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教師節當天,央視新聞公開課走進南開校園,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給同學們上了「開學第一課」。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也在當天進行了特別放映,紀錄片用詩一樣的語言講述了這位「詩詞女神」的生平。她一生命運跌宕,卻以詩性的人生態度凝練出「弱德之美」,她說,「弱是你取一個弱的姿態,我有自己的持守,不會隨波逐流去改變。」
《命運把我放在哪裡,我就落在哪裡》
撰文/楊瑜婷
1939年一個秋寒的傍晚,北平城內一座四合院的花園裡,一個15歲的少女,看著一隻伏在地上將死的蝴蝶,覺得「生命是如此之短促,如此之脆弱」。有感之下她寫了這樣四句詩:幾度驚飛欲起難,晚風翻怯舞衣單。三秋一覺莊生夢,滿地新霜月乍寒。
這個少女,就是後來被稱為「詩詞的女兒」「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的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
若從現在往回追溯,葉嘉瑩15歲筆下那份孤寂、清冷和美感,似乎成了她一生的註腳。
苦厄與豐盈
葉嘉瑩的詩很美,但與這種美極不相對的,是她命運多舛、苦厄交雜的一生。順著她的人生軌跡細數,不難發現,命運似乎在其人生的各個節點「以痛吻之」:年少喪母,歷經戰亂;離鄉背井,丈夫入獄;寄人籬下,苦撐家計;及至半百,痛失愛女……
如她自己所說:「一世多艱,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杯裡。」
面對這些難關,是詩詞給了她無限的力量,正如《掬水月在手》的導演陳傳興所說的那樣:「她所遭遇的這些苦,已經通過詩歌,轉化成一種五彩斑斕的、非常女性的美,就像電影中旗袍錦緞的那一幕一樣。」
1941年,葉嘉瑩的母親憂思成疾,身染重病,去天津租界動手術,但終於還是因為手術感染,溘然長逝於從天津回北京的火車上。在母親離開後,葉嘉瑩將悲痛與後悔寫進八首《哭母詩》:噩耗傳來心乍驚,淚枯無語暗吞聲。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
葉嘉瑩的姨母(左)與母親(右)
隨丈夫趙東蓀來到臺灣後,葉嘉瑩的生活再起波瀾:因為「白色恐怖」,趙東蓀被捕入獄,葉嘉瑩也受到牽連,警察把她和未滿周歲的女兒一起帶到警察局,勒令她寫自白書。出來後,她已無家可歸,只能投奔丈夫的姐姐,和女兒在他們家的走廊上打地鋪。《轉蓬》一詩所寫的,就是這段時間的漂泊:轉蓬辭故土,離亂斷鄉根。已嘆身無託,翻驚禍有門。覆盆天莫問,落井世誰援。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
52歲時,葉嘉瑩再次遭遇人生重大變故,大女兒和女婿在車禍中喪生,她一口氣寫出十首《哭女詩》,字字泣血:平生幾度有顏開,風雨一世逼人來。遲暮天公仍罰我,不令歡笑但餘哀。
葉嘉瑩在大女兒的婚禮上
……
王國維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這話用來形容葉嘉瑩最合適不過。人生的動蕩、哀情、苦悶、不公,全都化進她筆下的一首首詩裡,並通過這樣的方式,得以被消解和安慰,「人生的流轉,人生的命運,不是你能掌握的。我這個人,沒有什麼遠大的志意,我從來不去主動追求什麼,把我丟到哪裡,我就在那個地方盡我的力量,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強大的人當如是:命運把她放在哪裡,她就落在哪裡,就在哪裡開花。
學生與老師
教書,是伴隨葉嘉瑩一生的事業;老師,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份,她自己也說:「古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覺得我就是。」
製圖:馬澤宇
但在成為老師之前,她也是學生,也有自己的老師。
葉嘉瑩天生就是個好學生,從初三到高三畢業,她一直是第一名,大學從二年級到四年級畢業,她還是第一名。
進入輔仁大學後,葉嘉瑩跟隨古典詩詞名家顧隨學習唐宋詩。提起恩師,葉嘉瑩這樣說:「他講詩講得非常好,有時也教我們作詩。我從小就在家裡作詩,就把舊作抄了幾張紙送給老師看,顧先生看了以後對這些詩很讚賞,這更加激發了我寫詩的興趣。」
葉嘉瑩與老師顧隨及同學合影,顧先生後右側一是葉嘉瑩。
剛開始,顧先生還會對葉嘉瑩的詩進行評點、修改,到後來,葉嘉瑩交上去的詩,他隻字不改,「交上去六首,他回給我六首,以這樣的方式與我唱和。」
顧隨曾這樣評價葉嘉瑩:「以無生之覺悟,為有生之事業,以悲觀之心境,過樂觀之生活。」由此可見他對這位學生的賞識。
因為出色的才華,等到葉嘉瑩自己成為老師,亦深受學生的愛戴,無論是早年在北京執教時,還是後來去到臺灣;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回歸故土後。
上世紀50年代,葉嘉瑩在臺灣任教時給學生講課。
作家白先勇談起葉嘉瑩在臺大教書的時候,自己就算逃課,也要去聽她的詩詞課,聽了整整一年;漢學家宇文所安說自己是受到了葉先生的影響,才深深地愛上了中國詩詞;詩人瘂弦回憶到新派詩人和舊詩人曾經互不來往,是葉先生讓他們坐在一張桌子上「吃粽子」……
很多人說她可能天生就是教書的,這話不假,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書時,她講的課也很受歡迎,「本來這班課只有十六七個學生,我去講就變成六七十個了。」
製圖:馬澤宇
到20世紀70年代,葉嘉瑩來到南開大學授課,更是盛況空前:她的課被安排在南開主樓的階梯教室裡,沒過兩天,大家就聞風而來,不僅座位上,階梯上、窗臺上、窗戶外面都是人,學生們「掛在那兒聽」。因為人實在太多,學校甚至出動了「糾察隊」。後來中文系不得已想出一個辦法:持聽課證入場。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生們為了聽葉先生的課,竟自製了許多「山寨版」聽課證。
葉嘉瑩在南開大學 圖自/@南開大學
葉先生和學生間的故事,有感念,有趣談,也有難免的傷感。陳傳興在拍攝《掬水月在手》時,採訪了很多葉先生的學生,當時有幾位採訪對象已經在癌症末期,「但是在談到葉先生時,他們眼中還是閃爍著火花,讓我感覺到葉先生跟他們的關係已經不只是一種師生關係,還有一種更深的、整個人生上的友誼。」
無論何種,人生得一良師,都是莫大的幸事。
漂泊與回歸
葉嘉瑩一生漂泊,輾轉國內外多地,從大陸到臺灣,從臺灣到美國、加拿大,又從國外再回到祖國。無論在何地,只要有詩,她就滿足,她就廢寢忘食。「關起門來讀書寫作,成為習慣了。」
1954年,葉嘉瑩進入臺灣大學執教,利用暑假編寫了《杜甫秋興八首集說》。在那個沒有複印機、打字機的年代,她頂著酷暑,每天擠公共汽車去查書,找善本,一個圖書館、一個圖書館地跑,一個字一個字地抄。
後來,她被邀請去哈佛大學當客座教授。回憶起當年在哈佛大學研究王國維詩詞的情況,她用「樂以忘憂」來形容:「哈佛大學的圖書館五點關門,大家都要被趕出去。經海陶瑋教授的幫忙,我得到特別的允許,可以一個人留在圖書館,愛工作到什麼時候就工作到什麼時候。早中晚三個三明治,用一個燒水壺燒水喝,每天工作到半夜。我雖然沒有什麼成就,但是對於讀書、研究,我真的做到了孔子說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製圖:馬澤宇
等到她正式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用英文教授古詩詞又成了新的挑戰。為此,她每晚查著英文字典備課到凌晨兩點,就這樣,「用蹩腳的英語把詩歌的感動講出來了」。
中國和加拿大建交後,流轉半生的葉嘉瑩決定回到祖國去。1974年她第一次回到北京探親,看到幼時常去的西長安街的燈火,她不禁感動落淚,寫下長詩《祖國行》:「卅年離家幾萬裡,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
幾年後,經歷過喪女之痛的她突然頓悟: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一個終極的追求,她要有一個更廣大的理想。她決定回國教書,為祖國的教育盡一份力量,「將古代詩人們的心魂、志意這些寶貴的東西傳給下一代。」
從此,漂泊半生的葉嘉瑩開始一步步完成自己回歸,並最終將根落在了南開大學。
強者與弱德
在央視公開課的現場,白巖松問了葉嘉瑩這樣一個問題:您在我們很多人眼裡是一個強者,因為一路走得不容易,那您為什麼要提倡「弱德之美」?
所謂的「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對詞體的美感特質提出的一種本質性說法,它所具含的乃是在強大的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屬於隱曲之姿態的一種美。凡是被傳統詞評家所稱述為「低徊要眇」「沉鬱頓挫」「幽約怨悱」的好詞,其美感之品質原來都是屬於一種「弱德之美」。
這個闡述可能有些晦澀,但葉嘉瑩用了一個故事淺顯地將它的內核表達了出來:
清代詞人朱彝尊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詞《桂殿秋》,裡面寫道:思往事,渡江幹,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它講的是朱彝尊的一段不被世俗認可的愛情,他愛上了自己妻子的妹妹,兩人礙於倫理無法在一起。在一次偶然坐船時,朱彝尊突然記起,自己和姨妹也曾經同坐在一艘船上,可兩人卻只能「你忍受你的寒冷和孤單,我也忍受我的寒冷和孤單」。這種對於自己感情的節制,這種約束,這種品德,這種忍耐承受,就是弱德的美。
圖自/視覺中國
葉嘉瑩說,詞本身存在於苦難之中,而且也在承受苦難之中,這就是所謂的「弱」。而在苦難之中,你還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這就是「弱德」。
若以此來觀照葉嘉瑩的一生,也許可以明白她是依靠何種力量一一戰勝人生中那些猝不及防的苦難——
「我不想從別人那裡去爭什麼,只是把自己持守住了,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我提倡『弱德之美』,但我並不是弱者。」
去與留
為了推廣詩詞教育,葉嘉瑩多次為南開「裸捐」,總金額已達3600萬元。這是她個人的畢生積蓄,其中包括她變賣了天津和北京的兩處房產所得。
對於這件事,她並不願意多談,對於那些過分關注這件事的人,她也直言:「我覺得這些人很無聊,這些人眼裡只有錢,他不懂學問。我本來要跟你講學問,但看樣子你對於學問是沒有興趣的。」
這是「去」。
如今的葉先生,已近百歲,仍然思緒敏捷,談吐清晰,說到正在做和接下來要做的事,她說:「我正在整理我的吟誦錄音。我覺得中國舊詩的生命,是和它的聲音結合在一起的。很多現代人詩作得不好,是因為他不會吟誦。我現在最後要完成的工作,就是把吟誦完成,把我們中國傳統的吟誦留給後人。」
至於會有怎樣的效果,她看得很開,「我留下的這一點海上的遺音,現在的人不接受也沒關係,也許將來有一個人會聽到,會感動。」
這是「留」。
部分圖片和資料出自: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一條《96歲葉嘉瑩傳記片問世:
命運把我放在哪裡,我就落在哪裡,就在哪裡開花》
資料參考:
葉嘉瑩《從漂泊到歸來》
《央視新聞公開課》《面對面》
時代人物《葉嘉瑩 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等
監製丨李浙 主編丨王若璐
編輯丨楊瑜婷 校對丨高少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