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國民黨殘軍之來龍去脈

2020-12-13 史海尋蹤

在緬甸、泰國、寮國三國交界處,有一塊三角形區域,山高林密交通閉塞,地形地貌極其複雜,此即世人熟知的金三角地區。

金三角同西亞的金新月地區,以及拉美銀三角地區,並稱為世界三大毒源地。境內武裝派系複雜,形成以毒養兵、以兵護毒的奇特景象。在高峰時期,金三角擁兵數萬、武器精良,一度使周邊管轄國無可奈何。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一股敗退於此的國民黨殘軍,在這裡演繹出「泰緬孤軍」傳奇,其影響綿延至今。

1949年底,雲南省主席盧漢和平起義,大部國軍將士能夠審時度勢,但第8、第26軍拒絕接受現實,並伺機反攻昆明。這讓臺灣當局興奮不已,派「陸軍副司令」湯堯空降雲南,將以上兩軍組成第8兵團,試圖割據建立反攻基地。

為防止這股約3萬人的國軍逃往境外,二野、四野各一部以及滇桂黔縱隊,分三路進行遠距離大迂迴,採取先兜後打的戰法,切斷通往越南、緬甸的通路。

1950年2月,以解放西雙版納為標誌,滇南戰役勝利結束,國軍第8兵團大部被殲,第8軍237師709團團長李國輝率千餘人逃出,後僅餘600多人。

在緬老泰交界的大其力小勐棒,李國輝部同另一支逃入緬甸的26軍譚忠部600餘人,以及原遠徵軍遺留的200餘人,進行了合併,共1500餘眾整編為三個大隊,之後不斷有散兵遊勇、地方武裝前來投靠,隊伍迅速擴大到3000多人。

李國輝曾通過電臺聯絡臺灣當局,千盼萬盼等來的卻是冷冰冰地回覆:「情勢危急無力支援,有困難自行解決」。這支孤軍徹底成了「沒娘的孩子」,一切只能靠自己,想方設法也要活下去。

為了能在當地紮下根,李國輝鼓勵部眾同當地人聯姻,凡成功者獎勵20塊大洋,有爭氣者甚至娶到了當地土司的女兒。為了能獲得收入,開展屯墾種地、跑馬幫、武裝護運等多種經營,終於站穩了腳跟。

但是任一具有主權觀念的國家,也不會容許異國軍隊駐紮在自己國土上,而且李國輝部為了謀生,開鏢局子武裝運毒,讓以前零敲碎打的鴉片販運成了氣候,因此被緬甸視為毒瘤,急欲剷除。

於是緬軍派出萬餘人(一說6000餘)清剿隊伍,配備飛機重炮,限李國輝部十天內繳械。李為了休兵止戰,曾給緬軍去信,申明只是借土養命,時機一到就會離開。然而緬軍仗著實力強,撕了信扣住信使,並大舉進攻。

殘軍也不是吃素的,打不過解放軍,對付緬軍還是遊刃有餘,利用偷襲奪取對方重炮陣地,調轉炮口一陣猛轟,步兵趁機壓上,打得緬軍一退再退。

這支孤軍久經戰火考驗,從他們寫的一幅對聯能夠充分體現:「北伐十年,抗日八年,內戰四年,叱吒金三角,勝敗論狗熊」。在他們面前,緬軍跟「新兵蛋子」無甚差別。

殘軍在軍事上的勝利,使得輿論大譁,各家報紙頭版登出,無非是國民黨殘軍大勝緬國防軍之類的題材,由此也引起了臺灣方面的關注。隨著李彌到來,殘軍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李彌

關於李彌前往統領殘軍,有兩種說法:

一是遠在臺灣的凱申公聽說殘軍捷報,當即火冒三丈,召見李彌痛罵一番,「這麼能打的部隊,你就扔到緬甸」?隨後給了頭銜,派李彌前往整頓。

再是國民黨潰逃臺灣後,實權位子不多,李彌也掛著虛職百無聊賴,想到緬甸大展拳腳。

不管基於何種原因,李彌的到來令殘軍改頭換面,從此也有了依靠。

時值韓戰爆發,臺灣當局整天琢磨「反攻大陸」,利用緬甸這支隊伍建立西南「反攻基地」,再合適不過。

美國對此方案也高度贊成,大批空降骨幹、援助物資抵達,緬北國軍迅速壯大,一度達3萬餘眾,勢力範圍擴大到整個金三角約20萬平方公裡,面積約為臺灣5倍多。

此外還設立軍政學校培養人才,羅星漢、彭家聲等日後的風雲人物皆出於此。

在緬北的輝煌令李彌洋洋自得,當他面對記者採訪時說道:「我做雲南王不大容易,做緬甸王易如反掌」。還是頗有自知之明的。

緬北國軍的坐大,使緬甸極為不安,屢次清剿屢次失敗,無奈下向聯合國申訴,在此壓力下,臺灣當局被迫召回李彌,並撤回大批將士。

然而已有很多人在當地安家落戶,便留了下來。這部分人員後在段希文帶領下,定居泰北。

為了能取得合法身份,他們幫助泰國攻打反對武裝,並且戰果斐然。作為回報,泰國給予他們居留權和公民身份,但僅限於居留泰北山區。

國軍撤離金三角之後,該地群雄並起終成氣候,成為令周邊三國頭痛不已的問題。「毒王」坤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關焦點

  • 亡命金三角的國民黨6萬殘軍之謎(二)
    「金三角」是指位於東南亞泰國、緬甸和寮國三國邊境地區的一個三角形地帶。金三角曾經是東南亞、全世界以及聯合國關注的焦點,不僅是由於毒品、武裝販毒以及由此引發的血雨腥風,還有一個原因是由於國民黨殘軍的存在。如今6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國民黨殘軍在金三角仍留有不少後代。那麼,臺灣方面對這些殘軍的態度為何反反覆覆?
  • 金手指講:緬北風雲5殘軍、毒品、金三角
    金手指講:緬北風雲5殘軍、毒品、金三角1950年2月20日雲南解放,也是在這一天,灣灣殘軍第8軍237師709團長李國輝,第26軍298團長譚忠,率1000多名殘軍從雲南西盟佤山進入緬甸北部小勐棒地區,在這裡重新組編一個小分隊,取名「復興部隊」在當地盤踞下來。很快,這支部隊通過收編更多的潰散部隊,很快就擴大到3000多人。
  • 解放戰爭,國民黨60萬殘軍為何逃去臺灣,而不是西南或海南?
    1949年解放戰爭末期,國民黨部隊已經潰不成軍,基本無還手的能力了。在那樣的狀況下,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於是殘軍準備逃亡。當時逃亡的地點有三個選擇,一個是海南島,一個是臺灣島,一個是西南地區。海南和臺灣都是島嶼,四周環海,與大陸兩兩相隔,都是可供退守之地,面積和地理情況差不了多少。西南的國土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型,抗戰時期就是敵軍堅固的大後方,但最終國民黨選擇了臺灣,為什麼不是其他兩處呢?
  • 中美英一個都不能少,金三角的崛起竟然和三大強國密不可分
    就這樣,原本一片美若天堂的金三角就這樣被漫山遍野的罌粟花所覆蓋。不過後來隨著二戰的結束,很多國家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金三角重新進入了三不管的境地。而到了1949年,國民黨殘部被解放軍趕出了大陸。原本駐守在雲南廣西的國民黨殘部則倉皇逃竄到金三角。
  • 金三角真正的王者,世界第一毒梟,可憐死後竟找不到一寸土地埋葬
    上世紀後半頁,「金三角」這三個詞就是毒品的代名詞。因為特殊的政治和地理環境,在金三角地區種植鴉片、販運毒品、蓄養私人武裝都不是難事,但能被稱為「王」的只有坤沙一個人。美國人稱其為「世界毒王」、「鴉片之王」,是長著獠牙的魔鬼,而他卻自稱是「無冕之王」。
  • 全世界都知道金三角是產毒地區,那為什麼不派軍隊剷除毒販呢?
    金三角位於緬甸、泰國、寮國三國交界處,此地非常適合罌粟的生長。由於地理、人文、歷史的原因,金三角很難為三個國家所徹底掌控,成了世外桃園。金三角山地崎嶇,地形複雜;在氣候方面,地處熱帶及亞熱帶雨林氣候,植被茂盛,樹林高大,雜草叢生,氣侯變換莫測,瘴氣極重,這些原因導至外地人員很難涉入。金三角民族繁多,種族矛盾重重。
  • 金三角如何成為毒品天堂?現今紅燈區和賭博也成為重要產業
    金三角毒品問題的起源於英法美在19世紀前,金三角是沒有毒品問題的,由於這地方山高林密,交通堵塞,因此這裡的原住民日子過的很辛苦。但是這裡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倒也是一個安居樂業之地。然而隨著英國列強的到來,這片祥和的土地卻變了樣子。
  • ...馳騁金三角40年,美國人忌憚的死神,死後為何找不到一寸土地埋葬
    金三角位於緬甸北部山區,海拔在1500米以上,耕地稀少、土壤貧瘠,當地百姓生活非常艱苦。自從英國人將觸角伸進緬甸後,罌粟這種生命力頑強,不需要精耕細作的「懶莊稼」迅速得到金三角百姓的青睞。即使殖民者退出緬甸,金三角的鴉片仍無法絕禁,甚至愈演愈烈。
  • 中國僱傭軍在緬甸- 網易國際新聞策劃
    僱傭軍的定義:唯利是圖 不享受士兵待遇 「僱傭軍」在英文中是「唯利是圖者」的同義詞。從古埃及時代開始,僱傭軍就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以「戰爭」、「冒險」 「殺戮」為職業,開始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戰爭舞臺上。
  • 泰國北部有個美斯樂鎮,有5萬中國遠徵軍後裔,死後墓碑朝向祖國
    位於泰緬邊境的金三角地區,向西不到十公裡就是緬甸,這裡山巒起伏,海拔1100米,無論是風景還是氣候都與雲南南部別無二致。美斯樂是一個很特別的鎮,因為這裡被稱為中國村,美斯樂及附近村落聚居了近十萬居民,其中約有6萬是華人,華人中大部分都是國民黨93師的後裔。他們都是炎黃子孫,過著中國傳統的節日,說漢語,寫漢字,學校也用中文授課。
  • 國民黨第74軍,力壓土木系,位列五大王牌之首,代表人物都有誰?
    國民黨5大王牌部隊,即第74軍、第18軍、新編第1軍、新編第6軍和第5軍,他們是國民黨軍中的主力,有國民黨「五大主力」之稱。這幾支部隊,成名於抗日戰爭時期,將士們用自己的生命與熱血,鑄就了不朽的威名。同樣這些部隊都是蔣介石親手培植起來的中央軍、嫡系部隊。
  • 金門戰役後,國民黨軍一直流傳著「共軍水鬼」的傳說,整整幾十年
    這支神秘的部隊屬於解放軍中的特種部隊——偵察兵,不過對岸的國民黨軍更習慣用另一個名字來稱呼他們——「共軍水鬼」。解放軍在首次進攻金門失利後,總結了經驗教訓,加大了對國民黨軍方面的偵察力度。為摸清金門的敵情、地形、潮汐等情況,按照10兵團統一部署,各軍和各師都進行了越海偵察。
  • 國民黨五大王牌之一,第十八軍七大軍長都是誰,後來結局如何
    在國民黨軍中,有所謂的五大王牌。說起王牌,大家肯定會想起葬身於孟良崮的第七十四師。其實呀,第七十四師要是跟這個軍比起來,那還真是沒法比。 你看,第七十四師也就只有張靈甫和王耀武,算是名將了,還有其他人嗎?而這個軍就不一樣了,它的好幾位軍長都堪稱是國軍悍將。
  • 抗戰時期,蔣介石讓國民黨軍向八路軍學習,但很快就後悔了
    但是,隨著戰事的進行,國民黨軍又漸漸顯露出了腐敗的本質,老百姓也開始對一些國民黨軍漸漸疏遠,馮玉祥將軍就曾經痛心疾首地說:「北伐戰爭時,部隊在前線打仗,老百姓積極在後方送茶送飯;現在部隊在前線打仗,一連幾天吃不上飯,也沒有老百姓管,這到底是為什麼?」
  • 解放戰爭之後,臺灣國民黨軍最接近「反攻大陸」的部隊是哪一支?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敗逃到臺灣的部隊總兵力僅60餘萬,而臺灣人口在1949年共約700萬人,其中有200多萬都是從大陸而來。很明顯,以這樣的兵員水平和人口基數,國民黨軍想依靠軍事力量重返大陸幾乎不可能,但老蔣不死心,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在叫囂著反攻。
  • 「金三角」毒品問題捲土重來,毒品傾銷導致「吸毒者年輕化」
    ,總市值近2900萬美元。「從播種到豐收只要四個月,遇上好買主不僅主動來村裡收購生鴉片,甚至還會提前預付定金,但種植咖啡、蕎麥等作物只能自己肩挑背扛運出深山。」桑博說。種植者的急功好利迅速讓「金三角」罌粟捲土重來。「我們的社會經濟調查發現,(當地農民)種植罌粟是因為沒有其它的生存選擇,這幾乎是當地人基本生活花費的唯一來源。」道格拉斯認為,緬北農民種植罌粟還有複雜的經濟和社會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