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木興/圖
老師學生已適應走班;選科得從職業規劃等方面綜合考慮
「離高考還剩301天」,8月10日這天,新一屆高三正式開學,高考倒計時的牌子又在廣州校園裡亮起,這屆學生也將是第一屆廣東「新高考」的考生。如今,選課走班制度已經開展一年有餘,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老師同學們都基本適應了走班制度,學校的管理方式也在不斷優化。專家表示,選科時,可以從職業規劃、目標院校專業和賦分規則三個方面進行考慮。
■新快報記者 羅清嶢
高考變「3+1+2」 選專業和選科目掛鈎
2019年4月,廣東省政府印發了《廣東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標誌著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正式啟動。方案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2021年高考按照新高考模式進行考試和招生錄取。
按照新方案,高考科目按「3+1+2」模式設置,「3」為全國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1」由考生在物理、歷史2門中選擇1門,「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中選擇2門。高考總成績750分,其中「3」和「1」直接採用卷面分,共550分;「2」實行等級賦分,各100分,起點賦分30分,劃分為A、B、C、D、E 5個等級。在此模式下,考生有12種選擇科目的組合方式。
分數的呈現上,新模式與以往也有所區別。統考科目和固定選擇的科目以卷面分計入高考總分,另外兩門選考的科目成績採用等級賦分制。具體是指,考生的原始分從高到低劃分為A、B、C、D、E共5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佔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和2%,對應的轉換到的分數區間為100~86、85~71、70~56、55~41和40~30。轉換基數為實際參加該選擇性考試科目的人數,得到考生的轉換分。
對於選考科目,招生高校要分專業組,在物理、歷史2門科目中提出1門科目要求,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科目中提出不超過2門科目要求。學生的選考科目須完全符合高校提出的選考科目要求才能報考,同時,其對應的合格性考試科目必須合格。招生高校按物理、歷史分別編制招生計劃、分開投檔錄取。省招生辦按照「院校專業組」方式實行平行志願投檔。而具體志願填報方式和投檔錄取模式2021年上半年公布。
學生稱已經適應,「跑一跑能集中精神」
兩年前,為了應對新高考政策,不少學校都做了萬全的準備,比如華僑中學採購了電子課表系統,學生登錄系統,就可以完成自主選課登記,形成屬於自己的課程表。廣東實驗中學配置了教學團隊研究走班制,著手建設教學大樓,使課室量增加了1/3。
如今,學生們已經走班一年有餘,大部分學生表示已經適應走班的學習模式。九十七中的李同學說,相比高一行政班一起上課的形式,她更喜歡走班。九十七中的周同學也喜歡走班,他打趣道,「走班像健身一樣,有時一個課間要跑四五層。跑一跑能集中精神。」而且,在走班的制度下,他能和年級裡選這一科的最優秀的同學一起上課,「總的來說,我覺得提高學習效率。」華師附中葉同學也表示,「地理和生物需要走班上課,現在都習慣了,對複習沒什麼影響,一切正常。」
記者了解到,不少學校選擇物理和歷史的人數比例和往年文理分科的比例相同。如華附選擇物理的有400多人,歷史有70多人;九十七中學有歷史班 5個,物理班7個,都基本和往年文理分科時持平。
協調安排課程是對學校和老師的挑戰
九十七中學校長林黎華回溯一年的走班歷程說,學校、老師、學生都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對老師來說,難度在於對不同科目時間的分配。新高考政策下,地理、政治、生物和化學四門科目有30分的底分,實際分值就由原來的100分降至70分,但是教學內容沒有變化。「所以學校需要根據新高考的要求,在時間調配方面做好協調。」比如在排課時,會將需要走班的科目課時減少一點,「如何把握這四科的時間,做到既不跟其他學科爭搶時間,又和其他學科形成合力,使得孩子們的總分得以最高呢?這給老師們提出了挑戰。」
走班情況下,給學校帶去的挑戰則是如何進行管理和排課。「在走班的過程中,因為學生選科的組合是不一樣的,排課就需要考慮如何讓孩子不撞課。」在此情況下,就會出現學生在某節課沒排到課的情況。如何利用好沒排到課的自習課提分?這又對學生的自覺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戰。
華附高三物理備課組長李劍虹也透露,對學校而言,新高考帶來的最大難題是排課。「不同學生選科不盡相同,學校開足了12種選科組合,可以說每個學生的課表可能都不一樣。「李劍虹說,「現在儘量減少走班,把選相同科目的同學安排在同一教室,能夠固定就儘量固定。」
這一年裡,學校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斷完善。比如九十七中的周同學介紹,進入高三後,學校就讓某節課排空的學生到統一的教室自習,而不像高二時那樣分散自習,「感覺這樣學習效率也會高一點。」
選科指導
從職業規劃入手 不要忽視賦分規則
在新高考制度下,「3+1+2」到底該怎麼選科目?新快報記者了解到,走班選課的核心依據是高校相關專業對選科的要求。記者查閱教育部在2017年底出臺了的《指導目錄》發現,如果選擇傳統的物化生。有約20個專業不能報考。如果選擇物理,大約近96%的專業都可以報考。若選擇傳統的文科,即史地政組合,會有200多個專業不能報考。
學而思培優廣州分校高考政策研究中心的相關人士表示,選科時要從職業規劃、目標院校專業和賦分規則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以職業規劃為導向,結合個人性格特點以及愛好、特長,合理進行學業規劃。「家長要幫孩子思考自身適合什麼樣的職業,了解這個職業對應什麼樣的專業,這個專業在哪個高校是比較有競爭力等等細節問題,以未來職業直接指導科目選擇。」
其次要考慮目標院校專業近幾年的選考科目要求,做好升學資料的收集工作。學生和家長可以查詢大學對於專業的選科要求,往年各所大學專業所錄取的學生的全省排名情況,再比對學生的現狀,結合學生的歷史大數據成績、學科負荷指數進行綜合考慮。
最後還要注重選考科目的賦分規則。對於「四選二」的選考科目,新高考政策下實際計入總分的並非卷面成績,而是根據等級和公式進行連續賦分後得出最終成績。「所以在考慮學科優勢時,不要只看當下,還要考慮未來高三綜合後,各科目的潛力與優勢,好的排名才會有高的賦分。」至於選考人數的多少,研究中心表示學生和家長不需要過分擔憂。「選考人數多,競爭壓力也會比較大,選考人數少,說明該科目較難或專業覆蓋一般,都是各有利弊的。」在這種賦分規則下,之前的「多拿一分是一分」已經不是目標了,學生更應該關心的是如何提升整體能力,從而在排名上上升一個段位。
若是不注意賦分規則,一味追求拿最高分數的組合,也許會吃虧。記者了解到,由於物理是典型難拿高分的科目,所以在2017年,浙江實行第一年新高考政策時就出現了選考物理人數下降的現象。但當年選考物理的學生,本科率高出其他組合23%。這也說明,好的結果不在於分數的絕對高低,而是選科組合。
對於新高考有什麼備考建議呢?學而思研究中心進一步分析,新高考政策數學不分文理,難度上也勢必會產生變化,學生需要在高一就非常注重數學,外語科目的聽說考試由15分變為20分,需要加強英語聽說練習。中心建議,考生需要在高一時廣泛涉獵,每門課均進行嘗試,儘早發現自己擅長和適合的科目,「保證主要科目的重點學習和選擇科目的興趣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明確方向、持續努力,就能擁有更多選擇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