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CY主創、Monica
源於生活 | 讓心理學不再神秘
你是否經常這樣?
為什麼你總是忍不住拖延呢——你很可能在自我保護。越來越多研究表明,拖延可以使你逃避在執行任務時出現的焦慮和恐懼,這種現象被稱為經驗性迴避 (experiential avoidance)。當你嘗試開始一項任務時,你很有可能因為擔心任務的難度或無法完成任務,而感到恐懼和焦慮。所以你會傾向於轉移目標來做些簡單快樂的事逃避此焦慮。但我們都知道,即時滿足並非真的快樂,反而你會感到額外的內疚、焦慮和後悔。
因此,拖延雖然可以短暫地避免眼前的焦慮,卻將你推向更深的壓力深淵。
我們都聽說過司機的路怒,但你聽過人行道怒嗎?
研究證明,人行道怒症真實存在。一種路怒針對故意緩慢,比如前面的人低頭玩手機、堵在樓梯上、一排人站在路中間聊天等。有研究人員表示,利他懲罰 (altruistic punishment) 驅動這種路怒——你為了他人犧牲自己的利益。你潛意識認為那個故意緩慢的人阻礙了所有人的進度,從而產生「打抱不平」的憤怒情緒。但這種情緒換不來任何個人利益,反而在犧牲自己的好心情。這種「利他」的情緒,恰恰是社會文明得以存在的關鍵因素。
另一種路怒針對非故意緩慢,比如前方是殘疾人、老人。面對這種情況時,我們的情感偏向於焦慮而並非憤怒。這種路怒是因為我們對時間的期望值越來越低。想一下,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電梯每層都要停一下、遲遲等不來外賣、不停遇到紅燈時,會不會整個人煩到爆炸?正是因為高科技的「及時滿足」,當代人的耐心引爆點越來越低。對於這一觀點,你認同嗎?
在狗的眼裡,你就是它的全世界。不僅如此,它還可能因為「愛你」而越來越像你。
對動物心理的研究目前尚處於早期階段,人們與寵物狗間的關係激起了密西根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家Chopik的興趣。在實驗中,他請了1681隻狗的主人用問捲來評估自己和狗的性格,並發現狗和它們的主人確實有共同的性格特徵。雖然Chopik的研究有一項難點——狗不會說話,只能靠主人對寵物的觀察去描述狗的性格,但有其他研究佐證,主人的評價是非常客觀的。
為什麼會有這些相似之處呢?Chopik提出一個假設:「一部分原因是你選擇了你的狗,另一部分是你在日常相處中塑造了它的性格。」比如,隨和的人更可能帶他們的狗出去玩,這樣它們會有更強的適應力。而在生活中,你的狗也可能通過「察言觀色」來適應你的喜怒哀樂。
你說,你養的狗子要是不像你,還能像誰呢?
「這活幹完了我要睡他個三天三夜!」夜是熬了,缺的覺能補回來嗎?
答案是不一定。有研究表明,覺是補不回來的——補眠最多只能達到正常睡眠效果的30%,並且熬夜、睡眠不足會對身體造成各種各樣的危害。在研究中,實驗組小白鼠被困在會旋轉的浮臺上,如果睡著了就會掉進水裡。相反,對照組小白鼠因浮臺不會旋轉,可以時不時睡一會兒。結果表明,無法入睡的小白鼠相繼生病、體溫不穩定甚至死亡。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心理學家支持補覺的說法,認為人們需要補足睡眠才能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1964年,高中生Randy Gardner以連續11天不睡覺的壯舉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在挑戰過程中,他變得喜怒無常、認知功能出現嚴重障礙甚至出現幻覺。然而,在挑戰結束後,他僅補睡了14個小時就又活蹦亂跳了。
歷年研究對熬夜後補覺的效果雖各持一詞,但不可否認的是補覺仍可以恢復身心上的一些疲憊~
不知大家記不記得前幾年的曼德拉事件,2013年曼德拉去世後,數萬人堅稱曼德拉早就死在了獄中。全世界的人都發現自己的記憶出現了混亂,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心理學和犯罪學將此現象定義為 「虛假記憶」,指人們的回憶與現實不符。以上的曼德拉事件可以與信息誤導效應 (misinformation effect) 聯繫起來——媒體的誘導性新聞及他人的虛假回憶,使我們將錯誤信息與準確信息混在一起,造成記憶的扭曲。同時,也有心理學家提出錯誤歸因 (misattribution effect) 這一概念,指當我們無法準確追溯記憶時,會下意識地腦補空缺,從而形成錯誤記憶。
諸多心理學實驗表明,記憶不僅會說謊,還可以被創造。認知心理學家E. Loftus曾在實驗中成功為參與者植入「發生過車禍「的虛假記憶。
所以你經歷過的、聽到過的、見到過的,都不一定是真的。當你下次明明記得把鑰匙放在桌子上卻找不到的時候,懷疑一下是不是出現錯誤記憶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