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語種,從廣義上說就是除了英語以外的外語,比如日語、法語、德語等。那麼學了小語種專業的同學還有必要考研嗎?考研是繼續學習本專業,還是換專業?是在國內還是出國讀呢?這是讓不少同學都疑惑的問題。
要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必須要明確你考研的目的,為深造?為就業?為提升身份?為了多一段人生經歷?目的不同,結果自然也就不同了。
大部分同學考研的目的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類。
1、有學術熱情,想繼續讀書深造2、為了給學歷鍍金,更有就業優勢3、覺得本科時沒學好,想提升自我4、為了逃避進入社會
怎麼樣,有沒有被說中?當然大部分人不僅是出於單一目的,而是以上幾個目的兼而有之。下面我們就一一分析一下。
學術型
什麼樣的人叫做有學術熱情呢?比如對文學、語言學、歷史、政治很感興趣,這個感興趣不僅僅是喜歡讀相關的書籍,而且你還喜歡深入地思考和探討這些問題,並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這樣的同學當然是非常適合走學術這條道路的,考慮到他們將來很有可能繼續讀到博士,進入高校當老師,或進入研究所等,那麼讀研作為學術之路的第一步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在讀研時最好申請海外名校,專業對口的領域(語言文學類),並且導師在學界的名氣越大越好。
另外有一些同學對學術不是非常熱愛,但也能湊合讀得下去,不確定自己將來是否要走學術之路,我建議就不要只把目光投向海外名校,可是適當放寬標準,而且專業也不要局限在語言文學,可以改一些更實用的專業,比如教育、社會學、心理學等等,這樣以後就算不繼續升學,就業的面也能寬一些。
鍍金型
當今社會看重學歷,無論是在企業還是事業單位,要升職加薪,學歷還是起到很大作用的,所以讀研是為了提升學歷,給自己鍍金的人也不在少數。
對於這樣的同學,就要更現實地去權衡利弊了。首先要考慮是不是有讀研的必要,如果本科畢業也能找到不錯的工作,而讀研不僅浪費2-3年時間,畢業後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或者未必達到令你滿意的薪資待遇,你能不能接受?
其次,如果要讀研,要考慮在國內還是國外讀。國內讀研的好處一是學習和生活成本低,二是容易畢業,學習壓力小,生活相對滋潤,三是如果將來想在國內就業,可以在讀研時就去實習,了解情況,積累有效人脈。在國外讀研開銷大,壓力也大,但外語畢竟注重應用,沒有在國外實際生活學習的經歷,總感覺會低人一等。而且國外生活讓人眼界開闊,擁有了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層次的人,留在國外就業的機會也大。不過如果大家想去國外讀研,我也建議你選擇一個實用專業,畢竟語言文學類的薪資待遇在國外也不算高。
充電型
這種人一般是工作幾年的上班族,他們在本科期間沒有好好學習,畢業後也順利找到了工作。可是工作了幾年之後,就發現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不足,工作也進入了瓶頸期,產生了一種倦怠感,於是想提升自我,回爐重造。
這類同學工作了幾年有了一定積蓄,在選擇讀研的時候更有底氣了,不過由於他們年紀偏大,在做出選擇前應該更謹慎。要想好自己重回校園讀研是因為想圓學術夢想?想念在校園裡單純的日子?想轉行做老師?還是要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
對於小語種學生來說,打下外語基礎是在本科階段,讀研就要開始大量研讀資料,寫論文等,老師也沒時間一一糾正你的語法錯誤,所以你的外語水平不會因此提升多少。而且研究生學到的知識都是一些非常枯燥的理論,也未必能在實際工作中派上用場。而反觀許多在職人員都能通過讀書、上網課、上培訓班等提升自己的外語水平,可見想充電也並不一定要重回校園。
所以,這種想要「回爐重造」的同學,我希望你們不是單純地為了逃避工作壓力,讀研跟本科還是不一樣的,課業負擔重,而且同學們都在為將來的出路奔忙,很難找回那種單純的美好了。
逃避型
這類同學往往在學生時代成績優異,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很懼怕走上社會,想要逃避工作的壓力和複雜的人際關係。他們不想進入企業,也沒想過一直讀到博士當老師這條路,只想暫時呆在學校裡。
出於這種原因讀研的學生不在少數。我認識幾個讀了研又考博,博士讀了幾年遲遲不能畢業,畢了業也不找工作的人(不是找不到,是不積極去找,或者只是找兼職),感覺非常可惜。人始終要面對現實,有一個安身立命的方式,建議這類同學在讀研過程中有意識地去尋找自己的愛好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並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而不要一味逃避現實,學校不是象牙塔,也不是避風港,你不能一輩子躲在裡面。
以上就是我對小語種要不要考研提出的幾點建議,希望能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