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最暗沉的黑夜,人性的光芒依然頑強閃爍。不屈不服地吶喊抗爭、守護和平的堅定信念,催發了全民抗戰之心,直至光明來臨!又到一年公祭時,揚子晚報精心打造四大融媒產品,祭奠血雨腥風的1937、祭奠30萬雖被屠殺卻永不屈服的亡靈,表達中華民族堅決抗爭到底的頑強決心以及珍愛和平的永恆信念。這四大融媒產品是:MV《南京1937》、微紀錄片《記住1937》、H5《同祭》、攝影展《祭·憶》。
MV《南京1937》
有滂沱悲傷卻並不悲戚凸顯誓死抗爭
有悽風苦雨,也有狂風驟雨;有哀婉悽厲,也有激越昂揚……12月12日,揚子晚報攜手紫微星影聯手製作的MV《南京1937》正式上線,以挾帶雷霆之力的歌聲祭奠那個苦難的時代,呼喚大家一起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片中有「淚飛頓作傾盆雨」的滂沱悲傷,但並不陷溺於悲悲戚戚,整體旋律激越向上,充滿著中華兒女絕不屈服、誓死抗爭的精神和意志。
MV畫面積揚子晚報3年公祭日微紀錄片拍攝素材而成,勾連歷史、現實與未來,連結倖存者、發現者、設計者、後代子孫、志願者……其中,有天昏地暗、日月慘澹的往昔,有捐軀瀝血、哀兵奮起的抗爭,有奔走疾呼、滿蘸血淚的控訴,有義無反顧、竭智盡力的行業翹楚,更有默默無聞、不計回報只為呼喚和平的紫金草志願者……2018年,揚子晚報打造的系列微紀錄片《時間證人》,不僅是記錄歷史證據的資料片,更是呼喚和平的公益片,傳播量突破2億。2019年,揚子晚報繼續打造系列微紀錄片《和平之光》,延續了公益性和影響力,在網上廣泛傳播。今年,揚子晚報微紀錄片的視線和MV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那些觸目驚心的歷史畫面、那些激動的訴說、那些痛苦到說不出話來的身影以及那些扛起和平使命的倖存者後代和年輕志願者的默默付出,都會令觀眾不只是沉浸在悲傷之中,「不放下記憶,非延續仇恨」,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的觀點,也是所有人觀後的共鳴。
MV攜手紫微星影完成。近年來,江蘇紫微星影團隊創作攝製了多部感人肺腑的微電影作品,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而本次MV的詞作者,正是紫微星影的負責人顧耀東。作為文學夢不滅的老文青,也作為老南京,一想到南京大屠殺,他的胸中就湧動著澎湃之情。
《南京1937》的歌詞創作於2005年。顧耀東說:記得一次我去參觀江東門紀念館,白骨遺骸層層疊疊的萬人坑,欲哭無淚和吶喊無聲的雕塑,密密麻麻寫著遇難者姓名的百米哭牆……都讓我震驚悲憤,讓我透不出氣來。「我不敢徘徊在大屠殺的遺址,堆積的白骨讓人窒息;我不願回憶南京的1937,那是殺戮是血腥是地獄是惡貫滿盈!我不敢注目大屠殺的雕像,歷史的照片讓每一個人顫慄;我不願翻閱南京的1937,那是恥辱是殘暴是罪惡是義憤填膺……」我一口氣寫完這首歌詞,並立即給作曲家劉天華打電話,他聽完歌詞也很激動,沒多久就譜好曲子。當時有人建議請某大牌歌手來演唱,後因經費問題沒有談成。一日,在南京一歌廳,我聽到一個雄渾又深情的聲音,他自然就成了這首歌的主唱,他就是當年名揚南京的浩特樂隊主唱李國偉。《南京1937》製作完成後,許多朋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無論從歷史背景,還是從藝術角度,認為這是一首極具南京特色和教育傳播價值的好歌曲。這麼多年過去了,每到國家公祭日這天,我都會在微信推送這首歌,並附言:警報過後,再聽聽這首歌吧。其實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聽到這首歌,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從這首歌中反省和警醒,是希望更多的人勿忘歷史,珍愛和平!在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感謝揚子晚報攜手紫微星影推出《南京1937》MV,「告訴你告訴我告訴他,1937的南京刻骨銘心!告訴你告訴我告訴他,1937的子孫熱愛和平!」
片中,有一群群陽光樂觀的紫金草志願者,他們用聲音講解歷史、撫慰心靈;還有一位特殊的紫金草志願者——張建軍的初中班主任老師傅雲生,我們的微紀錄片,就將揭開他和他的小夥伴們走向紫金草志願者之路的故事……
微紀錄片《記住1937》
留住默默奉獻的紫金草志願者群像
他們普普通通、不起眼如身邊小草,但穿上紫金草志願者馬甲,他們就化身天使,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在南京,註冊的紫金草志願者已達2萬人。他們在紀念館做展陳講解、文明引導、語言翻譯等;他們參加公益演出,為傳播「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理念奔走不息……
這裡面有一位特殊的紫金草志願者——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的初中班主任傅雲生。跨越32年,曾經的師生如今重新走到了一起,只為向世界播撒和平的理念,「為國為民——館長是提到這個高度來看紫金草志願者事業的。我們會為此拼搏盡力。」傅雲生把平時在一起的朗誦團、演出團隊都介紹過來,建立了「紫金草朗誦志願團隊」。之前,館內以學生志願者為主,只有零星的社會志願者,而在傅雲生加入後,這個隊伍一下擴大起來,在他們中間,有大學老師、播音主持、專業老師,還有喜馬拉雅網紅主播等,其中不少人還有英語基礎,能直接面向外國友人進行接待講解服務。
是純粹的奉獻,卻也充滿艱辛。每次講解,都需要長時間地站立,面對觀眾進行吐字清晰、內容準確的講解,對心理、體力也是一大挑戰。此外,有不少志願者住得遠,有的靠近揚州,有的在浦口,有的在江寧。傅雲生自己住在城北,每次要轉三次地鐵,往往要一個多小時才能趕到紀念館。但所有的辛苦,大家都覺得值得,「最重要的是這有特別的意義,為國為民,紀念館是南京最重要的標誌之一,而且也是走向世界的一流重要場館,我們願意為世界和平、願意為傳承這段歷史盡一份綿薄之力。」
H5產品《同祭》
21家抗戰紀念館共祈和平
今年11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聯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發出倡議,倡議建立「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
倡議書寫道:「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近代以來,列強入侵,日本對華侵略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中國人民遭受了深重苦難。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強調牢記歷史經驗和教訓,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讓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讓世界各國人民永享和平安寧。」
3家紀念館的倡議發出後,國內許多抗戰紀念館紛紛響應,很快便敲定了首批21家聯盟成員單位,並在江蘇省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設立秘書處。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羅存康認為,「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建立的意義重大。他表示:「加入聯盟利於團結互助,互通有無,聚合壯大力量和主流聲音,整合和平教育資源,通過共同紀念、聯動宣傳,更好地揭露法西斯反人類罪行,更好地宣傳我國堅持同世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堅定立場,更好地展示中華民族追求和平、維護和平、珍愛和平的良好形象。」
「戰爭與和平記憶聯盟」成立後的第一個節點,便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21家紀念館除了線下開展同步公祭之外,還由揚子晚報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共同策劃推出「21家抗戰紀念館共祈和平」:由聯盟內21家紀念館的負責人通過視頻方式線上發聲,呼籲勿忘國恥,共同祈願和平。
聯盟第一個活動方案得到了21家紀念館的積極響應,紛紛發來視頻和各自紀念館資料,不少紀念館還發來文創產品,用於和讀者互動。
參加活動的21家紀念館分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東北烈士紀念館、偽滿皇宮博物院、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鹽城新四軍紀念館、臺兒莊大戰紀念館、滇西抗戰紀念館、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撫順平頂山慘案紀念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張純如紀念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張建軍說:「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對歷史的痛感,要有憂患意識和自強精神。」
12月11日,由21家紀念館共同策劃、揚子晚報負責製作的H5產品《同祭》正式上線。
《同祭》以已經過去的六個公祭日和今年的第七個公祭日為主線,旨在呼籲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滇西抗戰紀念館副館長伯紹海說:「我們希望向世界展示和揭露戰爭中的殘酷和不堪,期望通過不斷敲響歷史警鐘向世界熱愛和平的人民傳遞信息:戰爭的殘酷已經成為過去,我們要守護好共同的地球家園。」
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館長吳玫說:「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和平的民族,讓世人不忘歷史,讓歷史悲劇不再重演,倡導世界和平,弘揚人道主義精神,促進友好與合作。」
張純如紀念館館長何睿說:「我們當時刻銘記昔往之痛,奔赴正義之光。」
攝影展《祭·憶》
攝影記者鏡頭裡的公祭日
12月13日,南京永遠的痛!
每年此日,當警報響徹天空,那一刻,歡笑停止,工作暫緩,學習暫停,全體默哀……
2020年,第七個國家公祭日,我們收集了中新社攝影記者泱波、揚子晚報攝影記者宋嶠19年來的作品,展示從「城祭」到「國祭」的歷程。
這裡的照片是彩色的,但在攝影記者的眼中,這一天的南京,是黑白的:石碑下默哀的人群,掌中滴落的燭淚,倖存者照片牆前的熄燈儀式,家祭儀式上呼喚父母的老人……
一張張照片,展現的是南京城的呼喚和祈願。
最質樸的祈願刻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冥思廳的照壁上:
讓白骨可以入睡,讓冤魂能夠安眠,把屠刀化鑄警鐘,把逝名刻作史鑑,讓孩童不再驚恐,讓母親不再泣嘆,讓戰爭遠離人類,讓和平灑滿人間。
本版策劃:李 軍
撰稿: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馮秋紅 殷小平 趙 晨 聞 奕 陳太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