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重慶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獲悉,自4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護照、往來港澳通行證、往來臺灣通行證等出入境證件實行「全國通辦」,即內地居民可在全國任一出入境管理窗口申請辦理出入境證件,申辦手續與戶籍地一致。
國家移民管理局政務服務平臺將同步於4月1日上線,市民可登錄服務網站、國家移民管理局APP等預約申請辦證、辦理往來港澳臺旅遊籤注、查詢證件進度、出入境記錄等。平臺將為市民提供24小時網上服務,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要點
三個「都能辦」
全國各地都能辦,即內地居民可在全國任一出入境管理窗口申辦出入境證件,申請材料與戶籍地一致。
內地居民都能辦,即不受戶籍地、居住地等條件限制,內地居民均可在異地申辦出入境證件。
出國出境證件都能辦,即普通護照、往來港澳通行證、往來臺灣通行證等都可在異地申辦。
數據
一年可節省200億元
據估算,2019年將有2100萬以上人次異地申辦出入境證件,今後還將逐年大幅增長。「全國通辦」的實施,僅交通費一項第一年度即可為群眾節省200億元以上。
故事
他為辦護照
丹東重慶往返兩趟
家住重慶的張先生因為工作原因,長期在遼寧丹東出差。2013年6月,他接到單位通知——一個月後,要隨公司高管到國外考察。當時,他還沒有護照,馬上買了回重慶的火車票,坐了3天的火車回到家鄉。回家後第二天,張先生一大早就到轄區公安局的出入境管理部門排隊,等了大概一個多小時,終於排到他,可當他掏出證件時,才發現戶口本落在了遼寧丹東……
「這一趟往返火車,真的把我折騰慘了。」將近兩周的時間,張先生都是在火車上度過。等把戶口本取回來,「哦嗬,周末,辦證大廳放假了。」
答疑
申辦手續有哪些?
答:舉個例子,比如本地戶籍成年人申辦護照只需要身份證,那就在異地也一樣。對未成年人,本市規定,戶籍十六周歲以下,申請人辦理出入境證件,應當由監護人(父母任意一方)或者由監護人委託他人陪同申請。需提交的材料包括:未成年人的身份證(未辦理身份證則提交戶口簿);監護人身份證;監護關係證明,如出生醫學證明或戶口簿等監護關係證明(在戶政部門已登記或曾提交過監護關係證明的免提交此證明材料)。
費用多少?
答:新的收費標準如下:
1.普通護照:由每本200元降為每本160元。
2.出入境通行證:一次出入境有效由每證20元降為15元,多次出入境有效由每證100元降為每證80元。
3.各類港澳通行證收費標準:
①往來港澳通行證,由每證100元降為80元。
②前往港澳通行證,由每證50元降為40元。
③內地居民赴港澳籤註:一次有效籤注由每件20元降為15元;二次有效籤注由每件40元降為30元;短期(不超過一年)多次有效籤注由每件100元降為80元;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兩年以下(含兩年)多次有效籤注由每件150元降為120元;兩年以上三年以下(不含三年)多次有效籤注由每件200元降為160元;長期(三年以上,含三年)多次有效籤注由每件300元降為240元。
4.臺灣通行證:
①往來臺灣通行證收費標準,電子通行證由每證100元降為80元,一次有效通行證由每證20元降為15元。
②大陸居民前往臺灣籤注,一次有效籤注由每件20元降為15元,多次有效籤注由每件100元降為80元。
5.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電子通行證由每證250元降為200元,一次有效通行證由每證50元降為40元。
6.臺灣同胞定居證:由每證10元降為每證8元。
需要多長時間?
答:異地辦理護照、通行證時間是20天,在自助籤注機持證加注團隊旅遊籤注是立等可取。
相關
重慶還有哪些「全國通辦」?
異地繳納交通違法罰款
除了營業網點外,還可在「重慶交巡警」微信公眾號、「重慶交巡警」支付寶城市服務號和重慶交管智慧處理終端或工商銀行、農行、農商行、郵政儲蓄銀行代收點及其網上銀行繳納。
異地車檢、異地轉籍登記
2018年9月1日起,車管部門全面推行小型汽車、貨車和中型客車跨省異地檢驗,實現全國範圍「通檢」。申請人可以在機動車登記地以外的省份直接檢驗,申領檢驗合格標誌,無需辦理委託檢驗手續。
2018年9月1日起,南京、蘇州、杭州、重慶等15個城市將試點機動車轉籍檔案資料電子化傳遞。需要異地轉籍的:一是轉籍檔案網上轉遞。二是轉籍驗車一次完成。申請人可以直接到車輛遷入地車輛管理所申請。
駕駛證省內異地申領
重慶範圍內,對在省(區)內異地申領小型汽車駕駛證的,申請人可以憑居民身份證直接申請,無需再提交居住證或暫住登記憑證。
異地轉移公積金
目前,在省外有公積金帳戶的,要在重慶辦理公積金轉移接續,主城區工作的職工可到位於重慶主城的4個辦事處,遠郊區縣工作的職工可到本區縣公積金分中心,重慶的各遠郊區縣都設有公積金分中心。
異地醫保結算
不論是職工醫保還是居民醫保的參保人,都可按規定在重慶市外住院就醫結算時,刷重慶的社保卡,享有重慶基本醫保、職工大額醫療、居民大病醫保等費用報銷一單式結算,執行的基本原則為「就醫地醫保目錄,參保地報銷政策」。 記者 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