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大家去醫院看病的話,就會發現,醫生寫在病例本上和處方單上的字跡都非常潦草,我們自己看起來簡直跟天書一樣,但是拿給其他醫生看的話,他們就能一眼看出內容,為什麼醫生的字跡都這麼潦草呢?又為什麼我們看不懂的字跡,其他醫生一眼就能看出來呢?
其實,在一開始,醫生的字跡並不是這麼潦草的,因為剛入行的時候,接待的病人比較少,所以醫生的時間相對充裕,所以可以花費多一點時間在寫病歷上。但是等到後來,病人逐漸變多,醫生就忙不過來了。很多專家醫生,一天只掛五六十個號,按照一天坐診八小時來算,那麼一個病人被分到的平均時間不過十分鐘。而且醫院有明確規定,病人入院首診病例必需在24小時內完成,特殊和急診病例必需在6小時內完成,為了節省時間,醫生的字跡自然就會變得潦草。
第二,病人的病例並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寫完的。除了要寫清楚發病情況、主要症狀外,如果病人需要檢查,那麼醫生要寫下來檢查的全過程,還有治療措施。這麼多的內容,如果醫生一個字一個字地認真寫,那就要累死了。當然也有一些小診所的專家,為了不讓自己開出來的藥方洩露,所以會故意將藥方寫得潦草一些,不讓病人看懂。
既然醫生寫的字這麼潦草,那麼為什麼其他同行的護士、醫生都能一下子看懂呢?其實,很多醫生寫的藥方是用專有的拉丁文名詞或者簡寫來代替藥物的本名,比如說,用hms代替紅黴素軟膏,用NS代替生理鹽水,用PG代替青黴素,這些英文字母寫起來很容易連在一起,看著像天書一樣。雖然我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有著相同背景經歷的其他醫生就很容易能辨別出來。
綜上所述,醫生的字跡之所以這麼潦草,主要是因為病人太多,醫生為了節省時間不得不快點書寫病例,這就造成了字跡的潦草難認。之所以其他的同行可以辨別出來病例和藥方上的字跡,是因為很多醫生在書寫的時候會用專有的拉丁文名詞或者簡寫來代替全稱。
這也生出了一個怪象,很多病人會認為只有寫字寫得潦草的醫生才是有名的醫生,醫術越高明的醫生,寫的字就越難認。如果有一天遇到了字跡規整的病例,反而會認為這個大夫是新手或者是實習生,由此產生不信任。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手寫病例可能會慢慢成為歷史,因為現在很多醫院已經逐漸推廣電腦列印病例了,還有的醫生在出診的時候會帶上一個實習生,寫病歷的時候就讓實習生來代勞,這樣不僅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讓醫生更專心地看病,也可以讓寫出來的病例、藥方更加清晰,讓病人更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