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保定涿州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日前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作為國家「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的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由中國農業大學主導的這一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將豬作為模式動物功能的大科學設施,將為我國科技實力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填補實驗動物科學空白
生物學家通過對選定的動物物種進行科學研究,用於揭示某種具有普遍規律的生命現象,這種被選定的生物物種就是模式動物。模式動物是病理研究、新藥研發及治療方法驗證的基礎,對人類醫療發展至關重要。根據中國工程院研究報告,在模式動物市場和高端技術領域,我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涿州的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科技基礎設施專門以豬為研究對象,又名「天蓬工程」。項目將建設成集培育、表型與遺傳分析於一體的規模化、標準化、精確化、智能化、自動化的大型綜合研究設施,致力於解決表型和基因遺傳機制中的核心生命科學問題,在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醫藥健康、器官移植等多方面進行戰略重大布局,並推動畜牧業快速發展。
為特殊高端精密科研設備「安家」
項目由中建八局承建,包括了繁育動物房、表型及實驗樓、遺傳實驗樓、隔離檢疫房、動力站房等,將聚集高端創新資源,在未來農業、生物科技食物與健康等領域產生顛覆性、原創性和帶動性的技術和成果。項目同時具備模式動物生產培育系統、表型分析系統、遺傳分析系統,信息處理與智能自動化管控系統等四大系統,建成後將成為包含1000萬份生物樣本世界最大最全的豬資源庫。
作為全球頂尖的科研基礎設施,項目在環境綠化、供水、供氣等方面有較高要求,功能房間防火、防噪音、恆溫等專業需求多。其中,表型及實驗樓、回旋加速器室的底板牆體混凝土厚度均為超過2米的大體積防爆混凝土,結構須具備防輻射要求。項目通過對混凝土進行全天候測溫及養護,避免結構受溫度應力產生裂縫,確保頂板支撐體系穩定性,混凝土留置施工縫不垂直於結構表面等技術手段避免輻射外洩,全方位滿足高尖設備放置要求。
預計於2023年投入使用
「天蓬工程」涉及大型精密科研和醫療設備多,機電消防等管線數量龐大,排布複雜,精準度要求極高。建設過程中,施工方創新運用VR、BIM技術、三維全息影像結構模型搭建等手段,快速獲取物體表面各點的空間坐標,並形成點雲數據,將施工現場轉化為虛擬實體數字模型。從施工策劃到入場作業,對工程全生命期進行管理和控制。
項目主體結構封頂完成後,將進入二次結構和機電安裝階段。據中國農業大學相關負責人此前向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介紹,項目竣工後,經過設備調試、試運行和驗收,預計可於2023年正式投入使用。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白波
編輯:謝永利
流程編輯 邰紹峰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