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地高考狀元即將踏入高校,暑假期間,「狀元筆記」也成為網絡熱銷商品。除了將狀元筆記出版成書,近日一家拍賣平臺首次將6位省級高考狀元的筆記集中進行拍賣。但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此次拍賣活動追捧者寥寥,截至昨日22點拍賣結束,只有河北省文科狀元袁嘉瑋、貴州省文科狀元林中文、貴州省理科狀元潘丹陽的三份筆記被拍出3000元或1000元,其餘筆記流拍。拍賣雖不熱烈但爭議不斷,因此也有3位狀元不堪網友評論的壓力昨天退出競拍。(8月7日 《北京青年報》)
崇拜成功者是人類共同的情結,而真正將這種心態轉變為實際的行動並演繹得淋漓盡致的應該是我們中國人。對考生而言,爭當高考狀元已是普遍心態;對大中學校而言,能否招收到或培養出高考狀元成為衡量辦學質量的重要標誌;而對商家而言,能否有效利用「狀元經濟」大賺一筆應是題中應有之義。
這其中「狀元筆記」就是最吸引人的營銷產品之一,淘寶網上號稱「狀元筆記」的寶貝有數千件,「文科全套」「理科全套」「手繪歷史」「高考參考書」等一應俱全。價錢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近日一家拍賣平臺首次將6位省級高考狀元的筆記集中進行拍賣。儘管此次拍賣活動追捧者寥寥,結果也不盡如人意,但公開拍賣「狀元筆記」在筆者看來是社會公眾對狀元的又一次集體膜拜。
在中國各地,高考狀元一直備受關注,「狀元筆記」「狀元遊街」「狀元講座」等炒作活動此起彼伏,因為高考仍然是底層社會向上流動的唯一通道,高考狀元是公眾心目中「教育改變命運」的成功樣本。作為一名從教近30年的教師,筆者對一年一度的鄉狀元、縣狀元、市狀元乃至省狀元卻從來沒有一點「羨慕嫉妒恨」。
從考試實踐看,高考狀元之所以成為狀元,既有其必然性,更有其偶然性,許多名噪一時的狀元在其所在的學校和班級,只是優秀學生群體中的一員,並不一定是屢戰屢勝的佼佼者,狀元是其天賦、情商、志向和勤奮,家庭的生活條件、生存環境和教育方式,學校的教育理念、辦學水平、教學方法特別是考場發揮的完美結合,成為狀元首要看實力,還要看運氣,狀元其實不一定比高考成績不如他(她)的人優秀多少。
中南大學教授蔡言厚是國內最權威的大學評價諮詢專家之一,他曾帶領課題組發表過《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給高考狀元崇拜者們狠狠潑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12年36年間的高考狀元,幾乎沒有一個成為做學問、經商、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狀元們在職場上表現遠低於預期,除學界和文學界已出現少數幾位「職場狀元」外,大部分狀元的職業成就並不突出。這就說明我們原本就不應仰視各類高考狀元,作為家長更沒有必要試圖通過購買「狀元筆記」來將高考狀元、學霸、神童們的成長經歷複製在自己孩子身上。
再回到被熱炒的「狀元筆記」上來。這類筆記充其量只能算是這些狀元自己的「通關秘籍」「成功寶典」,對其他學生而言,只有一點點參考價值,絕不能視為「制勝法寶」,錯當成「靈丹妙藥」,以為「狀元筆記」一卷在手便高考無憂,未免太過幼稚和荒唐。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包括思維習慣都不一樣,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也有差異,高考狀元在整理筆記時,記下的是自己學習的薄弱點、易錯點,「狀元筆記」是適合「這一個」學生學習的「專用」筆記,不可能是適合其他學生的「通用寶典」。
學生在聽課時隨堂記下筆記的過程是強化知識記憶的過程,這個整理的過程不能由別人庖代,隨便比較幾本「狀元筆記」你就會發現,即便同坐在一個課堂上,狀元所做的筆記都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許多狀元在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時都說到這樣一個共同經驗:按照老師要求一步一個腳印地學習,注重知識積累,注重勤學好問,就沒有學不好的道理。
這麼說,並不是說其他學生看「狀元筆記」就沒有一點點好處,筆者以為家長和老師可以引導孩子從「狀元筆記」中學會學習,像狀元那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不把問題留到明天,及時整理錯題集、根據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合理安排學習時間、注意調整心態、勞逸結合等。
而狀元們陶醉在自己高考勝利的喜悅中,報紙上有名,電視上有聲,到處和別人分享成功的經驗,甚至拿出「狀元筆記」換來真金白銀,私下以為這種做法多少顯露出狀元們的浮躁,殊不知高考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考驗而已,更激烈的競爭還在後面,此時就忙著慶功、賺錢,是不是在過度消費狀元這一虛榮?別重演古代仲永的人生悲劇,別忘了耀眼的高考分數隻代表過去,大學畢業後還要在職場裡摸爬滾打,還要經歷大浪淘沙的洗禮。有自知之明的高考狀元應當超前思考該如何走好以後的道路,再創人生新的輝煌。
而作為即將進入高三的學子,不想付出辛勤的汗水而迷信所謂的「狀元筆記」,無疑是對狀元的又一次毫無意義的集體膜拜。
文/維揚書生
來源:紅網
作者:維揚書生
編輯:易木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6/08/08/4671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