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棗莊:我與三蘇祠(《三蘇評傳》又序)

2020-12-22 鳳凰網讀書


三蘇祠南大門

我想,很少有一個人,在數十年前偶然著手一項影響他一生的工作時,能想到他已經與一座祠堂結下了終身不解之緣;很少有一個人,畢生的研究耕耘,會與一座離他不遠的祠堂,有完全分不開的關係;很少有一個人,一生的景仰和探尋,其實冥冥之中就是源於一座祠堂;很少有一個人,一生的努力,會得到一座祠堂如此不遺餘力的支持;很少有一個人,會認為他一生的心血和積累,只有回歸一座祠堂,才有回家的感覺,像堂主之一東坡先生所說——「此心安處是吾鄉」。

這個幸運的人是我,這座祠堂就是先賢誕生之地——四川眉山三蘇祠。

其實這個人不僅僅是我,是世界上所有景仰三蘇的人,是世界上所有膜拜三蘇祠的人;這座祠堂,也不僅僅是三蘇祠,是三蘇父子足跡曾經到過的每一個地方,是三蘇父子曾經歌詠讚美過的每一寸土地。

我,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不過是千千萬萬熱愛三蘇、膜拜三蘇祠的人群中的一員,微不足道,卻不能不說三蘇祠:

三蘇祠,位於四川西南眉山市中心城區紗縠行南街,分別距成都、樂山八十公裡,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的故居。元代延祐三年(1316)之前,三蘇故居即改宅為祠,建有規模較小的三蘇堂,祭祀三蘇由此始。明代洪武二十九年(1396)增修擴建。《四川通志》載:「三蘇祠,在川治西南,即紗縠行蘇洵故宅,元代為祠,洪武間重修。」不幸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上模擬重建,現已成為佔地一百餘畝的古典式園林。三蘇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民眾拜祭先賢三蘇的地方,經數百年營造,紅牆環抱,綠水縈繞,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橋頻架;堂館亭榭,錯落有致,掩映於翠竹濃蔭之中,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其樓臺亭榭,古樸典雅;其匾額對聯,詞意雋永。祠內有蘇洵、蘇軾、蘇轍、程夫人、蘇八娘等人的塑像,供奉著眉山始祖蘇味道的塑像和列代先祖先君的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硯池、荔枝樹等蘇家遺蹟;有宋、明、清及近代碑石150餘通(《蘇祠漫鄉》記錄為155通),其中蘇軾手跡刻石80餘通(《蘇祠漫鄉》記錄為83通),收藏有上萬件有關三蘇的文獻資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負盛名的人文景觀,是國內規模最大、唯一具有本源性的三蘇遺蹟,是全世界熱愛三蘇的人們以及蘇氏宗親的聖地。所以元人歐陽玄說:「眉山昔日生三蘇,一山草木為之枯。」清代宰相張鵬翮說:「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朱德元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如果要說盡我與三蘇祠的點點滴滴,那麼這部《三蘇評傳》恐怕要改名《三蘇祠傳》,點到為止吧:

自1980年至今三十多年,三蘇祠歷任館長胡惠芬女士、周華君先生、王志超先生、宋奔先生、李偉先生、楊常沙先生、陳仲文先生,均對我個人及所有海內外蘇學研究者、三蘇愛好者和蘇氏宗親的工作和訴求給予了無條件的支持,藉此深表謝意!

1980年,三蘇祠與當時的縣文化局、四川省社科院文研所、四川大學中文系聯合成立了全國蘇軾研究學會,首次會議於九月十二日在三蘇祠饗殿內舉行,首批會員來自全國各地,共六十一人,著名學者楊明照先生任首任會長。我有幸親臨盛會,有幸為楊先生代筆撰稿。重要的是,全國蘇軾研究學會的成立,一步步奠定了蘇軾研究全國化、國際化、周期化的模式,成果斐然。

2009年,蘇洵誕辰一千周年之際,三蘇祠協助舉辦了全國首屆蘇洵學術研討會,出版了《蘇洵研究——全國首屆蘇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結束了長期以來三蘇研究中重東坡、輕老泉(蘇洵)的局面。


曾棗莊三蘇文化研究室(三蘇紀念館內)

2012年,蘇轍逝世九百周年之際,三蘇祠又協助舉辦了全國首屆蘇轍學術研討會,編輯成《蘇轍研究——全國首屆蘇轍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眉山市委書記李靜女士作序,認為:「此次學術研討會成果豐碩,賦予了三蘇文化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鮮明的時代感。公開出版《蘇轍研究——全國首屆蘇轍學術研討論文集》,填補蘇轍研究學術空白,可喜可賀。」結束了長期以來三蘇研究中重東坡、輕穎濱(蘇轍)的局面。兩次盛會,我均有幸親臨,受益匪淺。

記得2006年8月,我偕我的學生,當時美國西華盛頓大學教授唐凱琳博士、日本中央大學副教授池澤滋子博士,再次造訪三蘇祠。我說我的生日與蘇東坡非常巧合,年月同庚,生日只差一天;唐凱琳教授也說,她與蘇東坡也是同年同月生:莫非我們真的與東坡有緣?其實崇敬才是緣,熱愛才是緣,努力才是緣,執著才是緣。就像這幾十年,誰說得清三蘇祠接待了多少海外的三蘇研究者、愛好者?恐怕三蘇祠也難以有準確的記載吧!這就是世界文化名人東坡先生的魅力所在。

2013年,我把我所有的藏書和手稿分兩次無償捐贈給三蘇祠,前眉山市委副書記蘇燦先生、當時接任三蘇祠博物館館長不久的陳仲文先生,給予了我極大的支持,在博物館財政吃緊的狀況下,為廣大三蘇研究者和愛好者打造了一個具備良好閱讀環境的「曾棗莊三蘇研究室」,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藏書。

這兩年,全國各地很多三蘇研究者和愛好者,興匆匆趕到三蘇祠,卻吃了「閉門羹」。原來蘆山地震後,三蘇古祠受到極大破壞,各級財政撥款和社會捐助近一億元,對三蘇祠進行了有史以來歷時最長、規模最大的維修維護。我們不知道這兩年三蘇祠全體工作人員和所有眉山人是如何辛勞的,但今年四月十九日這天,三蘇祠重新開館,我又再次來到這裡,見證了一座幾乎與初建一樣,仿佛從來沒有受到過損壞的三蘇祠,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最後,還要在此感謝上海書店出版社,在我八十之際出版這部《三蘇評傳》,尤其是社長許仲毅先生、責任編輯孫鶯女士,為本書的出版花費了大量心血,使我從三蘇出發的學術生涯,又回到了三蘇和三蘇祠。

二0一六年四月於成都文理學院

相關焦點

  • 日本殿堂級茶道家佃一可先生三蘇祠參拜紀念
    昨日本殿堂級茶道家佃一可先生隨日本訪問團前來三蘇祠參拜紀念。為期兩天的中日東坡茶道交流活動在三蘇祠舉行。9月20日,日本著名工藝家作品(茶道)展開始展出,持續到 21日。 9月21日,佃一可先生向蘇東坡獻茶、禮香、獻花。兩天時間裡,眾多遊客欣賞到精美的日本茶道工藝品,並與日本友人共同交流茶道文化,共同拜謁東坡聖者先賢。
  • 眉山「劉一刀」:刻刀如筆鐫寫三蘇詩詞
    眉山「劉一刀」:刻刀如筆鐫寫三蘇詩詞     2017 記錄□文莎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內,一塊大型匾額上刻有蘇東坡的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往來的遊客不禁讚嘆「蘇東坡的字,果真蒼勁有力,恣意汪洋」。
  • 眉山10大最好玩的地方,柳江古鎮和三蘇祠必去,仁壽黑龍灘也不錯
    1、三蘇祠:三蘇祠是我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故居。三蘇祠既保持了蘇氏故居的風貌,又體現了祠園建築的古樸幽深。肅穆中有疏朗之氣,典雅中而洋洋大觀。庭院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
  • 三蘇祠開發首款東坡茶「東坡飄雪」正式上市
    眉山觀察 曾永麗 川報觀察記者 文銘權 4月4日,三蘇祠開發的首款東坡茶——東坡飄雪正式發布,即秉承了蘇軾對茶一貫的精到,也是蘇軾故居三蘇祠敬獻給世界的第一份茶禮
  • 走進四川眉山三蘇祠,看看北宋那一門父子三詞客小時候生活的地方
    仔細想來,在眾多的詩詞大家裡,個人最喜歡的還是蘇軾蘇東坡了,而位於四川眉山城西的「三蘇祠」,就是蘇軾蘇東坡以及其父蘇洵蘇老泉,弟弟蘇轍蘇潁濱的故居。「三蘇祠」是蜀中極負盛名的一處人文景觀,祠內紅牆環抱、綠水縈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屋宇典雅、堂廊相接、匾額對聯、繽紛耀彩,堂館亭榭掩映在翠竹濃蔭之中,錯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島居特色。這就是「三蘇祠」的大門,門楣上懸掛黑底金字橫匾,上鐫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所書「三蘇祠」三字。
  • 《季羨林評傳》:立體可感的評傳表達
    朋友中盛傳鬱龍餘教授剛剛出版了《季羨林評傳》一書,我非常渴望儘快看到,先睹為快。他讓山東教育出版社給我寄來新書時,我剛剛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學訪歸來,一見裝幀淡雅、大氣,還散發著墨香的大16開本的樣書,翻看其中的目錄,愛不釋手,一口氣讀完,非常興奮。
  • 眉山你想去看看嗎,知道哪裡有好耍的地方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眉山你想去看看嗎,知道哪裡有好耍的地方嗎,讓我來告訴你吧三蘇祠大家一定都知道「三蘇」吧,而三蘇祠則是他們的故居。三蘇是指「蘇洵、蘇軾、蘇轍」他們在歷史上很有名,三蘇祠在元代時進行了改建,後來卻被戰火毀壞,不過清代的時候在遺址上進行了重建。現在的三蘇祠保留了原來蘇氏故居的風格,園內還有著蘇軾家族的雕像和一些生平事跡。想來參觀嗎?柳江古鎮在我國的四川省,有這麼一座古鎮名叫柳江古鎮,柳州古鎮洪雅縣。
  • 帶我見識冰塊的那個人走了:讀《馬爾克斯評傳》
    《馬爾克斯評傳》[英] 哈特 著王虹 譯坦白地說,我的一篇隨筆《夢見冰塊的那個下午》的題目完全來自《百年孤獨》小說開頭,而寫小說的那個人———加西亞·馬爾克斯走了,這位小說王國裡的王,終於擺脫了人間無窮無盡的闡釋。英國人史蒂芬·哈特寫的《馬爾克斯評傳》的封面上,馬爾克斯帶著笑容的西裝照怎麼看都像大病初癒,黑色西服上佩戴了一朵肥沃的黃玫瑰。
  • 李廷華,《高二適評傳》後記
    《高二適評傳》後記李廷華寫作高二適評傳的念頭,早在二十多年前即萌發。1995年至1997年間,我在劉正成先生任主編的《中國書法》雜誌為外聘記者,當時最著意之事是採訪研尋「學者書法」。1996年盛夏,有機會到南京採訪,我即將尋覓有關高二適資料作為主要目標。
  • 首屆「三蘇」文化節9月在石家莊市欒城區舉辦
    三蘇紀念館。 欒城區文廣新局供圖  長城網8月23日訊(張立平)9月21日-24日,在石家莊市欒城區舉辦「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博覽會」期間,將同步舉辦首屆「三蘇」祖籍文化節。  欒城是千年古邑,春秋置欒邑,西漢置關縣,東漢改置欒城縣,已有2600年歷史,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先祖——唐代文學家、宰相蘇味道故裡,又稱「三蘇」祖籍。柴武臺公園。欒城區文廣新局供圖  此次文化節主題為「弘揚三蘇文化,建設大美欒城」,由欒城區委、區政府主辦。
  • 解讀「三蘇」憑啥得到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
    蘇頌國際文化節下周二開幕 歐陽修慧眼識「三蘇」 康震「三蘇」憑啥得到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 三蘇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被後人稱為文壇「三蘇」的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從家鄉四川眉山來到了北宋的京城開封參加全國的科舉考試,時任中央政府高層幹部的歐陽修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