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泰國、寮國三國交界處,有一塊三角形區域,山高林密交通閉塞,地形地貌極其複雜,此即世人熟知的金三角地區。
金三角同西亞的金新月地區,以及拉美銀三角地區,並稱為世界三大毒源地。境內武裝派系複雜,形成以毒養兵、以兵護毒的奇特景象。在高峰時期,金三角擁兵數萬、武器精良,一度使周邊管轄國無可奈何。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一股敗退於此的國民黨殘軍,在這裡演繹出「泰緬孤軍」傳奇,其影響綿延至今。
1949年底,雲南省主席盧漢和平起義,大部國軍將士能夠審時度勢,但第8、第26軍拒絕接受現實,並伺機反攻昆明。這讓臺灣當局興奮不已,派「陸軍副司令」湯堯空降雲南,將以上兩軍組成第8兵團,試圖割據建立反攻基地。
為防止這股約3萬人的國軍逃往境外,二野、四野各一部以及滇桂黔縱隊,分三路進行遠距離大迂迴,採取先兜後打的戰法,切斷通往越南、緬甸的通路。
1950年2月,以解放西雙版納為標誌,滇南戰役勝利結束,國軍第8兵團大部被殲,第8軍237師709團團長李國輝率千餘人逃出,後僅餘600多人。
在緬老泰交界的大其力小勐棒,李國輝部同另一支逃入緬甸的26軍譚忠部600餘人,以及原遠徵軍遺留的200餘人,進行了合併,共1500餘眾整編為三個大隊,之後不斷有散兵遊勇、地方武裝前來投靠,隊伍迅速擴大到3000多人。
李國輝曾通過電臺聯絡臺灣當局,千盼萬盼等來的卻是冷冰冰地回覆:「情勢危急無力支援,有困難自行解決」。這支孤軍徹底成了「沒娘的孩子」,一切只能靠自己,想方設法也要活下去。
為了能在當地紮下根,李國輝鼓勵部眾同當地人聯姻,凡成功者獎勵20塊大洋,有爭氣者甚至娶到了當地土司的女兒。為了能獲得收入,開展屯墾種地、跑馬幫、武裝護運等多種經營,終於站穩了腳跟。
但是任一具有主權觀念的國家,也不會容許異國軍隊駐紮在自己國土上,而且李國輝部為了謀生,開鏢局子武裝運毒,讓以前零敲碎打的鴉片販運成了氣候,因此被緬甸視為毒瘤,急欲剷除。
於是緬軍派出萬餘人(一說6000餘)清剿隊伍,配備飛機重炮,限李國輝部十天內繳械。李為了休兵止戰,曾給緬軍去信,申明只是借土養命,時機一到就會離開。然而緬軍仗著實力強,撕了信扣住信使,並大舉進攻。
殘軍也不是吃素的,打不過解放軍,對付緬軍還是遊刃有餘,利用偷襲奪取對方重炮陣地,調轉炮口一陣猛轟,步兵趁機壓上,打得緬軍一退再退。
這支孤軍久經戰火考驗,從他們寫的一幅對聯能夠充分體現:「北伐十年,抗日八年,內戰四年,叱吒金三角,勝敗論狗熊」。在他們面前,緬軍跟「新兵蛋子」無甚差別。
殘軍在軍事上的勝利,使得輿論大譁,各家報紙頭版登出,無非是國民黨殘軍大勝緬國防軍之類的題材,由此也引起了臺灣方面的關注。隨著李彌到來,殘軍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關於李彌前往統領殘軍,有兩種說法:
一是遠在臺灣的凱申公聽說殘軍捷報,當即火冒三丈,召見李彌痛罵一番,「這麼能打的部隊,你就扔到緬甸」?隨後給了頭銜,派李彌前往整頓。
再是國民黨潰逃臺灣後,實權位子不多,李彌也掛著虛職百無聊賴,想到緬甸大展拳腳。
不管基於何種原因,李彌的到來令殘軍改頭換面,從此也有了依靠。
時值韓戰爆發,臺灣當局整天琢磨「反攻大陸」,利用緬甸這支隊伍建立西南「反攻基地」,再合適不過。
美國對此方案也高度贊成,大批空降骨幹、援助物資抵達,緬北國軍迅速壯大,一度達3萬餘眾,勢力範圍擴大到整個金三角約20萬平方公裡,面積約為臺灣5倍多。
此外還設立軍政學校培養人才,羅星漢、彭家聲等日後的風雲人物皆出於此。
在緬北的輝煌令李彌洋洋自得,當他面對記者採訪時說道:「我做雲南王不大容易,做緬甸王易如反掌」。還是頗有自知之明的。
緬北國軍的坐大,使緬甸極為不安,屢次清剿屢次失敗,無奈下向聯合國申訴,在此壓力下,臺灣當局被迫召回李彌,並撤回大批將士。
然而已有很多人在當地安家落戶,便留了下來。這部分人員後在段希文帶領下,定居泰北。
為了能取得合法身份,他們幫助泰國攻打反對武裝,並且戰果斐然。作為回報,泰國給予他們居留權和公民身份,但僅限於居留泰北山區。
國軍撤離金三角之後,該地群雄並起終成氣候,成為令周邊三國頭痛不已的問題。「毒王」坤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