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茵往事|民國時期名震北平的輔仁大學足球隊

2020-12-27 網易新聞

編者按:世界盃激戰正酣,同一片足球場上,曾交織著夢想、責任、流離、陰謀、毒品、分裂與死亡。激情與熱血的幕後,網易歷史講述著與眾不同的綠茵往事。

往期回顧

綠茵往事|黃皮膚的榮耀:華裔悍將亮相首屆世界盃?

綠茵往事|真實"死亡球賽":只有謀殺,沒有勝利逃亡

作者|於嶽,石家莊民國文獻收藏愛好者。本文為網易歷史獨家稿件,謝絕轉載。

現代足球在19世紀末傳入中國,20世紀初,青年廣泛聚集的大、中學(尤其是教會學校)成為足球運動在我國落地生根的溫床。到了二、三十年代,在一些大城市,足球已經有了相當廣泛的群眾基礎,從很多回憶文章中,可以感受到那種百花齊放的空前盛況。

筆者最近在翻閱一冊民國時期輔仁大學年刊時,發現其中有一張30年代輔仁足球隊的老照片,作為20年的老球迷,筆者立即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遺憾的是,由於當時球隊和比賽的組織,並沒有如今嚴密的體系,也缺乏系統的記載。筆者只能根據一些碎片化的史料,大致勾勒出當年輔仁足球的輪廓,卻很難寫出它的神髓。本文亦有拋磚引玉之意,望廣大知情的朋友指正、補充。


1937年左右輔仁足球隊合影,中排正中是校務長雷冕,中排右是體育指導安原生、前排右一應為李鳳樓

輔仁大學成立於1925年,是一所天主教大學,最初由羅馬教廷委託美國本篤會出資創辦,校址位於北京西城濤貝勒府。在校方的重視和支持下,輔仁大學的體育活動十分普及,體育課被列入必修課,輔仁足球隊也應運而生,隊名初為「友誼」,其後改為「輔友」。

當時的華北運動會將球類項目單獨分出來,另外組織了華北球類運動會,從1924年至1931年,一共辦了七屆,這可以算是一項正式比賽。在該運動會的檔案記載中,筆者找到了目前所發現的輔仁足球隊參加正式比賽的最早記載。那是在19291月在天津舉辦的第五屆,輔仁以0:2敗於天津新學書院的「新學同門隊」。192912月的第六屆,輔仁再次參賽,首輪是對陣東北大學,兩隊1:1戰平,當時的賽制並不是加時賽和點球大戰分勝負,而是隔日再賽一場,並以這場的賽果為準。在與東北大學的第二場比賽中,輔仁0:1敗北,遺憾的被淘汰。

到了三十年代初期,輔仁足球的水平突飛猛進,隊內湧現出李鳳樓、徐護民、董世祈、葉德祿、張之楨等一幹名將。北平五大學(北大、清華、燕京、輔仁、北平師範)之間組織有聯合運動會,其足球比賽冠軍幾乎被輔仁包攬,因而有「北平之王」的美譽。


輔仁大學獲得的五大學聯賽冠軍錦旗

隨著國家政局的相對穩定,全國或地區性的正式比賽開始為政府主辦或參與,由各省、市組隊參賽,大學校隊作為參賽主體似很少見了。輔仁隊作為北平勁旅,有多名隊員入選了北平代表隊,參加全國運動會、華北運動會。在1933年的第五屆全運會中,北平隊首場8:0輕取綏遠隊,次戰遭遇當時的勁旅香港隊,比賽場面激烈火爆,但由於是倉促成軍,北平隊最終以1:3敗北,來自輔仁的唐國梁打入挽回顏面的一球。

當時各球隊間業餘比賽交流頻繁,外地球隊也常有來訪。1933年寒假期間,上海足球的一支勁旅交大隊訪問平津,久仰輔仁大名,遂在北平約戰,結果被輔友隊4:2輕鬆擊敗。有趣的是,沒過多久,交大的主將安原生就被輔仁大學挖來當體育指導,倒是頗有如今球員轉會的意味。輔友隊對陣外籍人士也毫不腳軟,西商聯隊是津門鼎鼎有名的一支強隊,1935年來訪北平,被安原生、李鳳樓領銜的輔友隊4:3擊敗,輔友隊隊員精彩的表現得到了當時媒體的讚譽。

1936年,輔友隊遠徵日本,當時我國足球的水平領先日本不少,據說輔友是大獲全勝,具體的賽果,如今已是難考。這張照片是他們當年留下的一張珍貴影像,前排正中間手持輔仁旗子的那位少年,是球隊的中鋒,名叫黃耀中,隊友李鳳樓給他的評價是「身體好,作風兇猛,是員虎將」。黃耀中是東北軍將領黃顯聲的侄子,後來改名黃中,新中國成立後為首任中國足協主席,任職長達25年之久,為中國足球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936年遠徵日本的輔友足球隊,前排正中為後來的新中國第一任足協主席黃中先生

但凡一支球隊的崛起,必然離不開有一位靈魂人物的帶動,對於輔仁足球來說,這個人就是李鳳樓。李鳳樓,河北通縣人,速度奇快,腳法精湛,時與南派球王李惠堂並稱「南北二李」,足見其技藝之高超。據說,李鳳樓還擅長凌空抽射和倒掛金鉤,經常打進驚世駭俗的進球,可惜那時鮮有影像和視頻留存,今人也只能從文字中遐想他當年的風姿了。李鳳樓1934年在輔仁大學畢業後即留校任教,後來一直做到體育部主任。

北平淪陷後,作為羅馬教廷所屬的私立大學,輔仁並沒有遷往內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此時的主辦團體是德國聖言會,而日德又是盟國,輔仁仍然可以繼續辦學不致關閉,但也難免遭受日偽方面的壓迫和監視。在險惡的環境下,校長陳垣先生和廣大師生堅守民族氣節,與日偽當局針鋒相對,輔仁是淪陷區內唯一不懸掛日偽旗幟,不參加日偽活動,不使用奴化教材的大學,成為名副其實的精神文化孤島。很多愛國青年選擇進入輔仁就讀,輔仁在校生的人數比戰前多了好幾倍,他們的到來也為輔仁足球隊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19382月,在輔仁大學足球場曾舉辦過一次「春季萬國足球賽」,輔友足球隊等十隊參賽。比賽的一個目的,是將所得門票收入捐獻給輔大開設的粥廠,救濟貧苦百姓。當然,在這種場合下輔大也難免會與日偽人員虛與委蛇一番。這次賽事的獎盃,即是偽北京市長餘晉龢、日軍華北方面軍特務部部長喜多誠一等人「贊助」的,最後的頒獎「嘉賓」則是《新民報》社長武田南洋。而最終,輔友足球隊並未名列四強。我想這可能與校領導對於球隊注重品行的訓示,不願從日偽手中得到獎盃,不使全力參賽很有關係。


日偽刊物中關於1938年春季萬國足球賽的記載

大約在40年代初期,輔仁大學「輔友」足球隊更名為「紫星」,紫星隊仍然保持著很強的競爭力,活躍在校園和民間的各類賽事中。除了高超的球技,他們磊落的球風也是廣受好評。作為輔仁大學的驕子,紫星隊秉持同樣的原則,拒絕參加日偽官方舉辦的任何賽事。比如1942年著名的「治強杯」,全北京共有18支球隊參賽,場面頗為宏大。具有捧杯實力的紫星隊,堅決拒絕參賽,日偽方面亦無可奈何。

抗戰勝利後,輔仁大學在這八年中艱苦卓絕精神,受到國民政府的明令嘉獎,教育部特準淪陷期間輔大學生之學籍,不必甄審,即予承認。這是所有輔仁人的榮譽。而隨著北大、清華等高校陸續遷回,原來的五大學聯賽又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輔仁足球隊則再次開始了冠軍的「收割」......

新中國成立後,輔仁大學由教育部接管,在50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中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紫星足球隊也從此走入歷史。但英雄總有用武之地,李鳳樓成為了新中國第一任國家足球隊主教練,第一批國腳中也有鄂伯爾、邵先凱、曹桂明、李朝貴等多人出身於紫星隊。

如今,這些老足球人已漸次凋零,但他們篳路藍縷、薪火相傳的精神,不應被人們忘記,也尤其值得當代足球人的深思。

主要參考文獻:

輔仁民念六年同學會年刊,1937

體育史料第15輯 華北運動會,1989年,人民體育出版社

北京體育文史第4輯,1989

中國的足球搖籃:上海足球運動半世紀(1896-1949),199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

北京輔仁大學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2005年,北京檔案史料(2

當代北京足球史話,金燦,2012年,當代中國出版社

淪陷時期的輔仁,高智勇,2015年,西城追憶·抗戰西城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 責任編輯:吳京昴_NN9381

相關焦點

  • 孫繼生| 北平天主教輔仁大學老照片裡的逸聞趣事
    北平天主教輔仁大學的創立,對中國民國時期的教育事業影響深遠,天主教會從明末清初利瑪竇與耶穌會會士開始就重視"學術傳教",北平輔仁大學的時間並不長
  • 「北平四大名校」之一輔仁大學擬在杭州重建
    曾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的輔仁大學,舊時馳名於海內外,當代亦桃李遍布全球。
  • 北京民國時期名氣很大的中西合璧三大建築群之一~輔仁大學
    1929年,呈請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更名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並將預科停辦,改為「私立北平輔仁大學附屬中學」,輔仁大學校長陳垣先生兼任附中校長。「輔仁」二字即取自《論語·顏回》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思是要同學學友、朋友同道,相互切磋,相互學習,輔助成己之仁,培養仁德。
  • 這份民國時期大學入學考試試卷,竟讓170位院士頭疼!
    20世紀30年代前後,我國的數學教育培養出了許多具有世界影響的數學人才,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我國整個20世紀具有世界性水平的開拓性數學成果多數出自這一時期成長起來的數學家之手,在那個山河破碎的亂世中能出現如此多的人才,確實有許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一現象有民國數學教育成就的含義,想要研究這一現象,肯定避開不過當時各大高校招生時自主命題的入學考試試題,今天這份「民國時期來自各知名大學的50套入學數學考試試題」,就讓我們見識見識當時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
  • 北京輔仁大學,曾與20世紀初的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
    在後海邊不遠的地方有著一處非常醒目的建築群,這裡古色古香,這裡會讓人情不自禁的駐足留戀,這裡就是輔仁大學舊址,現在已經是北京師範大學某學院的所在地,是北師大最漂亮的校區之一。私立北京輔仁大學是民國時期高校,這所學校曾經是教會學校,創始人之一同為震旦大學、復旦大學的創始人馬相伯先生。創辦於1927年的輔仁大學曾與北大、清華、燕京並稱北平四大名校,是一所由羅馬公教創辦的天主教大學,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校址原為濤貝勒府,以府邸為校舍。後在府邸花園南部和馬圈舊址建造輔仁大學新樓,漢白玉拱門、綠琉璃屋頂、灰磚石外立面,中西合璧式風格。
  • 北平天主教輔仁大學老照片裡的逸聞趣事——後罩樓的女生、後花園的雅集、三進三出的啟功、陳門四翰林……
    北平天主教輔仁大學的創立,對中國民國時期的教育事業影響深遠,天主教會從明末清初利瑪竇與耶穌會會士開始就重視"學術傳教",北平輔仁大學的時間並不長,但這期間發生的耐人尋味故事卻不少。民國1935年北平天主教輔仁大學,著名女攝影家赫達莫裡遜拍攝。德國女孩赫達·莫裡遜,從小就喜歡攝影。
  • 民國時期北京的大學
    [摘要]民國時期的大學,基本上分成三類:公立或者叫國立大學,比如北大、清華、北師大;一類是教會大學,燕京和輔仁都是教會大學;還有一類是私立大學和半公立半私立大學,像中國大學、中法大學。民國元年(1912年)京師大學堂的第一任校長是嚴復,時間很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後來的北京大學,最鼎盛有這麼幾個階段,一個就是1916年蔡元培以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身份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一直到1927年張作霖到北京前夕,差不多10年的時間,人才濟濟,名教授雲集,可謂開一代學風。第二個輝煌時期是1930年蔣夢麟主持北大。蔣夢麟上臺以後主要用了兩個人,一個是胡適,一個是傅斯年。
  • 《陽光燦爛的日子》在這裡拍攝,尋訪「輔仁大學」
    它又有著怎樣的往事······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它的往昔歲月。      這座建築就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輔仁大學!       我們先簡單了解一下輔仁大學早期的歷史沿革         1912年清帝退位民國成立,中國的教育體制也在這一年迎來了巨大的變革。
  • 輔仁大學
    輔仁大學簡稱輔大,早年英斂之創立輔仁社、後英斂之與馬相伯二人在北京創立了北京公教大學。1925年北京公教大學得以順利開辦。
  • 杭州重建「北平名校」輔仁大學?各方態度不一
    「輔仁大學?」對於大陸多數人而言,這是一個相當遙遠的名稱,作為曾經的「北平四大名校」,培養了王光美、啟功、李德倫等知名校友的輔仁大學上世紀50年代在大陸走進了歷史。沉寂半個世紀之後,有消息稱輔仁大學將在杭州重建,而且在2050年要躋身世界一流大學之列。詳情如何?中新網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 臺灣的輔仁大學,原來在什剎海
    後來,把自己對老北京、對什剎海的了解都寫成了導遊詞,給新來的車夫們講課、培訓,希望他們也能把地道的北京文化傳承下去。在這麼多年的車夫經歷中,李永浮不僅給遊客們講了很多歷史典故,也聽到了很多真實感人故事。比如本片中提到的輔仁大學。說到輔仁大學,很多人都會想到臺灣輔仁大學,從那裡走出來了王光美,賴聲川,吳小莉,胡一虎,吳奇隆等知名校友。
  • 輔仁大學2013年高考計劃本科招生104人
    輔仁大學副教務長高義芳(左)  6月14日,輔仁大學副教務長高義芳先生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時表示,輔仁大學今年招生104人,與去年保持不變,另外,輔仁大學今年是先報名,後填志願的方式  輔仁大學簡稱輔大。舊稱:輔仁社、北京公教大學、私立北京輔仁大學、私立北平輔仁大學、國立輔仁大學。分國立和私立兩種。其中私立北京/北平輔仁大學是民國時期高校,創始人之一同為復旦大學的馬相伯先生。1952年院系合併後輔仁大學被併入北京師範大學,現輔仁大學舊址為北京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民國北平四大名校,除了現在的北大清華,剩下的是哪2所學校
    社會各階層對教育的投資力度也加大了,不少現代化的大學在這個時期誕生了,民國時期的北平四大名校,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建立的,但這4大明名校,現在只有北大清華了,其他兩所去哪了?1、清華大學美國布希總統在清華演講時說,清華大學是美國人捐建的,但他的這種說法,隨即遭到了作家李敖的反駁。
  • 阿力遊北京——曾經的北京四大名校之一(輔仁大學)
    英斂之(1867-1926)和馬相伯(1840-1939)創立的輔仁社,1927年更名為北京輔仁大學,其名取《論語》中「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民國時期的輔仁大學與北大、輔仁大學還是1937年以後敵偽時期能夠繼續辦學的、為數不多的大學之一。1937年之後,日寇接管了北平的大學,唯獨輔仁大學沒被接管。主要原因是輔仁大學是一所天主教性質的大學,1933年該校改德國聖言會接辦,德國和日本是盟國,所以就沒被日寇強佔。
  • 那些民國大學校園建築背後的故事
    燕京大學與金陵女子大學是同一設計師在民國高等教學體系中,教會大學是非常重要的一支,它的建校歷史多數比國立大學更早,在清末科舉尚未廢除時期,只有國外的教會在中國涉足教育,並逐漸由普通教育發展為高等教育。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學院(1930年改為此名)和金陵大學合併為私立金陵大學,1952年院系調整,學科與專業併入南京大學,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址改為南京師範學院(現南京師範大學)校址。比利時建築師設計輔仁大學輔仁大學是民國時期由教會創辦的私立大學,上世紀20年代,它與清華、北大、燕京大學合稱為北平四大名校。
  • 民國赫赫有名的北平四大名校,如今只剩下北大清華
    當時,在北平(今北京市)出現了4所頂級水平的大學,被稱為「北平四大名校」。它們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清華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11年的清華學堂,燕京大學創建於1919年,輔仁大學創建於1925年,前身是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
  • 民國時期的研究院:簡要名單及幾點總結
    教會大學類研究院:燕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燕京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研究院、東吳法律學院研究院(1931)、嶺南大學研究院、輔仁大學研究院。中央級科學研究院:中央研究院 (1927)、北平研究院。政府部門或事業單位之研究院:北平黨政硏究院、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1930)、河北省縣政建設研究院(1933)、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1933)、軍事委員會交通研究院(1934)、國立中醫研究院(1934)、廣西行政研究院(1934)、棉業研究院(1934)、廣西建設研究院(1935)、山西自然科學研究院*(1937)、福建省研究院
  • 【北京故事】 探尋貝勒府——輔仁大學舊址
    1945年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國文系,自1954年開始,在臺灣大學任教15年,其間先後被聘為臺灣大學專任教授、臺灣淡江大學及(臺灣)輔仁大學兼任教授,1969年遷居加拿大溫哥華,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稱號,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現擔任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館館員。
  • 輔仁大學時期的來新夏
    1937年9月,來新夏考入旅津廣東中學。其間,得遇良師謝國捷。謝國捷是史學家謝國楨的六弟,精通文史。在他的指導和鼓勵下,來新夏撰寫了自己的第一篇史學論文《漢唐改元釋例》。1942年,來新夏考入輔仁大學。時值國難,北平的許多大學或是關閉,或是內遷,或是變質,而「輔仁大學由於羅馬教廷和天主教聖言會所在德國與日本的同盟關係,校務未受影響」。
  • 【微閱讀】教會的公辦大學——輔仁大學
    1925年羅馬教廷委派美國本篤會在北京創辦公教大學,以16萬元永久租下李廣橋西街的前清濤貝勒府作為校址。在大學正式招生之前,先辦兩年預科,沿襲輔仁社之名,全稱「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英斂之擔任社長。1927年大學正式開辦,更名為「私立北京輔仁大學」,後來隨著北京改名北平而改稱「私立北平輔仁大學」,但是英文校名始終保持為Catholic University of Pe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