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學生為本生命至上的學校教育體系

2020-09-05 中國教育新聞網

■科學謀劃,開啟特殊新學期①

編者按:9月,中小學校陸續開學。日前,教育部召開2020年首場教育金秋系列發布會,要求中小學校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基礎上,全面恢復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學校如何統籌好教育教學與安全防疫?如何實現疫情後學校教育的新發展?對此,本刊開設「科學謀劃,開啟特殊新學期」專欄,約請專家、校長分享觀點與經驗,以供參考。

學生為本,是發展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價值的核心主題,也是學校教育行為和教師教學行為的本質回歸。在新冠肺炎疫情抗擊過程中,世界教育經歷了一次教育本質和教育實踐的深刻反思,相信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對「學生為本」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當前我國大中小學幼兒園陸續開學,教育工作者要把對「學生為本」「生命至上」這些教育本質的認知,轉化為開學後更加細緻的教育系統行動,進一步優化學校辦學實踐行為,實現疫情後學校教育的新發展。

一是從細節上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一位好校長、好教師的教育手冊的第一頁第一行應該寫著:學生健康成長是學校教育的天職。因此,學校應把疫情防控中形成的健康衛生制度,細化為學校常態的校園衛生健康管理機制,系統構建健康校園。開學後,學校要建立校園每日環境消殺制度,對學生觸碰較多的部位,要建立每日多次消殺機制;建立學生健康情況報告制度,尤其是北方地區即將進入秋冬季節,及時了解可能發生的季節性疾病,有利於避免校園聚集性疫情。此外,學校開學後將進入校園疫情防控常態化狀態,在課程和作息時間安排上,要儘量增加學生室外活動時間,注意教室等封閉空間的空氣流通,減少在封閉環境中戴口罩時間,增加學生心肺供氧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學生日常體育鍛鍊,培養學生終身運動鍛鍊的生活習慣,提高身體抵抗力;要切實落實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上好體育課,開好健康課。尤其是在學生成長的不同生理階段,學校要有針對性地實施健康教育、公共衛生常識教育,推動開展校園愛國衛生運動,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個人生活衛生習慣和公共衛生品德,為全面提升公民衛生素養奠定基礎。新學期開啟,學校要總結疫情防控經驗,轉化為生命至上、學生為本的學生身心健康系統化校園保障策略,切實落實「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二是從方法上落實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為本,就是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原則,堅持以學習能力提升為核心的教學目的。疫情期間大量的在線學習,逐步培養了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特殊時期的特殊需要,也是教育的本質目標。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人的終身持續學習能力。長期以來,學校教育主要關注的是課程目標,聚焦學生「學會」知識的目標達成,忽略了更高級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和「愛學」的情感。

疫情期間,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學生被動的空間分離,倒逼學校和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更加關注學生的學,更加注重學生的會學能力和愛學情感的培養,從而讓學生為本在抗疫教育中得到了實質回歸。當學生再次回歸校園,學校教育再度重啟,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反思學生為本的教育本質,在學校教育中不僅關注知識目標,更要關注學生的能力發展、情感發展、品格發展,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目標的培養。比如,應通過班會等活動,讓學生分享居家學習經驗、收穫和體會,分析自身學習不足,以此提升學生自我學習的管理意識、方法意識,形成主動學習情感。教師則要通過教研活動進行抗疫教育反思,總結抗疫教育的經驗,提出進一步落實學生為本的教學策略和教育原則,使課堂教學不僅成為傳授知識的課堂,也要成為培養學習方法、提升學生學習情感的課堂。學校應加強教育和學習生活的整體設計,把教學「課時」與學習「學時」統籌整體安排,為學生學習能力發展、自我學習計劃安排留有更加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讓教育真正回歸學生,讓學校真正成為「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聖地。

三是從制度上建立家校協同的教育共同體。抗疫教育讓學校和家庭更加緊密地聯動在一起,形成了促進每一名學生發展的教育共同體。疫情期間家校協同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讓學校和家庭共同反思家校共育的責任和義務。從教育和學習的本質看,教育是為學生成長服務的社會性活動,這一活動應貫穿學生成長的全部時間和空間。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該為孩子上好人生第一堂課,扣好第一粒扣子。當孩子走進校園,學校成為他們的主要學習空間,教師成為學生成長的專業引領者。疫情期間,家庭教育的負擔急劇加重,學校與家庭教育的銜接進一步加強。但在長期的學校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學校與家庭教育的分離,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抗疫教育將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分離問題放大暴露出來,折射了現代教育專業化發展中的弊端和問題。

當疫情緩解,學校陸續開學,學校和家庭都要進一步反思教育的本質和各自的職責,進一步加強家校協同、家校共育的機制,從制度上建立家校協同教育共同體。一方面學校和教育部門要主動建立聯繫家長、指導家庭教育的專業化制度,加強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專業理論、專業能力、專業方法、專業工具的指導和培訓,讓家長真正擔負起孩子第一任老師和終身教師的職責,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圍。另一方面,家長要切實提升家庭教育意識,注重家庭、注重家風、注重家教,主動聯繫學校,了解和尊重學校教育安排,學習教育基本理念和學校課程教學制度,配合學校和教師教育工作。尤其是要結合孩子成長,學習家庭教育心理學,掌握家庭教育的策略和技巧,科學實施家庭教育。將疫情期間的家校交流機制常態化,家長和教師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學習、互相建議的家校共建、共享、共育機制,建設學校和家庭教育共同體。

四是從本質上轉變教育評價觀念和評價行為。疫情讓教育工作者深刻認識到生命可貴、團結重要。因此,學校教育評價要進一步超越知識本位的評價目標和評價體系,建立更加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和素質提升的教育價值。評價是指揮棒,只有教育評價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的指揮棒,才能讓教育真正回歸素質教育本位。素質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的主流思潮,也是未來教育的核心理念。抗疫教育的啟示是,學校應在平時教育中就要關注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積極性的評價,關注學生自我管理、合作參與、創新實踐的評價,用評價引導學生從關注學習結果到提升學習過程發展,切實培養愛學的情感和會學的能力。學校評價要加強個性引導,注重不同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個性,注重積極的評價導向,讓每一名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

在危機中尋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疫情給教育帶來的反思,必將為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教育奠定新機,相信重啟的校園生活將更加健康美麗!

(作者系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0年09月02日第5版

作者:楊志成

相關焦點

  • 用技術重構學校教育生態,突破變革瓶頸
    當網際網路+走入學校,就仿佛為學校的變革按下加速鍵:它能提供雲網端一體的數位化基礎設施,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習資源變得隨手可取;它能提供強大的網絡支撐,打造實時協同通訊、大規模協作辦公、虛實融合生成教學空間等,為師生提供線上線下多樣化的教學形態;它能提供最全面的數據和信息資源,為學生勾勒精準的數字畫像,便於老師對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指導,也能及時為學生和家長提供知識評價反饋
  • 以核心元素「能本」破解學校辦學密碼 ——昌樂育才雙語學校「生命能本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學校辦學的根本宗旨在於實現學校內人的成長與發展,學校辦學的核心在於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落實。在我們提出「能本」作為學校核心價值元素、確立「愛人立責能本不息」的學校核心價值觀後,定位以學校核心價值元素「能本」貫通學校文化、課程、課堂、活動與黨的建設,使學校形成高度統一的價值訴求,不斷探索與完善學校的辦學體系,有效推動學校的品質辦學、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
  • 重構職業教育體系助推濱州建設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規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在「雙型」城市建設全面起勢、整體成勢的新形勢下,迫切需要踐行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橫向重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縱向重構和支持保障體系重構三個方面入手。
  • 北師大副校長陳麗:整個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終將被重構
    北師大副校長陳麗:整個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終將被重構 作者:吉吉 發布時間:
  • 網際網路+教育:融合信息技術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重構
    針對傳統人才培養體系相較於網際網路+背景下的諸多不適應,教育信息化戰略推進的基本策略應該是:不只是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某些教育教學環節或內容,更是致力於通過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從整體上系統重構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以培養符合21世紀人才質量觀的全面、個性化、自主發展的學生。
  • 頻發的學生跳樓事件啟示我們:生命至上,請敬畏生命
    近些年來,學生跳樓事件時有發生。每一個花一樣年齡的學生的逝去,都會給家庭帶來無盡的悲傷,也讓公眾無比地扼腕嘆息。事件發生的原因多種多樣,有的與家長有關,有的與老師有關,有的與同學有關。這些事件一次次給教育敲響了警鐘,同時也啟示我們:生命至上,請敬畏生命。
  • 甘肅職業教育重構體系 搭建「立交橋」培養「能工巧匠」
    3月,甘肅舉行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技能大賽。(資料圖) 劉玉桃 攝2018年??3月,甘肅舉行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技能大賽。(資料圖) 劉玉桃 攝中新網蘭州8月4日電 (記者 劉玉桃)4日,部省合作整省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打造「技能甘肅」新聞發布會在蘭州舉行。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海燕表示,打造「技能甘肅」,關鍵是要辦好一批高水平的職業院校。
  • 重構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新常態
    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全球環境中,青少年學生需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已被證明是有效應對疫情的關鍵。在2018年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指出,新時代新形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教育和學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
  • 開學第一課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在經歷了上半年防疫的特殊時期和防疫取得重大戰略性勝利的當下,對學生們而言,深刻的經曆本身就是一次教育。在我縣各中小學的開學典禮和第一堂課上,「德育」成為了學校教學的關鍵詞,弘揚愛國主義和抗疫精神,普及防疫知識,讓同學們更深刻地感受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下體現出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
  • 十年磨一劍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重構新文科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紅網時刻濟南11月24日訊近日,獲得國家級一流課程的負責人張樹楠談及課程建設的歷程時說,「《影視配音藝術》這門課程在重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通過課程內容的重構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實施項目化、情景式、案例化教學,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體驗,獲得更多應用性學習與體驗交流,實現了課程的應用型轉型
  • 《開學第一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點亮了我們的心智和靈魂
    01《開學第一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由中宣部、教育部、國家衛健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主辦的《開學第一課》以「少年強,中國強」為主題,傳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02高校開學第一課:錄取通知書的創新對高校而言,錄取通知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高校給學生上的第一課。這個第一課怎麼上,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選擇。過去多數是學校的基本情況介紹,但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高校在錄取通知書上下功夫。比如中國科學院大學。隨錄取通知書寄送過來的還有一張黑膠光碟,光碟刻錄著來自宇宙深處的聲音光碟。
  • 【項目學習】基於課程重構的項目式學習評價指標體系探究
    (1.陝西師範大學 教育學院,陝西西安 710062;2.寧夏醫科大學 外國語教學部,寧夏銀川 750001) 摘要:文章採用文獻分析法,結合專家自評問卷,兩次運用德爾菲法,將107項基於課程重構的項目式學習評價初始觀測指標確定為97項有效觀測指標,並將包括4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37個三級指標的基於課程重構的項目式學習評價指標體系的預評估框架確定為包括
  • 生命至上,珍愛生命——長興和平幼兒園小班組開展生命教育活動
    安全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中,為切實做好幼兒的安全教育工作,2020年10月26日至11月2日,和平幼兒園小班組開展了以「生命至上,珍愛生命」為主題的生命教育活動。活動中,小班組教師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了活動方案,通過交流、觀影、遊戲、集體教學等多種形式,提高了幼兒「珍愛生命,安全第一」的觀念意識。
  • 新學期生命教育課程,濰坊這個學校有「新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秦國玲開學首日,在高新區東明學校,校門口飄揚氣球、學校的東明號列車、不一樣的第一課……到處都顯露出學校「生命教育」的理念。新學期,高新區東明教育集團三個校區、四個學部都把生命教育作為開學第一課,希望在每個孩子的心裡種下珍愛生命的種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 濟南市首批新優學校:山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構建生命教育體系研究 讓學生在陽光下成長
    編者按:近年來,歷下區教體局堅持以「標準引領、管理科學、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優質均衡」的現代化辦學體系,形成「領航學校、特色學校、新優學校」三類學校齊頭並進的的辦學格局,打造「品質卓越,成效突出、示範一方」的歷下教育品牌的行動目標。
  • 高中作文欣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樣的人權理念很中國》
    國慶期間,恰逢你所在的學校迎來一批前來旅遊的外國學生,請以中學生李明的身份,寫篇發言稿,和他們談談你所理解的「這很中國」。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命題說明:本題來自2021四川百師聯盟聯考語文試題。
  • 珍愛生命,做好守門人 ——玉州區教育系統召開「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暨班級安全管理專題培訓會
    為提高全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引導學生珍愛生命,進一步提升班級安全管理水平,11月23日,玉州區教育局組織舉辦了中小學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
  •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遂平五小組織全校師生觀看《開學第一課》
    9月1日上午遂平縣第五小學校長張春枝同志為全校師生講授了《開學第一課》。張春枝校長首先代表學校向辛勤工作的全體教職員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向努力學習並取得進步的同學們表示真誠的祝賀和親切的慰問。
  • ...體系公正嗎?——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
    新體系公正嗎?——教育科研領域破除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透視新華社記者近日,教育部、科技部發文要求破除科研和高等教育領域評價體系「SCI論文至上」風,規範SCI論文相關指標在科技評價、職稱評聘等重要領域的使用,措施包括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的直接依據以及作為人員聘用的前置條件等。
  • 疫情防控常態化,基礎教育要重構
    「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了很多挑戰,也對校長的能力建設提出新要求。」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餘凱說,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學員作為校長「國家隊」成員,要具備前瞻性視角,明晰未來教育發展方向。論壇上,多名校長認為,線上線下融合是未來教育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