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校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黨建和宣傳思想工作紮實推進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和上級有關要求,學校紮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以「紀律嚴、標準高、制度實」為要求持續深入推進黨的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針對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隱患開展自查自糾,並對工作重點開展了監督檢查和專項治理。學校全面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11月,與北京大學等兄弟院校成立了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和國際傳播」協同創新中心。
2、《華北電力大學章程》獲教育部批核准
6月26日,教育部印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章程核准書第71號(華北電力大學)》文件,正式通過《華北電力大學章程》,標誌著我校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學校將以大學章程為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職能的基本準則和依據,按照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內部管理體制,依法治校、科學發展。
3、劉吉臻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吉臻教授是「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和我國著名的火力發電控制專家,他帶領團隊攻克了行業發展面臨的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取得了具有開創性、系統性的研究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12月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劉吉臻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4、學校推進一流學科建設,編制「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
根據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統一部署和教育部具體要求,學校歷時半年時間編制《華北電力大學「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十三五」規劃以一流學科為統領,以創新發展為主線,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以隊伍建設為抓手,以綜合改革為保障,落實大學章程,提升治理能力,增強服務水平,積極推進學校內涵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特色發展。
5、《華北電力大學綜合改革方案》獲準備案並開始實施
11月6日,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復函學校,同意對《華北電力大學綜合改革方案》予以備案,標誌著我校綜合改革從方案編制轉入方案實施新階段。該方案著力解決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重點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科研機制、勞動人事制度、治理結構和治理體系等領域的改革,初步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具有華電自身特色的治理體系,為學校今後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的改革發展提供行動指南。
6、學校「大人才」戰略取得新進展
學校探索教師分類評級體系建設,激發各類人員的內生動力,形成人才聚集和學術領軍人才脫穎而出的氛圍。李永平教授與畢天姝教授同時入選2014年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王祥科教授入選全球2015年高被引科學家,徐進良教授和李永平教授入選2014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李永平教授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學校對72名處級幹部進行國際化專題培訓,選派近50多名青年教師出國研修,不斷提高人才的學術水平、業務能力和國際化視野。
7、一批國家重大研究課題立項和驗收通過,科研經費5.85億元
楊勇平教授為首席科學家的「973計劃」項目、張興平教授為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以及姚建曦教授牽頭的國家「863」計劃課題獲批立項。陸道綱教授和牛風雷教授參與國家重大專項項目研究。王曉東教授和徐超教授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資助。劉吉臻教授、崔翔教授等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0項重點科研項目和人才項目以「優秀」成績通過驗收。學校新增一個「111引智基地」項目,總數增至5個,排在全國高校前列。2015年學校科研總經費再創新高,達到5.85億元。
8、高水平科技成果質量和數量實現雙豐收
學校科研成果獲得各類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31項,其中一等獎7項。黃國和教授與唐振武教授3篇Letter論文在Nature、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3篇論文入選2014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術論文和最具影響力的國內學術論文。2014年我校被中國科技論文引文資料庫(CSTPCD)收錄論文1520篇,被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收錄論文649篇,在全國高校中排名前進了10名。
9、生源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2015年錄取分數線大幅度提升,學生各類獲獎級別和數量顯著增多,生源質量再創歷史新高。學生在國際商業模擬競賽「PEAKTIME」全球總決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美國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均獲優異成績,獲獎項目超過368項;多項綠色電力扶貧公益創新項目受到國家的資助和表彰。「電力經濟管理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入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7月份,入選「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10、學校產學研合作亮點紛呈
學校與山西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合作交流及資源共享等領域開展戰略合作。圍繞智能電網、電力體制改革等重點領域,學校與珠海市政府謀劃開展包括珠海研究院、智能電網科技園等「三位一體」校地合作項目。學校作為發起單位成立了「中國國際新能源應急產業創新聯盟」和「中國電谷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參加「中國電谷智能電網裝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學校國家大學科技園成為「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首批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