命運把我放在哪裡,我就落在哪裡

2021-02-08 央視新聞

9月10日教師節當天,央視新聞公開課走進南開校園,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給同學們上了「開學第一課」。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也在當天進行了特別放映,紀錄片用詩一樣的語言講述了這位「詩詞女神」的生平。她一生命運跌宕,卻以詩性的人生態度凝練出「弱德之美」,她說,「弱是你取一個弱的姿態,我有自己的持守,不會隨波逐流去改變。」

《命運把我放在哪裡,我就落在哪裡》

撰文/楊瑜婷

1939年一個秋寒的傍晚,北平城內一座四合院的花園裡,一個15歲的少女,看著一隻伏在地上將死的蝴蝶,覺得「生命是如此之短促,如此之脆弱」。有感之下她寫了這樣四句詩: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

這個少女,就是後來被稱為「詩詞的女兒」「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

若從現在往回追溯,葉嘉瑩15歲筆下那份孤寂、清冷和美感,似乎成了她一生的註腳。

苦厄與豐盈

葉嘉瑩的詩很美,但與這種美極不相對的,是她命運多舛、苦厄交雜的一生。順著她的人生軌跡細數,不難發現,命運似乎在其人生的各個節點「以痛吻之」:年少喪母,歷經戰亂;離鄉背井,丈夫入獄;寄人籬下,苦撐家計;及至半百,痛失愛女……

如她自己所說:「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裡。」

面對這些難關,是詩詞給了她無限的力量,正如《掬水月在手》的導演陳傳興所說的那樣:「她所遭遇的這些苦,已經通過詩歌,轉化成一種五彩斑斕的、非常女性的美,就像電影中旗袍錦緞的那一幕一樣。」

1941年,葉嘉瑩的母親憂思成疾,身染重病,去天津租界動手術,但終於還是因為手術感染,溘然長逝於從天津回北京的火車上。在母親離開後,葉嘉瑩將悲痛與後悔寫進八首《哭母詩》:噩耗傳來心乍驚,淚枯無語暗吞聲。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

葉嘉瑩的姨母(左)與母親(右)

隨丈夫趙東蓀來到臺灣後,葉嘉瑩的生活再起波瀾:因為「白色恐怖」,趙東蓀被捕入獄,葉嘉瑩也受到牽連,警察把她和未滿周歲的女兒一起帶到警察局,勒令她寫自白書。出來後,她已無家可歸,只能投奔丈夫的姐姐,和女兒在他們家的走廊上打地鋪。《轉蓬》一詩所寫的,就是這段時間的漂泊: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託,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52歲時,葉嘉瑩再次遭遇人生重大變故,大女兒和女婿在車禍中喪生,她一口氣寫出十首《哭女詩》,字字泣血: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一世逼人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葉嘉瑩在大女兒的婚禮上

……

王國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話用來形容葉嘉瑩最合適不過。人生的動蕩、哀情、苦悶、不公,全都化進她筆下的一首首詩裡,並通過這樣的方式,得以被消解和安慰,「人生的流轉,人生的命運,不是你能掌握的。我這個人,沒有什麼遠大的志意,我從來不去主動追求什麼,把我丟到哪裡,我就在那個地方盡我的力量,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強大的人當如是:命運把她放在哪裡,她就落在哪裡,就在哪裡開花。

學生與老師

教書,是伴隨葉嘉瑩一生的事業;老師,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份,她自己也說:「古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覺得我就是。」

製圖:馬澤宇

但在成為老師之前,她也是學生,也有自己的老師。

葉嘉瑩天生就是個好學生,從初三到高三畢業,她一直是第一名,大學從二年級到四年級畢業,她還是第一名。

進入輔仁大學後,葉嘉瑩跟隨古典詩詞名家顧隨學習唐宋詩。提起恩師,葉嘉瑩這樣說:「他講詩講得非常好,有時也教我們作詩。我從小就在家裡作詩,就把舊作抄了幾張紙送給老師看,顧先生看了以後對這些詩很讚賞,這更加激發了我寫詩的興趣。」

葉嘉瑩與老師顧隨及同學合影,顧先生後右側一是葉嘉瑩。

剛開始,顧先生還會對葉嘉瑩的詩進行評點、修改,到後來,葉嘉瑩交上去的詩,他隻字不改,「交上去六首,他回給我六首,以這樣的方式與我唱和。」

顧隨曾這樣評價葉嘉瑩:「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由此可見他對這位學生的賞識。

因為出色的才華,等到葉嘉瑩自己成為老師,亦深受學生的愛戴,無論是早年在北京執教時,還是後來去到臺灣;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回歸故土後。

上世紀50年代,葉嘉瑩在臺灣任教時給學生講課。

作家白先勇談起葉嘉瑩在臺大教書的時候,自己就算逃課,也要去聽她的詩詞課,聽了整整一年;漢學家宇文所安說自己是受到了葉先生的影響,才深深地愛上了中國詩詞;詩人瘂弦回憶到新派詩人和舊詩人曾經互不來往,是葉先生讓他們坐在一張桌子上「吃粽子」……

很多人說她可能天生就是教書的,這話不假,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書時,她講的課也很受歡迎,「本來這班課只有十六七個學生,我去講就變成六七十個了。」

製圖:馬澤宇

到20世紀70年代,葉嘉瑩來到南開大學授課,更是盛況空前:她的課被安排在南開主樓的階梯教室裡,沒過兩天,大家就聞風而來,不僅座位上,階梯上、窗臺上、窗戶外面都是人,學生們「掛在那兒聽」。因為人實在太多,學校甚至出動了「糾察隊」。後來中文系不得已想出一個辦法:持聽課證入場。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生們為了聽葉先生的課,竟自製了許多「山寨版」聽課證。

葉嘉瑩在南開大學 圖自/@南開大學

葉先生和學生間的故事,有感念,有趣談,也有難免的傷感。陳傳興在拍攝《掬水月在手》時,採訪了很多葉先生的學生,當時有幾位採訪對象已經在癌症末期,「但是在談到葉先生時,他們眼中還是閃爍著火花,讓我感覺到葉先生跟他們的關係已經不只是一種師生關係,還有一種更深的、整個人生上的友誼。」

無論何種,人生得一良師,都是莫大的幸事。

漂泊與回歸

葉嘉瑩一生漂泊,輾轉國內外多地,從大陸到臺灣,從臺灣到美國、加拿大,又從國外再回到祖國。無論在何地,只要有詩,她就滿足,她就廢寢忘食。「關起門來讀書寫作,成為習慣了。」

1954年,葉嘉瑩進入臺灣大學執教,利用暑假編寫了《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在那個沒有複印機、打字機的年代,她頂著酷暑,每天擠公共汽車去查書,找善本,一個圖書館、一個圖書館地跑,一個字一個字地抄。

後來,她被邀請去哈佛大學當客座教授。回憶起當年在哈佛大學研究王國維詩詞的情況,她用「樂以忘憂」來形容:「哈佛大學的圖書館五點關門,大家都要被趕出去。經海陶瑋教授的幫忙,我得到特別的允許,可以一個人留在圖書館,愛工作到什麼時候就工作到什麼時候。早中晚三個三明治,用一個燒水壺燒水喝,每天工作到半夜。我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對於讀書、研究,我真的做到了孔子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製圖:馬澤宇

等到她正式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用英文教授古詩詞又成了新的挑戰。為此,她每晚查著英文字典備課到凌晨兩點,就這樣,「用蹩腳的英語把詩歌的感動講出來了」。

中國和加拿大建交後,流轉半生的葉嘉瑩決定回到祖國去。1974年她第一次回到北京探親,看到幼時常去的西長安街的燈火,她不禁感動落淚,寫下長詩《祖國行》:「卅年離家幾萬裡,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幾年後,經歷過喪女之痛的她突然頓悟: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她要有一個更廣大的理想。她決定回國教書,為祖國的教育盡一份力量,「將古代詩人們的心魂、志意這些寶貴的東西傳給下一代。」

從此,漂泊半生的葉嘉瑩開始一步步完成自己回歸,並最終將根落在了南開大學。

強者與弱德

在央視公開課的現場,白巖松問了葉嘉瑩這樣一個問題:您在我們很多人眼裡是一個強者,因為一路走得不容易,那您為什麼要提倡「弱德之美」?

所謂的「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對詞體的美感特質提出的一種本質性說法,它所具含的乃是在強大的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屬於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凡是被傳統詞評家所稱述為「低徊要眇」「沉鬱頓挫」「幽約怨悱」的好詞,其美感之品質原來都是屬於一種「弱德之美」。

這個闡述可能有些晦澀,但葉嘉瑩用了一個故事淺顯地將它的內核表達了出來:

清代詞人朱彝尊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詞《桂殿秋》,裡面寫道:思往事,渡江幹,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它講的是朱彝尊的一段不被世俗認可的愛情,他愛上了自己妻子的妹妹,兩人礙於倫理無法在一起。在一次偶然坐船時,朱彝尊突然記起,自己和姨妹也曾經同坐在一艘船上,可兩人卻只能「你忍受你的寒冷和孤單,我也忍受我的寒冷和孤單」。這種對於自己感情的節制,這種約束,這種品德,這種忍耐承受,就是弱德的美。

圖自/視覺中國

葉嘉瑩說,詞本身存在於苦難之中,而且也在承受苦難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弱」。而在苦難之中,你還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這就是「弱德」。

若以此來觀照葉嘉瑩的一生,也許可以明白她是依靠何種力量一一戰勝人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苦難——

「我不想從別人那裡去爭什麼,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並不是弱者。」

去與留

為了推廣詩詞教育,葉嘉瑩多次為南開「裸捐」,總金額已達3600萬元。這是她個人的畢生積蓄,其中包括她變賣了天津和北京的兩處房產所得。

對於這件事,她並不願意多談,對於那些過分關注這件事的人,她也直言:「我覺得這些人很無聊,這些人眼裡只有錢,他不懂學問。我本來要跟你講學問,但看樣子你對於學問是沒有興趣的。」

這是「去」。

如今的葉先生,已近百歲,仍然思緒敏捷,談吐清晰,說到正在做和接下來要做的事,她說:「我正在整理我的吟誦錄音。我覺得中國舊詩的生命,是和它的聲音結合在一起的。很多現代人詩作得不好,是因為他不會吟誦。我現在最後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把吟誦完成,把我們中國傳統的吟誦留給後人。」

至於會有怎樣的效果,她看得很開,「我留下的這一點海上的遺音,現在的人不接受也沒關係,也許將來有一個人會聽到,會感動。」

這是「留」。

部分圖片和資料出自: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一條《96歲葉嘉瑩傳記片問世:

命運把我放在哪裡,我就落在哪裡,就在哪裡開花》

資料參考:

葉嘉瑩《從漂泊到歸來》

《央視新聞公開課》《面對面》

時代人物《葉嘉瑩 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等

監製丨李浙 主編丨王若璐

編輯丨楊瑜婷 校對丨高少卓

相關焦點

  • 96歲葉嘉瑩傳記片問世:命運把我放在哪裡,我就落在哪裡開花
    「其實我拍了一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獨》,呈現的是一個女人的百年史。」可以說,命運把她放在哪裡,她就落在哪裡,就在哪裡開花。1924年,葉嘉瑩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就跟著家裡的長輩吟誦詩詞。因為出生時正值荷花的季節,家人給她取了乳名「小荷」,所以她格外喜歡寫荷花的詩作。
  • 我聽見雨滴落在青青草地什麼梗 出處哪裡怎麼火起來的
    我聽見雨滴落在青青草地是什麼意思?我聽見雨滴落在青青草地什麼梗?我聽見雨滴落在青青草地,要想生活過得去頭上總要帶點綠。  我聽見雨滴落在青青草地什麼梗?這個詞已經出來了很久了,網上知道這句話的人很多,但是還是有部分網友不明白其中含義,沒關係下文有詳細的解析,希望能幫助大家!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李森易\文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三個問題一直是個困擾。跟你們一樣都是太拿自己當回事了,好像天下之大非我莫屬,有時又覺得自己卑微渺小,自信又自卑兼顧的人實在太多吧?現代人的名字不過是個符號,我到底是誰自己也不清楚。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就更大了。
  • 我是誰?我是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
    【真道牧師音頻在二維碼下面】我是誰?我是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他以為他就是自己的主,他掌握著自己的命運,他能以知識,以能力勝天。當人們說,我就是我,是在一個屬靈上瞎眼的時候的回答。雖然很可憐,但卻認為自己很偉大,很強大。雖然一點也不知道自己是誰,但卻很自義,很驕傲。他們眼中沒有神,我是誰?對於白領階層的人來講他說他是知識分子,是有專業技能的人,對於技術頂尖人才來說,他說,他是某項專業裡的精英;我是誰?
  • 我和我的學校 | 我在哪裡,北大就在哪裡
    我和我的學校 | 我在哪裡,北大就在哪裡 2020-12-01 0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哲學三連擊: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哪裡是我來的路?我到哪裡去我到哪裡去我到哪裡去是我自己的選擇,是自由的,但自由的不是隨意的。自由是一個純粹的哲學概念,凡是純粹的哲學概念都是無法定義的,自由如果有定義便不再是自由的。就是說命運呢?當然人類的歷史發展都有客觀規律,這就是我們的必然,那我們就要消極怠慢嗎?這當然不是的,就像你知道你終究一死,你就不要活了嗎?(雖然很多人很多時候都不覺得自己會死,這是人類的本性,這裡不談)按照恩格斯的話,「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就是自由了。
  • 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問過自己:「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要到哪裡去?」其實,有一句話已經很好的問答了這個問題,這句話就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從哪裡來的「來」只不過是某一個時空的剛剛開始,到哪裡去的「去」只不過是某一個時空的剛剛結束,因為人只不過是時空的產物,而時空又是無窮無盡的。搞不清這個問題,對個人來講,人生定會是一塌糊塗的;對家庭來講,定不會懂什麼叫家和萬事興;對企業老闆來講,企業一定不會做到長青。
  • 我的幸福在哪裡?
    但是我的幸福在哪裡呢?漸漸長大的我終於有了答案。幸福在兒子溫暖的關心裡:記得我兒子上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我感覺自己發燒,渾身無力,就用體溫計測量了自己的體溫是38.5℃,覺得自己不能去上班了,於是就給單位領導打電話請假在家吃藥休息一天。當時我愛人在前線工作,家裡只有我和兒子,於是我給兒子一些錢,讓他自己去食堂吃飯。
  • 命運不是風,命運是他,從此以後,她走到哪裡都在命運之中
    命運不是風,命運是他,從此以後,她走到哪裡都在命運之中斬盡春風未曾歸白星爾衝了過去,攔著那些人問:「你們要做什麼?」為首的男人拉下口罩,一板一眼的說:「我們是 安定醫院的,過來接病人。」白星爾搖頭,將手臂舉高了幾分,說:「我是病人家屬。我不同意轉院,你們無權這麼做!」
  • 《銀翼殺手2049》: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而作為續集作品,《銀翼殺手2049》雖然在影像上並未做過多突破,但是在故事的內涵上,幾乎有超越前作的可能,這樣說吧,他將一個簡單又古老的人類命題,竟毫無違和感的融入了一個科幻片之中,封它為年度最佳科幻片,一點都不為過,而這個所謂簡單又古老的人類命題就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西方哲學之問,東方政事之本
    黃建平/文 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作為一個哲學命題,最早是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提出的。我沒去過西方,不太了解歐美等國普通民眾的文化狀態。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說到底是世界觀的問題,是人與世界關係的問題,是生命本質的問題。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此類話題不溝通、不追問、不討論,不代表我們沒有思考。對於涉及信仰、觸及靈魂的重大問題,普通中國人向來比較謹慎。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我也不想展開來解釋。
  • 我從哪裡來?
    我們一直在追求──「我是誰」啊?      ──我怎麼來到這個世間的?      ──將來又要到哪裡去呢?我想:這我們都摸索過了,只是你找不到答案!     現在,我們要把這個講清楚──我從哪裡來?將到哪裡去?這是佛法的內容。這個所謂的「下回向」是指「我從哪裡來?」
  • 人生三重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
    在這些問題中出場率最高的當屬人生三重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哪裡去?才疏淺薄的我無法交出一份令大家滿意的答卷,只想和大家探討交流一下,沒有好看的皮囊,有趣的靈魂依然能夠綻放不一樣的煙火!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因為沒有生命而顯得荒蕪,不知過了多久,人類出現了;在二十多年以前,地球上並沒有因為我的缺失而顯得少些什麼,如今也並沒有因為我的存在而顯得有何不同。我只是在一個時間點,以一個特定的角度切入,通過大聲地啼哭宣告自己的出世。我——生物體、生命、存在,一切就是如此的簡單。或許是意識(腦神經網絡活動的現象)讓人感到困惑。
  •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
    用畫筆表達內心最本真的「我」。▲野風美院班 「自畫像」上課場景小小年紀就有了大師風範,眼裡的認真和堅毅足以讓我們感動,怎麼能不為他們點讚!▲野風美院班 「自畫像」作品學會觀察,善於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知道我是誰,我是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 —— 野風學子,人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 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我是來幹啥的?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我是來幹啥的?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曾經一度思考到懷疑人生。俗世煙火,我們終是無法逃離,百年之後一切歸於沉寂,如果執著,人生不免如陰暗的天空,了無生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你我太過渺小,一路跋涉,有哭有笑,為了心中的夢想拼盡全力,也會為了挫折打擊而頹廢不堪。無論怎樣,接受人生的虛無,不讓自己壓抑,為了一些虛無的不可得而痛苦。
  • 我是誰?我來自哪裡?老天爺給了我什麼樣的使命?我要去哪裡?
    宇宙星空「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到哪裡去?」我每每也會像古代的聖哲一樣,思考著這沒有答案的問題。有一陣子,我視力下降得很厲害,看什麼都迷迷糊糊地,後來不得已,去配了一副眼鏡,世界整個的清晰了起來,其實,世界一直是這樣的,只是我之前感到很迷糊,現在感到很清晰,完全是因為我自己改變了,事實世界並沒有變。
  • 洗衣機究竟放在哪裡好?聰明人都放在這,悔得我腸子都青了
    大家好,我是毅禾空間說,每天為大家分享裝修的那些事,關注我了解更多的裝修知識與經驗。很多人看見這個標題二話不說進來就想罵了,說你這文案腦子是有病嗎?洗衣機不放陽臺你放哪去呢?就這也湊一篇文案!如果有這種疑問的網友不妨回答我以下三個問題:第一,選滾筒洗衣機還是波輪洗衣機?第二,進水龍頭、排水管、插座設計在哪個位置?
  • 歷城戰「疫」 | 彩石街道中泉村田洪蘭: 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
    「管區人數多,防控壓力大,執勤的人員也辛苦,我作為黨員,就是要走在前面。我跟排班的同志說,不能因為我是女同志就不排我的班,現在正是用人的時候,哪裡需要我,我就到哪裡去。」在管區防控點上,每當有車輛和行人經過時,田洪蘭都要嚴格按照要求測量體溫、登記信息,並提醒進出人員佩戴口罩,減少出行。「這麼多執勤人員大冷天在外面站著挨個給人檢測,為的是什麼?
  • 魔鏡魔鏡告訴我 我的offer在哪裡
    當然啦,也有著這麼一批有趣的靈魂,用音樂創作來陪伴大家,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一首很有意思的改編神曲《我的Offer在哪裡》,出自網易雲音樂,歌手笑招SHE / 滅霸(bug)少女團。希望求職之餘,能夠給大家帶來歡樂。聽了如果不樂,嗯,算小編輸。
  • 抱著我去哪裡哪裡是什麼歌?《你是我的唯一》歌詞完整演唱者
    進度按時間以來,在抖音上面有一首歌十分的火,在這首歌當中有一句歌詞是:抱著我去哪裡哪裡,這是一首什麼歌呢?據悉,這首歌的名字叫做《你是我的唯一》,一起來看一下這首歌的演唱者及歌詞介紹。1、抱著我去哪裡哪裡是哪首歌「抱著我去哪裡哪裡」是歌曲《你是我的唯一》當中的一句歌詞,演唱者是陶鈺玉 (YOUTY Tao)/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