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因病去世,自傳曾說人生就一個「熬」字

2020-12-14 新京報官微

我家是世家,從爺爺輩到父輩,都是搞曲藝的,從小我就受這個氛圍的薰陶。舊社會藝人沒有地位,這是我親眼目睹的,「下九流」這話外面人說得不多,淨是咱們藝人自個兒這麼說,確實心酸。

文4000字,閱讀約需8分鐘

據媒體報導,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於9月11日下午3點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逝,享年84歲。

單田芳1934年12月17日出生於營口市的一個曲藝世家,是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1954年走上評書舞臺。1979年5月1日,單田芳重返書壇。1995年,單田芳成立了北京單田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單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風雲》是他的收山之作。2011年,出版了自傳《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 代表作品有《三俠五義》、《白眉大俠》、《三俠劍》、《童林傳》、《隋唐演義》、《亂世梟雄》 、《水滸外傳》 等評書。

2010年新京報曾採訪過單田芳,原題為《四海為家人生就一個「熬」字》。

驚堂木一拍,白紙扇一抖:「咱們言歸正傳!」 單田芳76歲,說了55年評書,據說現在全國每天有1.2億人,守在收音機和電視機前聽他說書。人們熟悉他那略帶沙啞的嗓音:「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分解了幾十年,現在他出了本自傳《言歸正傳》,準備講講自己的故事。

故事從哪裡講起呢?偽滿洲國、民國,到新中國,民間藝人顛沛流離,四海為家。2010年12月22日午後,單田芳在北京家中緩緩開腔,感慨萬千。

━━━━━

少年 亂世求生是學問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我家是世家,從爺爺輩到父輩,都是搞曲藝的,從小我就受這個氛圍的薰陶。舊社會藝人沒有地位,這是我親眼目睹的,「下九流」這話外面人說得不多,淨是咱們藝人自個兒這麼說,確實心酸。

我生在天津,後來跟著家人到瀋陽。外祖父王福義是最早闖關東的那批民間藝人,我母親唱大鼓,父親是弦師,小時候我就在後臺扒拉著看———那會兒藝人們演出都不賣票,說完一段書,拿個小笸籮,下去給人斂錢。一段書三分錢,「捧場了捧場了」,就這麼喊。人家愛給就給,不給錢也沒轍。當時我心裡覺著,下不了一個好詞:這跟要飯也沒啥區別啊,我可不願幹這個。

解放後我也大點兒了,想的是念書考學。1953年高中畢業,東北工學院和瀋陽醫學院都給我寄了錄取通知書。我想當醫生,穿個白大褂,戴個聽診器,往屋裡一坐,多紳士啊,起碼不受風吹日曬。可是趕上得場大病,上不成學了。家裡人說,你還是學評書吧。

我在東北呆了幾十年,現在人說,為什麼東北出那麼多曲藝人才呢,是不是跟地方文化有關係?趙本山說原來東北太窮,大冷天人們沒什麼事幹,就互相嘮嗑,嘴皮子鍛鍊得特別利索。這話有道理,也是眾多道理之一,我覺得主要還是時勢造英雄。東北人本身粗獷,頭腦活躍,過去就連做賊都是東北的最多。有句話講「江北的鬍子不開面兒」,知道什麼意思嗎?「鬍子」就是土匪,舊社會太多了,以搶劫為生。你路上遇見鬍子了,說是三爺介紹你來的,或者我是誰誰的門下,三老四少給個面兒,該讓路的讓路,該關照的關照。這都是在西南一帶,東北不行。東北的鬍子不給面子,管你是三爺還是四爺介紹來的,照樣截住打一頓。

所以亂世求生,就是門學問。我那時候都是靠父母,父母領著走江湖,自己不能獨立。等到長大了另立家庭,娶了媳婦,父母不在了,就得靠自己。1948年很兇險,解放軍包圍長春,國民黨守軍有13萬人,連老百姓80多萬人困在城裡,沒水沒電,彈盡糧絕。我們家算比較富裕一點,先買下糧食,大缸小壇的都裝滿埋起來,當時估計這點糧食能維持幾個月不斷頓。可幾個月後呢?誰知道這仗要打多久?最後就是一家人冒險逃出城去,往解放區跑。我現在總結,都是命運,不該你死你就沒死。

剛解放那會兒,我靠說書有了經濟收入,也有了社會地位,打心眼裡高興。走合作化道路,成立人民公社,我在遼寧鞍山定居,說書也算小有名氣,不覺得這行當低賤了。這輩子兩次新生,全國解放算頭一回。

要說第二次新生,得先說我這輩子吃過最大的苦,就是「文化大革命」。毛主席說,這是一場觸及人們靈魂的大革命,是前所未有的,不管什麼人都要在革命舞臺上表演。後來我才知道,這比打仗厲害多了。打仗時候倖存者還是挺多啊,飛機扔炸彈,哪兒那麼巧就扔你頭上?可要論危險係數,這個「文化大革命」是無一倖免,誰都跑不了。我就是因為說錯了話,成為「現行反革命」,被下放到了農村。

━━━━━

噩夢 四海為家苦漂泊

從小生長在城市,我是苗草不分,到農村什麼活兒都不會幹。而且我下放那地方,是東北地區的窮中之窮,幹一年掙不了三百塊錢。光口糧錢就得兩百四十塊,一年口糧三百六十斤,是毛糧,磨下來就二百多斤成品糧,哪夠吃?農村老百姓本地人還有個親戚能照應,咱是外來戶,戴著「帽子」下來的,人生地不熟,可想而知是什麼處境。

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再回城裡,滿腹委屈無處申訴。為了餬口,家裡所有的東西變賣一空,堅持了四年,到後來就根本吃不上飯了。我心想這樣下去,非死在這兒不可。與其等死,不如鋌而走險。

我就跑了。

從那年代過來的人都知道,當時吃飯要糧票,住宿要介紹信,到處都有民兵,天羅地網,你能跑到哪裡去?可我愣是從農村跑出來了,就在外頭漂流。哈爾濱、長春、瀋陽,好多地方。當時的心情,感覺自己就跟臺灣來的特務一樣,隨時防範人家抓捕。為了維持生活,我跟別人學了製作一種手工藝品,叫「水泡花」,拿個罐頭瓶泡幾朵小花,叫我女兒去賣。人家一看,我女兒端個小瓶子站百貨商場門口,那花兒五顏六色的挺好看,就都來買。除掉工本,一瓶能掙幾分錢。積少成多,攢到幾塊了,就能買糧吃。苞米麵一斤三塊錢,那也得買,也得活著。

四年多在外邊漂流,做夢也沒想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了,落實政策,平反冤假錯案。聽說這消息的時候,我還在外邊漂著呢,是有朋友告訴我,你那些事兒可以解決了,有說理的地方了。我心想「平反昭雪」這詞,古書裡邊有,現如今不可能。朋友說不騙你,黨中央給做主了。

1978年,我恢復名譽,恢復公職,遷回城市,還拿到了國家賠償我的十年工資——共計八千多塊錢。那年,我44歲,重返舞臺。

━━━━━

輝煌 兩世為人念故鄉

按現在的說法,四十多歲重新開始幹事業,不容易。我兩世為人,才明白什麼叫自由,自由多麼可貴。以前說過很多書,看過很多電影,不知道奴隸是啥樣。經歷一番苦難,噢,原來沒落實政策那時候,就是奴隸,變相的奴隸。

我人到中年,對黨、對人生充滿激情,感覺像個小孩,一切從頭開始。為什麼幹到今天這麼老了不覺得累?就是有奔頭,心裡頭痛快。

說書這行當,到改革開放以後,又是新局面。書還叫評書,說法不一樣了。我的理解,在茶社裡說書,面對觀眾,有隨意性,隨便動彈動彈,說點車軲轆話,說完一段抽根煙,都沒關係。電臺不行,電臺要求簡潔明快,沒有觀眾。上電視說書更不一樣,要求更嚴格。

開始不適應,錄音的時候,面對麥克,空無一人,說成什麼樣也看不著觀眾反應,怎麼整呢?我想了一個辦法:錄音棚有面透明的大玻璃,能看到外面的錄音員,還有倆監聽的,還有個主任,錄書的時候他們天天在外頭坐著,我透過玻璃看得清清楚楚。我一想,就拿他們當觀眾,他們也是人,我在裡邊說,看外邊他們的表情。我一抖包袱,他們齜牙一樂,我心想這包袱抖響了。要是看見他們在外頭嘮嗑或是打盹,那說明這段書說得鬆懈,沒把他們說住,我得注意了。

到1994年我退休後搬來北京,書錄得更勤快了。開始是到北京電臺裡去錄,後來我自己辦公司,租用錄音室,一來費用較高,第二個,北京交通越來越不方便,有時候堵車,急死也過不去。我一看,這錄音也沒什麼神秘的,就是牆上貼隔音板,地上鋪地毯,麥克買好點的,門加厚點關上,我在家也能錄。這樣就開始摸索著在家錄書,每天早上三四點鐘起來做功課。睡不著啊,工作積壓在一起,全國四百多家電臺,都有「單田芳書場」,每天超過一億聽眾,我得供上人家播啊。早起來滿天星鬥,我看書時頭腦特清醒,看一遍閉上眼睛,這故事怎麼回事,哪是重點哪該刪掉,心裡都有了數,打開機器就錄。

這些年下來,要說哪兒是家,真是個難題。如今我人和戶口都在北京,公司事業也在北京,在北京工作16年了,北京就是我家唄。北京郊區,尤其懷柔那邊,可玩的地方太多了,我說還出國溜達什麼啊,哪兒也不如北京好。

可人老了,就常想念老家。我76歲,也忙不了幾年了,心裡想著,最後還是得回家。我從鞍山出來,老家熟人多,親戚多,沒事串個門,敘敘舊。北京當然也有好多朋友,可有幾個人是打偽滿洲國那會兒過來的?講起過去的事兒,還是找東北那些老人。

━━━━━

回眸 言歸正傳話平生

我要是不說書了,真不知道幹什麼去。評書是傳統藝術,後繼有沒有人,是個問題。外界感覺好像說書的就這麼幾個人,其實並非如此。我到東北地區和河北地區,那些小縣城裡,說書人很多,只是還沒什麼名氣。現在都講究品牌,電臺電視臺也一樣,放單田芳的評書,聽的人多,就有企業願意拿錢做廣告。

最近兩年我倡導「紅色評書」,想的是建國六十年、建黨九十年,咱們應當說說新中國來之不易,說說這些開國元勳的豐功偉績。這想法出來,好多人都支持,正琢磨頭一個講誰合適呢,遇上賀龍的女兒賀捷生將軍。她是長徵時候最小的戰士之一,給我講她的經歷,講她的父親,我很受感動。關於賀龍的書很多,我翻了很多,整理出來,加上她提供好多素材,錄了三百集《賀龍全傳》。從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一直到受「四人幫」迫害至死,都錄下來了。

從《三國》、《隋唐》、《大明英烈》,一直說到紅色經典,書裡有這麼多英雄,生活中真正的英雄是什麼樣?這一輩子下來,我崇拜的是見義勇為拔刀相助,扶困濟危雪中送炭,別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你就是英雄。

我現在寫出本自傳,取名《言歸正傳》。說了一百多套評書,老是別人的故事,到這兒言歸正傳,說說自己。從日本人、國民黨那年代過來,經歷「文革」、改革開放走到今天,雖然沒有什麼豐功偉績,讓年輕人多知道點老一輩的個人史,我覺得還是有益。動筆太累,我還是習慣說書,口述著錄下來,讓助理整理成文字,有30多萬字。完了我一看,人生其實就一個字:熬。

新京報記者劉臻 編輯 田偲妮 圖自視覺中國

值班編輯 吾彥祖

劉強東回國了,被「繼續調查」的他接下來可能會面臨什麼?

聶樹斌父親離世:帶著兒子的無罪判決走了

京東回應劉強東在美性侵傳聞:傳言不實,經過當地警方調查,未發現有任何不當行為

本文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評書大師單田芳去世 曾每天有上億人在聽他講故事
    評書大師單田芳去世 曾每天有上億人在聽他講故事 原標題: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11日電(記者 張曦 宋宇晟)驚堂木一拍,白紙扇一抖,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先生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曾吸引過無數聽眾。
  • 評書大師單田芳去世,「下回分解」也畫上了終止符!
    相信很多80後應該還對單田芳這位老藝術家印象深刻,他是中國著名評述藝術家,每天都會有無數的觀眾等待單田芳的評書,聽他講故事充滿了道理。也是被媒體稱為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的評書人!據媒體報導,單田芳大師在昨日的下午3點30分在醫院因病去世,享年84歲,痛失了這樣一位老藝術家,繼相聲大師常寶華去世之後,這是九月第二位老藝術家去世,實在令人感到可惜。小編還記得在小時候在爺爺家玩耍,看到爺爺每天都會守在電視機旁聽單田芳評書,印象深刻的就是每次單田芳老師都會在結尾留下懸念。
  •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去世 曾播講《三國演義》
    人民網官方微博截圖   據人民網報導,今日凌晨,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先生因心臟衰竭,在北京去世,終年86歲。袁先生一生繼承和發揚傳統評書,不斷探索,勇於創新。代表作品有《三國演義》《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剛》  袁闊成出身評書世家,伯父袁傑亭、袁傑英和父親袁傑武號稱「袁氏三傑」。袁闊成與劉蘭芳、單田芳、田連元被大家合稱「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因其家學淵源,功底深厚,家喻戶曉。袁闊成倡導說新書,將小舞臺的傳統評書術帶到大舞臺上,使評書真正成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 終身成就獎評書大師單田芳病逝,享年84歲,曾是我們一代人的記憶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是出生於營口市的一個曲藝世家,是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於2018年9月11日下午3點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
  • 單田芳最精彩的評書當屬《言歸正傳》,梁宏達哀嘆:單師叔千古!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4歲。單老身體最近一直不太好,但乍一聽到這個消息,還是頗感意外。因為9月7日,單田芳還在更新微博,當然,微博很可能是他女兒更新的,從小聽著單田芳的評書寫作業,是單田芳陪伴了我的成長。
  • 單田芳籤售 自傳《言歸正傳》
    本報訊 「不到五斤大蒜錢,就可以換我76年的人生經歷,我覺得吧,挺值的。」昨天下午在西單北京圖書大廈,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亮起嗓門給自己的自傳《言歸正傳》吆喝起來。該書由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昨天下午單老到西單北京圖書大廈與讀者見面並籤售。
  •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逝世享年84歲 代表作"白眉大俠"等 說書50餘...
    時光網訊 今日下午,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於3點30分在中日友好醫院因病逝世,享年84歲。單田芳1934年12月17日出生於營口市的一個曲藝世家,是中國評書表演藝術家、作家。2012年,在第七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頒獎典禮上獲得終身成就獎。
  • 單田芳背後的「評書故鄉」鞍山,如何從輝煌走向如今的頹態
    本文字數:16000字 01.曾記否 2018年9月11日,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先生去世。 單慧莉記得家裡曾有一張黑白照片,是單田芳與鞏寶生的合影,照片背後有單田芳寫的字:「立志不交無義友,存心當報有恩人」。 自傳中提及了在運動中一直竭力保護他的評書演員張全友,是已故鞍山籍評書大家張賀芳的弟弟,張全友告訴記者,單田芳自傳裡之所以會直接點名,是因為他一輩子都沒原諒。
  • 單田芳曾因被禁止說書氣啞了嗓子 這一輩子的身份證竟然是錯的?
    9月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原鞍山曲藝團業務團長、現任北京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單田芳因病不幸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單田芳七八歲就學會了一些傳統書目,那時候,他的嗓音清脆響亮,是標準的說書先生的嗓子,可不像我們熟悉的那樣,按單田芳自己的說法就是「像孫楠唱歌似的要多高有多高」。上學後,他邊讀書邊幫助父母抄寫段子、書詞,十三四歲時就已經能記住幾部長篇大書。1953年單田芳高中畢業後,考入東北大學,但因病退學,拜李慶海為師,正式說書。
  • 說書人,流落江湖上便是薄命人 | 紀念評書大師單田芳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11日下午3點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逝,享年84歲說書人與當代史 本文首發於「海螺社區」2015年3月,評書表演藝術家袁闊成辭世,媒體在相關報導中普遍使用了「評書四大家」的說法,將他與三位後輩說書人田連元、單田芳、劉蘭芳相提並論。
  • 單田芳「言歸正傳」話平生
    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9月11日下午3時30分因病去世,享年84歲。單田芳病逝,再無「下回分解」——  上個世紀80年代,很多人都有到了傍晚就打開收音機的習慣——聽單田芳說書。驚堂木一拍,就知道又一段好書要開說了……這時候,各家的飯香也漸漸開始在空氣中瀰漫……單田芳的評書,伴隨了幾代人成長。
  • 評書梟雄單田芳去世:一生嘗遍甘苦,書中說盡情仇,致敬!
    據有關媒體報導,一代書評大師、藝術家單田芳先生於9月11日下午3點30分因病在中日友愛醫院去逝,享年84歲。單田芳先生生於1934年12月17日的天津。1953年結業於瀋陽二十七中學,本應持續攻讀東北工學院,但因家庭變故未能完成學業。
  • 單田芳「言歸正傳」說自己
    因為一副特別的嗓音,即使聽單田芳聊天也像聽評書,尤其是講到他坎坷的人生經歷,在午後的斜灑進屋內的陽光中,伴著嫋嫋散開的煙霧,有一種莫名的感動。新聞1單田芳下定決心寫出自傳昨天,評書大師單田芳傳承收徒及自傳《言歸正傳》首發儀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 單田芳去世兩年了,我很懷念他
    今天,是單田芳先生逝世兩周年的日子。在網上有眾多單老的聽眾,他們給天堂的單老留下了很多話。我在整理這些留言的時候,曾多次淚眼婆娑。許多人是借著單老評書,總結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聚焦在了親情、成長、逝去……在這些人生命題上,正如一位網友所總結的那樣,在單老沙啞的聲音裡,「仿佛聽到了歲月剝落和童年坍塌的大聲。」
  • 評書大師單田芳:為報恩娶大8歲姐姐,妻子去世後他決意不再娶
    他的評書改編的電視劇《白眉大俠》是上世紀90年代的熱播劇,而他本人的評書作品超過了一百部,對於90後之前的很多人而言,那句蒼勁而略帶沙啞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應該是童年時揮之不去的深刻記憶之一。單老先生已於2018年去世,但他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依舊在世間流傳。
  • 讀言歸正傳:單田芳說單田芳這本自傳,了解單田芳老人的坎坷人生
    單田芳父親這一邊是說書世家,大爺、三叔都是評書演員,母親那一邊,幾個舅舅也是說書的彈三弦的。幫助王香桂創作新節目的,就是單田芳的三舅,號稱小聖人。在說書藝人當中識文斷字,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而單田芳的父母,雖然是很知名的藝人,卻不認識字。他們不喜歡說書藝人身上的江湖氣息,所以單田芳的父母都想讓兒子讀書、念大學。
  • 單田芳評書大全在線收聽
    單田芳評書大全在線收聽資料:單田芳(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中國評書演員、作家。1955年,單田芳走上評書舞臺。1956年正月初三,在鞍山市內的茶社正式登臺亮相。1958年,成為鞍山市曲藝團的正式演員。1966年,「文革」期間,單田芳受到衝擊。1978年,單田芳獲得平反。
  • 人民日報追憶單田芳:一生嘗遍甘苦,書中說盡情仇!
    在評書天地裡,很多人對他的評書耳熟能詳。11日下午3點30分,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見圖,資料照片)因病在中日友好醫院去世,享年84歲。1934年,單田芳出生於遼寧營口市的一個曲藝世家,母親是西河大鼓的知名藝人,父親是弦師。時代的變化、家庭的離合,年少的單田芳早早扛起家庭重擔,走上了說書的道路。
  • 單田芳 評書有哪些 與之齊名的八大評書名家指的是哪些人?
    原標題:單田芳最新評書有哪些 與之齊名的八大評書名家指的是哪些人?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們愛讀書,可眼睛太忙!更多的是在通勤時間多聽評書。     評書又稱說書、講書,廣東粵語等地區俗稱講古,古代稱為說話,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     隨著手機自媒體的,收費閱讀的興起;評書又逐漸火熱起來! 評書書最有名的莫過於著名評書藝術家單田芳老師!
  • 單田芳: 一生嘗遍甘苦,書中說盡情仇
    「評書四大家」是聽眾對我國四位評書藝術家的尊稱,而一談及這四位,有人就把相聲界的「帥賣怪壞」四字套用在了他們身上——袁闊成的帥、劉蘭芳的賣、單田芳的怪和田連元的壞。而緣何將單田芳先生的表演以一個「怪」字來總結呢?因為他的嗓音之怪,辨識度之高無人能比。送走了這位全國聞名的表演藝術家,「評書四大家」就只剩下了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