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景觀研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出版

2021-01-21 雲南網

  原標題:《茶文化景觀研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出版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國際博物館雜誌

  聯合推介

  《茶文化景觀研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由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與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共同主編的《茶文化景觀研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已於近日出版。本書分為中文版和英文版兩冊,收錄了2019年10月在景邁山召開的國際研討會上中外專家的會議論文19篇以及國家文物局劉玉珠局長的致辭。ICOMOS CHINA理事長宋新潮為本書撰寫了序言。這套中英雙語共約35萬字的論文集,是全球第一套以「茶文化景觀」為主題的出版物。

  序/宋新潮

  茶、葡萄酒和咖啡,是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三大飲品。它們都有著傳奇的發展歷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也以各自獨特的品質,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潛移默化又無比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在地球表面留下了千姿百態的壯麗景觀。我們稱之為一種文化景觀。

  在世界遺產領域,文化景觀是一個相對年輕的概念。1992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文化景觀」類型納入世界遺產範疇,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者矚目的新熱點。其中,農業遺產作為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是典型的有機演進型活態文化景觀,對它的價值研究、認定和保護推動了全人類對生存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整體思考。

  1999 年,法國聖艾米倫葡萄園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遺產中第一處葡萄園文化景觀。2001 年,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編制出版了《〈世界遺產公約〉框架下的葡萄園文化景觀主題研究》,為葡萄園作為文化景觀遺產的認知和評價提供了更有針對性的研究依據,以此主題研究為基礎,至今已有 20 處葡萄酒相關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另外,擁有「世界遺產」稱號的咖啡種植園文化景觀也有多處。

  遺憾的是,由於對茶文化景觀的研究起步較晚,《世界遺產名錄》至今沒有列入茶相關的代表項目。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是目前全球唯一茶相關的世界遺產預備項目,因此它的申遺進展也備受關注。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近年來一直在開展亞洲茶文化景觀主題研究,中國專家參與編寫的中國部分是其中的重頭戲,而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則是這齣大戲中的主角。

  世界遺產經常被看作是一種頂級榮譽,在中國積極參與世界遺產申報、保護管理的三十餘年間,我們意識到世界遺產同時是一套整合不同領域專業知識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身邊休戚與共的遺產,更科學地評估其超越時空界限的文化多樣性和普世價值,使其得到更有效的傳承與保護,持續為社會發展和公共福祉發揮作用。而今,世界遺產文化景觀概念同樣為我們搭建了一個跨學科合作的平臺,我們得以在這個平臺上對茶文化遺產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和認知。

  茶文化景觀如此豐富地涵蓋了文化、農業、生態、環境、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領域,跨越了人類學、建築學、景觀學、文學藝術、宗教哲學、栽培與加工技術等學術主題,也為我們留下了形式多樣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同「一花一世界」,這片小小的茶葉背後,我們得以窺見一部異彩紛呈的全球史。

  因此,在國家文物局的提議與支持下,由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普洱市人民政府、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共同主辦,瀾滄縣人民政府、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普洱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於 2019 年 10 月 24 日在普洱景邁山茶林文化景觀所在地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舉辦了「茶文化景觀保護研究與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來自 9 個國家的二十餘位專家參會並做了精彩的發言,圍繞「茶文化景觀」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本書較完整地收錄了發言專家的論文。

  本次會議是全球首次以「茶文化景觀」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會場選在中國雲南景邁山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景邁山所在的中國西南山地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是學界公認的世界野生山茶屬植物的分布和起源中心。因地處邊境,多民族聚居,景邁山所在地區也同樣具有豐富的文化多樣性。世居景邁山的布朗族和傣族利用適宜大葉種茶樹生長的優越自然地理環境,經千年傳承與發展,保存了真實、完整的典型「林下茶」這一中國傳統茶種植系統,成為人類古老的茶種植歷史早期階段實踐的活態見證。茶業結合當地世居民族的宗教信仰、生產生活和民族文化,形成了自身體系完整並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景觀。景邁山古茶林是中國豐富多元的茶文化遺產的代表性構成,也是世界茶文化景觀的傑出範例。

  本次會議有幸邀請到了全球範圍研究這一領域的專家,向我們介紹和展示了世界尤其亞洲多個國家和中國不同區域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景觀,更有專家從生物、農業、世界遺產、展示利用等多個角度對茶文化景觀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給出了極具啟發性的洞見。專家精彩的發言讓與會者強烈地感受到在茶文化景觀研究中開展世界各國、相關學科之間交流合作的必要性,也看到此次研討會將是一個成功的開端,開啟國際跨學科交流合作的諸多可能。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與茶相伴而生,相互塑造。茶與中國美食完美搭配,也與中國人的精神審美密不可分。茶香含蓄雋永,醇和中孕育變化,逾千年見證風尚流轉,承載中國式的生活藝術和生命智慧。我們想不出任何產品可以比茶更全面而充分地展現中國文化的氣質,可以像茶一樣成為中國文化最具親和力和影響力的傳播者。1300 年前一部陸羽《茶經》描繪了當時中國茶人的經驗,講述了茶與人、茶與土地的關係,呈現了中國地理的多樣與茶文化的和諧。同樣,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們不斷賦予茶更多的情感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創造了更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茶文化景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感知的空間,以全球視野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解文化的生長與傳播。遺產保護理論研究與實踐的發展給予我們更強大的研究和管理工具,茶帶給人們的美好,需要我們共同珍愛和傳承。

  主旨報告

《全球框架下的亞洲茶文化景觀的文化和遺產價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其他機構的國際公約》

(西班牙)莫妮卡·盧恩戈

  全球茶產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不同種類的茶在其種植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觀。地理區位、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栽培以及品飲方式賦予了茶葉不同的味道;相應的景觀能夠反映出當地茶種植的歷史以及種茶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同時也和經濟、貿易及文化交流密切相關。

  2017年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組織開展茶文化景觀主題研究,涉及中國、日本、韓國、緬甸、斯裡蘭卡、印度、越南等國,旨在為相關遺產申報提供對比研究的框架。傳統知識體系、世居者及當地社區、生物和文化多樣性是茶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物多樣性、農業文化遺產相關的國際公約和文件也可以為遺產價值研究提供參考。

孟加拉茶園景觀

 

《中國茶文化景觀概論》

劉洋、 鄒怡情

  茶組植物栽培起源於中國,悠久的種植歷史和廣闊的茶產區為中國茶文化景觀的地域性和多樣性提供了物質基礎。當貢茶、茶法茶稅、茶馬互市成為國家制度,並因不同階層、僧俗社會對茶製作技藝、品飲文化的推陳出新,賦予中國茶文化豐富的內涵,並隨著茶貿易線路傳播全球、影響世界,成為中國文化符號之一。中國茶文化景觀作為茶文化載體,其文化景觀特徵既反映了茶組植物對自然環境條件的要求,也反映了種茶、制茶、售茶、飲茶環節不同人群對茶文化景觀的影響,文化景觀構成要素類型多樣。目前中國各茶產區都有延續傳承至今的代表性遺產地,物質和非物質遺產都有相應的保護制度。

中國重要茶產地和茶文化景觀分布圖

 

《普洱景邁山茶林文化景觀的遺產價值認知》

陳耀華

  文章分析了形成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地理區位、氣象氣候、土壤、水文、民族、社會—文化系統等不同尺度的自然背景和文化背景,介紹了構成該文化景觀的 5 片古茶林、9 個傳統村落以及 3 片分隔防護林這三大遺產要素及其特徵,闡述了該文化景觀可能符合的世界遺產標準,並進一步與主題相似的世界遺產、世界和中國著名茶園以及雲南代表性古茶園進行了比較,最後結合其完整性和真實性陳述,探討了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突出普遍價值。

景邁大寨大坪掌古茶林

 

  專家論文

《將可持續發展願景納入〈世界遺產公約〉進程的政策》與「普洱景邁山茶文化景觀」申遺的融合

(斯裡蘭卡)加米尼·維傑蘇裡

  關於遺產領域可持續發展的討論雖始於1990 年代初,但這一主題直至進入世界遺產範疇方才產生持續的影響。2015 年,《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大會通過了《將可持續發展願景納入〈世界遺產公約〉進程的政策》。這一決定與兩個關鍵時刻不謀而合,在遺產領域,出現了「從保護遺產向同時尋求遺產和全社會福祉」的範式轉變,自此將人民(也即可持續發展)置於遺產語境的核心。在全球層面,通過了聯合國《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及其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世界遺產委員會認識到了可持續發展原則的重要性,並將這一願景納入 2019 年版的《操作指南》,使可持續發展成為一項具有強制性的要求。

  文章強調《政策》的關鍵特徵,並鼓勵締約國中國在景邁山茶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納入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斯裡蘭卡帕拉巴達拉的小型茶園

 

《茶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研究》

馬楠  閔慶文

  無論就農業層面還是文化層面而言,茶葉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重要價值。茶類農業文化遺產兼具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及文化景觀綜合價值,是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類型。文章統計了當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茶類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數量,分析其所具備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徵價值,證實了茶類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基於此類別遺產的相關特徵,對其可持續保護與開發提出策略建議,以期為茶類農業文化遺產這一類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系統的保護與發展提供建議參考。

「茶—林」複合系統

 

《世界鄉村景觀:茶園的代表性》

(澳大利亞)簡·列儂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鄉村景觀並不代表包括了所有主要農業作物。自1992年體現農業、園藝和畜牧活動的文化景觀被列為單獨的遺產類型以來,鄉村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數量不斷增加。一千多年以來,中國西南地區雲南省的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一直在為當地居民提供茶葉。作為傳播茶樹品種的重要地區,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值得申報世界遺產,同時也體現了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國際景觀建築師聯盟(ICOMOS—IFLA)為保護世界鄉村景觀遺產價值所制定的準則。

塔斯馬尼亞布爾哥登莊園由罪犯打造的景觀

 

《通過茶文化景觀促進亞洲跨國和平與保護》

(印度)索納利·高希

  印度是產茶大國,除了眾所周知的阿薩姆茶和大吉嶺茶,也種植其他多種茶樹。印度的「茶族」在被改造成茶園的土地上勞作,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部族文化,並將人、自然、文化三者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些茶園景觀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常常成為野生動物遷徙或覓食的通道,但同時茶園景觀也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了不利影響。因此,茶文化景觀的可持續管理和保護十分必要。而將茶文化景觀進行申報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可以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人、自然和文化的和諧相處。

阿薩姆茶園

 

《瀾滄景邁山與勐海巴達山垂直植被帶譜及野生茶組(Sect.Thea )植物比較》

 聞丞、鄒怡情、顧燚芸、龍雲海、周天宏

  雲南普洱瀾滄景邁山和西雙版納勐海巴達山地理位置相近,均為知名古茶園所在地,但兩者海拔跨度不同,導致原生垂直植被帶存在差異。由於地勢較為平緩,景邁山茶園覆蓋適宜野生茶組植物生長的整個海拔段,茶園與現存天然林呈馬賽克狀鑲嵌分布格局;巴達山茶園則在高大山體中上部呈帶狀分布,與海拔更高處的山頂天然林形成帶譜狀分布格局。

  文章指出海拔和地形是景邁山和巴達山垂直植被帶譜和野生茶組植物存在狀態的決定因素。野生茶組植物的保護對茶文化景觀的可持續性具有重要意義。

景邁山古茶林中具有野生茶組植物特徵的植株(上,雌蕊花柱 4 裂)與常見栽培型植株(下,雌蕊花柱 3 裂)

 

《宇治茶文化景觀及其可持續發展》

(日本)清水重敦

  宇治茶是日本茶的代表,是日本各種茶葉的起源,在宇治茶產區誕生了日本三種重要的綠茶品種:抹茶(粉末茶)、煎茶(衝泡茶)和玉露(高品質衝泡茶)。文章通過對宇治茶的發展歷史和茶園的介紹,旨在分析宇治茶文化景觀及其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和束町茶園景觀與京都農林水利部申遺負責人

 

《龍井、武夷山和安化茶園的景觀特徵及成因分析》

王超一

  龍井、武夷山和安化茶園在中國的眾多茶產地中具有獨特的代表性。文章首先簡要介紹龍井、武夷山和安化茶園,探究當地人如何與山地自然環境長期互動,形成穩定的茶園生態系統和可持續產業模式;其次在三個茶產地之間進行對比,從地理位置與氣候、茶園早期發展模式、茶類與生產組織、集散與貿易等方面,平行比較龍井、武夷山和安化茶園的發展路徑及景觀特徵成因。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內的石梯茶園

 

《茶文化景觀散論》

沈冬梅

  茶文化景觀有著歷史發展的過程,從自然到人文,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乃至亞洲不同國度,發展出領域與重點不同的茶文化景觀。考古發現新石器時代茶進入人類發現利用的範圍,從採摘野生茶到種植加工,從自用到商貿,與之相關的景觀文化現象相繼出現,諸如各地、各民族最早發現利用茶的茶祖文化,林下植茶的自然地理景觀文化,建築、禮儀等人文景觀文化,等等。日本茶道是在全世界有著重大影響的人文景觀文化。

  晴隆茶籽化石

雲南西雙版納寺院貝葉經

 

《韓國花開谷的茶景觀》

(韓國)柳濟憲、桓吉植、鄭在勳

  花開谷是韓國著名的茶產區,包括花開鎮在內的河東郡一直都是韓國茶文化的中心,也被視作茶葉種植的故鄉。花開谷的居民至今仍然保持著傳統的茶葉製作流程和體系。城市化為花開鎮帶來了急劇的社會變化,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縮減等因素導致了茶地面積減少和茶葉產量下降。2012年,河東郡政府與個人和家庭茶葉生產者籤訂了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合作協議,制定了保護具有農業文化遺產價值的茶景觀的行動計劃。2015 年,花開鎮的傳統茶樹種植業被列為韓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KIAHS)。2017 年,這一傳統茶樹種植業以「花開傳統河東茶農業系統」的名稱被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山坡上的傳統茶地

 

《緬甸的茶文化景觀》

(緬甸)蘇蘇、亨推、卡拉雅璐、赫拉赫拉泰

  緬甸茶文化景觀歷史悠久,可追溯至驃國和蒲甘王朝時期。根據一位日本學者的研究,野生古茶樹僅在緬甸和中國的西藏與雲南地區有所發現。直到今天,品飲綠茶和食用、獻祭發酵茶葉依然是緬甸社會和祭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緬甸茶園大多分布在海拔 4000—6500 英尺的區域。北部克欽邦的地方茶種栽培歷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哀牢時期。在進行全面徹底的研究後,作為國家遺產保護的茶文化景觀也將申報世界遺產。

用發酵茶葉製成的醃茶

 

《泰國的農業景觀:從多元到統一》

(泰國)哈塔雅·斯瑞帕塔納琨

  文章旨在研究泰國的農業景觀,它被視為人類文化與自然多樣性的聯繫。其中也涉及茶景觀,但非常有限,因為目前相關的信息和研究都比較匱乏,且茶樹在泰國也一直不是主要經濟作物,這些情況直至近幾年才有所改變。本文先對泰國地理和自然特徵的背景情況進行概述,展現一個自然景觀的全景;隨後介紹泰國的文化背景,包括民族構成、語言、美食、建築、服裝和傳統等;探討各個地區的農業景觀以及泰國的茶景觀和茶文化;文章的最後分享了泰國農業景觀遺產面臨的挑戰。

泰國中部平原典型的稻田景觀

 

《茶葉的故事、遺產的寶庫以及部族》

(印度)安賈莉·提奇

  阿薩姆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種植區,這裡的茶葉產量佔全球13%,有組織的茶業已有 200 年歷史。幾個世紀以來,阿薩姆地區的世居部族一直在種植和消費茶葉,除他們之外,這裡還有另一支茶業勞工隊伍,由大約 100 個部族和社群組成,是 19 世紀作為契約勞工從印度中部過來的移民。阿薩姆的茶族喜歡被叫作「Adivasi」,他們幫助茶業發展和擴張,同時也保存了祖先的文化遺產。茶業的發展也衍生出建築遺產。文章著重探討文化的連續性,以及各種文化是如何在茶業中延續保存的。

阿薩姆茶園中的茶農

聖樹和祖先崇拜

  

《從傳統茶業到現代茶業——浮梁昌北茶業遺存和湄潭國家茶場舊址》

孫華、鄭啟尉、蔡詩宇

  中國茶業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其中最後一個階段即近代茶業遺產過去關注還不夠。江西浮梁昌北茶業遺存完好地保存了清代中晚期和民國時期的茶山茶場、茶村茶號、專業茶道等茶業遺產,包括了遺址、建築、遺產線路、文化景觀等多種遺產類型,是那一時期「萬裡茶道」重要的起點茶區之一。貴州湄潭國家茶場舊址則完好地保留了民國晚期至 1990 年代前的「中央農業實驗所湄潭茶場」(簡稱「民國中央實驗茶場」)的場部、茶山茶園、茶葉加工廠、種子茶園和茶葉研究所等舊址,是中國從傳統茶業轉向現代茶業發展歷史的實物見證。浮梁昌北茶業遺存和湄潭國家茶場舊址,可以作為我國近代茶業發展的物質文化史的代表。

浮梁昌北「茶寶山茶道」:茶寶村至王家村路段(上)溪村至上坑村路段(下)

 

《瀾滄縣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可持續發展淺析》

王建榮

  文化景觀是人類文化與自然環境高度融合的景觀綜合體,具有生態、經濟、文化、歷史等屬性。文章從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入手,介紹了正在申報中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對其現狀、規劃和可持續發展進行了分析。通過綜合分析,提出了我國文化景觀申遺和保護的建議。

景邁山茶林文化景觀

 

《有機演進的持續性文化景觀保護策略——以與南安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為例》

鄒怡情

  2012年雲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成功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作為茶文化起源的國家,茶文化景觀遺產申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生態智慧的弘揚、推廣具有重要意義。基於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實踐,文章對具有「活態遺產」特徵的有機演進的持續性文化景觀遺產保護利用進行研究,根據「以人為中心」的活態遺產保護策略制定遺產構成要素古茶林、傳統村落保護措施。

景邁山古茶林

 

《景邁山的鄉土文化梳理和展陳利用》

左靖

  文章回顧了景邁山藝術鄉建項目各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方法、工作內容和策展思路,希望通過以展陳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創造更好的內外部條件,促進村民參與和管理所居地方的公共事務,甚至主導以後的保護與發展方向,為激發新的公共空間、文化和產品的生產提供來自自身的思考和行動。

景邁大寨村民的合影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性的爆發,迫使我們正視人類生存環境的脆弱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資源攫取方式的危險,傳統生產景觀中蘊含的多物種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及其展現的勃勃生機,不僅是值得珍視的遺產,更是為未來發展提供可能性的源泉。茶,像地球古老物種中一位優雅的信使,帶給人類身心的愉悅。茶文化景觀以開放自由的姿態向我們展現人與自然積極共生的現實圖景。

  景邁茶林申遺是中國首次系統地從文化景觀的角度保護和發展一處古老的茶產地。景邁會議匯聚了全球範圍內相關的專家,從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專業角度就茶文化景觀保護與發展探討和交流,開啟國際跨學科交流合作的諸多可能。景邁會議論文集也成為全球第一套以「茶文化景觀」為主題的學術出版物。今後,ICOMOS CHINA也將繼續發揮專業優勢,推動茶文化景觀遺產的研究、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相關焦點

  • 回眸與展望: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書名:回眸與展望: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編著者:蔡迎春莊雷 主編 定價:¥58.00 現任上海市圖書館學會學術委員會用戶與信息服務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編委、上海高校圖工委文獻資源建設專家委員會成員。研究領域:圖書館建設與管理、讀者服務與管理、民國文獻保護與利用等。發表CSSCI論文多篇,參與《民國文獻研究發展報告》編撰,並擔任副主編。
  • 《回眸與展望: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本書是「回眸與展望: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共45篇報告和論文。 言 2016年11月16—19日,「回眸與展望: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45篇。會議發言和論文的主題儘管不同,然而都圍繞著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的現狀及發展方向展開,有從理論層面進行的研究,也有來自於實踐方面的總結,更有對相關專題的研究成果。
  • 現代茶文化復興的歷程
    同年年9月,首屆「茶與中國文化」展示周在北京召開1990年10月,首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杭州召開,並成立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常設委員會」,在此基礎上,1993年正式成立了「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12月18,首屆國際無我茶會在臺灣十方禪林舉行。1991年3月,用中、日、韓、英四種文字出版了《無我茶會》一書。
  • 9月17日國際經濟法好書推薦:可持續發展的法律視角
    從2011年到2014年,她和艾倫·博格(Alan Bogg)領導了一個關於工作中的聲音的利弗休姆(Leverhulme)信託項目,該項目已經出版了幾期特刊和一部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論文合集。這本論文集源於2018年11月在布裡斯託大學舉辦的一個研討會,會上受邀人員皆是不同專業背景的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者,與會人員就可持續發展如何影響他們研究的法學領域發表了他們的看法。只有從不同法律來源和領域來分析可持續發展,才能對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如何突破某些法律界限,以及法律本身如何在多種方向上推動可持續理論的發展進行更全面的、綜合性的理解。
  • 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召開
    青海新聞網訊 7月26日,由科技部社會發展司、青海省科技廳主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部礦業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西寧召開。會議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文華、清華大學教授李建保等作專題報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彭生、清華大學副校長岑章志等出席會議。  青藏高原的形成及演化一直是國內外科學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
  • 《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發行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敦煌學研究中心、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合編的《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出版發行。該論文集主要收錄了會議開幕式上中共武威市委書記柳鵬、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長田波的致辭,以及來自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及武威市文史研究者撰寫的論文26篇。
  • 「回眸與展望: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徵文通知
    「回眸與展望: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學者們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舉辦。三家主辦單位經過協商,擬於2018年上半年繼續舉辦新一屆「民國文獻整理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為學界和業界提供共謀發展、共同推進民國文獻研究的平臺。
  • 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首期論文發表—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主辦的「近海生態系統與生態毒理國際研討會」(2018年)會議論文,首期18篇論文近日在《生態毒理學》以專刊的形式發表
  • 綠會代表參加「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漁業研討會」
    7月4日上午,中國綠髮會代表參加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漁業研討會」。此次會議由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與中外對話共同組織,旨在推動海洋生物多樣新的保護與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會議在線進行,由中外對話馬天傑先生主持。
  • 《儒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論文集(英文版)正式出版
    2019年5月,國際儒學聯合會策劃、主編的《儒學與人類可持續發展》論文集(英文版)由中譯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文集分列了儒學與全球治理、儒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儒學與生態文明、儒學與文明對話、儒學與全球倫理、儒學與經濟教育六個專題,共收錄學者論文24篇。
  • 好茶一品,唯心獨一,香茶更需要懂,茶文化遺產景觀以及法律保護
    想要做好茶文化遺產景觀的維護以及法律保護工作時,不僅需要認知該活動的開展價值,同時更要從包容的心態和視角來對其形成精準認知。本文擬從中國茶文化遺產景觀的具體表現狀況認知入手,結合中國茶文化遺產景觀的保護必要性認知,通過分析中國茶文化遺產景觀保護體系的構成要素,結合法律保護在中國茶文化遺產景觀中的實施價值,從而嘗試性提出中國茶文化遺產景觀保活動中,應用好法律舉措的具體思路。
  • 關於「科技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研討會論文徵集的通知
    為開好本次研討會,現就論文徵集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研討主旨  深入學習研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重要論述,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進行研討交流,推動形成一批務實管用的思想成果,為新時代改革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 近期出版有關國際關係、東南亞研究以及華僑華人研究領域圖書目錄
    、艾美·劉作品中的歐亞裔意識王增紅著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全球客家移民與地域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全球客家移民與地域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出版者不詳201719世紀檳城華商五大姓的崛起與沒落(馬) 黃裕端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阿亮過年何曉著新加坡文藝協會2014巴中五二屆影集印尼椰加達巴城中學高中1952年屆同學會主辦出版者不詳2015百年辛亥 南洋回眸周兆呈主編聯合早報
  • 第三屆語言測試與評價國際研討會暨第五屆英語語言測評「新方向」研討會 論文徵集
    2017年,第三屆語言測試與評價國際研討會暨第五屆英語語言測評「新方向」研討會將由中國教育部考試中心與英國文化教育協會於2017年12月2至3日在上海聯合舉辦
  • 2017年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
    「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是以國內外優秀的在校博士研究生為主要組織者舉辦的「國際專題學術研討會」,鼓勵博士研究生建立和發展更多的國際學術聯繫,培養綜合素質,為未來的學術發展奠定基礎,至今已經成功舉辦7年。
  • 「卓越醫學研究與出版」系列研討會即將正式啟動
    2020年9月,由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與威科集團(Wolters Kluwer)共同策劃舉辦的「卓越醫學研究與出版」系列研討會即將正式啟動。「卓越醫學研究與出版」系列研討會將邀請國內外資深出版專家、期刊主編和知名學者,圍繞期刊國際化、同行評審、科學倫理等不同主題展開深度講解。首場研討會將於9月23日晚在線舉行,誠邀國際化期刊主編、編輯、管理人員,醫藥院校、科研院所教師及學生,科研工作的實踐者、管理者和評價者等相關人士參與。
  • 「金融塑造可持續供應鏈」網絡研討會召開
    在此背景下,主題為「金融塑造可持續供應鏈」網絡研討會於10月30日順利召開。來自金融機構、非政府組織(NGO)、研究機構等多方業界人士參與了本次研討會,共同探討全球軟性大宗商品負責任金融機制相關議題。
  • 廖榕光在「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上宣讀論文
    原標題:「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廖榕光在會上宣讀論文「送王船儀式被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馬文化交流交往的一個文化紐帶,更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POP TEAM ACADEMIC:2018第七屆御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巴哈姆特...
    本文由U-ACG授權觸樂網轉載,點擊可至原文連結。各位大家好,非常抱歉讓大家久等了,我們開始徵求"2018 第七屆御宅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POP TEAM ACADEMIC"的論文。
  • 科學網—專家研討如何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
    專家研討如何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   本報訊(記者丁佳)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建設高水平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聯合國系統及國際組織、智庫學界及社會組織的7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會議旨在研討如何將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以下簡稱SDG中心)建設成為高水平的國際科研機構,以更好地利用科學創新服務聯合國2030年議程。 會上,SDG中心籌建工作組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就SDG中心的建設背景與籌建思路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