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犀浦街道黨工委、辦事處主辦,犀浦社治中心承辦的臺灣地區社區營造分享會順利召開。分享會邀請到思政和社工雙碩士、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家庭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東海大學博士研究生馬燁前來為大家分享「臺灣地區社區營造經驗」。來自犀浦街道、村(社區)、郫都區社會組織等熱愛社區營造的小夥伴匯聚在一起,聽馬燁解讀臺灣地區社區營造故事。
馬燁從臺灣社區發展方案與計劃演變為大家講述了自1968年—2005年來臺灣地區社區營造發展的脈絡,和社區總體營造思路。臺灣地區社區總體營造,因為營造的是「生活」,所以是「總體 」,需符合「社區需求」,立足「地方特色」。「社區參與」是社區營造的操作核心,「地方特色」是社區營造的基本要求。營造社區的五個切入面向:人、文、地、產、景。
人是指社區居民的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經營和生活福祉的創造;文是指社區共同歷史文化的延續,文體活動的經營以及終生學習等;地是指地理環境的保護與特色開發,是地域性的延伸;產是指在社區進行集體經營活動,創造新的經濟價值;景是指社區公共空間的營造,生活環境的永續經營,獨特景觀的創造及居民自己的營造。同時,馬燁通過對臺灣福田社區的實踐經歷的講述,一個亂髒點及治安死角如何變成遊客賞花、參加文化節的公園。福田社區充分利用在地資源連結轄區及周邊資源,結合在地資源開拓社區產業增加就業和居民收入。企業結合農業,輔導低收入農民同周邊社區聯防建立社區聯防網絡。建立時間銀行管理制,推動志願服務建立照顧關懷點定點供餐。福田社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彌補劣勢打造符合在地居民願景社區。
馬燁總結到社區營造是從治標到治本螺旋上升的過程,社區要善於利用人、財、資源,分析社區優劣勢和風險機遇,總分考慮居民需求,找準社區特色的同時不能將眼光局限在社區本身。兩岸社區營造工作有著很多異曲同工地方,與會同事都表示福田社區與犀浦街道各社區情況很相似,聽完馬燁的分享收穫頗豐。(犀浦街道 供圖)
來源:郫都區人民政府官網
責編:張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