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農產品端上餐桌,拼多多拼上全力

2020-12-18 騰訊網

作者 | 王長勝

編輯 | 杜志磊

農村電商,早在七八年前就有人預測將是未來電商的最大風口。事實上,當時的電商巨頭們也確實花了大力氣布局農村電商,種種原因,無疾而終,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

沒想到,這個時代賦予的機會,給拼多多提供了一個後來居上的絕佳路徑。

不負眾望,拼多多幹成了。

11月12日,拼多多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有幾組數據讓整個行業和資本市場為之震驚。截至9月底,平臺年度活躍買家數達7.313億,同比增長36%,一年強勁增長了1.95億活躍買家。截至9月底的12個月,拼多多平臺交易額達14576億元,同比增長73%。第三季度的營收超過142億元,同比增長89%。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拼多多淨利潤為4.664億元,首次實現季度盈利。

利好消息反應到資本市場,便是股價飛漲,從11月2日的91美元一路漲到11月13日的151美元,市值1811億美元。兩周時間,增長66%。

獲此成就,表面上看是活躍用戶的增長和首次季度盈利,實際上,這些漂亮數據的背後,正是農產品上行戰略的功不可沒。

今年7月剛剛上任的拼多多CEO陳磊在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幾乎只講了一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拼多多實現了農場直連餐桌,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農產品電商平臺。」他說,「我們致力於幫助農民賺得更多,讓消費者節省更多。我們意識到,在為中國農業供應鏈創造新價值的徵途上,我們才剛剛啟程。」

陳磊說「剛剛啟程」,其實是謙虛的說法,同時也顯示出拼多多押注農產品上行是一項長期而深遠的戰略布局。

一切都是有備而來。

在陳磊上任CEO之前,就先後主導了包括分布式人工智慧等創新技術體系的研發。該體系正是瞄準了以個體種植戶和中小型製造企業為代表的中國一二產業的中堅力量,有效解決其缺乏消費場景、缺乏流量的核心問題。在該體系中,每一款來自全國各地的農產品,都能精準匹配天南海北的目標用戶;每一款定製化產品,都能精準反映不同群體的深層次需求,並幫助本土製造企業以最低成本培育品牌,大幅提升了農業、製造業的生產與流通效率。

拼多多CEO陳磊

陳磊出任CEO之後,更是進一步加大了對農產品價值鏈的戰略投入,推出了包括「多多買菜」在內的多項創新業務,以推動農業從種植、生產、流通到消費的全鏈條革新。

正是受益於農產品需求擴大,三季度,拼多多的用戶訪問頻率、訪問品類數量、日均使用時長均獲得大幅提高,平日臺訂單量峰值突破1億單大關。

就在拼多多第三季度財報發布之前的幾天,高盛將拼多多評級由「中性」上調至「買入」,由73.1美元上調至123美元。高盛援引數據機構Quest Mobile的報告稱,第三季度拼多多APP的用戶總時長達到5310億分鐘,較去年同比增長101%。在第三季度,拼多多用戶使用時長已經佔據中國所有電商服務平臺用戶總時長的41%,較二季度的34%大幅提升7個百分點,從而超越淘寶,成為用戶時長最長的電商平臺。從年度活躍用戶數維度看,由於拼多多一年淨增加1.95億,和阿里巴巴差距已經縮小到大約2600萬,照此增速,未來一兩個季度,拼多多將超越阿里巴巴成為年度活躍用戶數最多的電商平臺。

財報數據是冰冷的,而在業務線上的努力卻飽有溫度。

今年,拼多多被國務院授予「2020全國脫貧攻堅獎」,獲獎理由是,在全面消費扶貧促經濟發展的時刻,拼多多創新發展,開啟雲拼農耕模式,直聯1200萬農戶,將產地直連市場,為農產品找到了新出路,累計帶貧人數超百萬。

是的,當其他平臺都在請網紅請明星進行直播時,拼多多卻在請農民直播、請市縣長直播;當其他平臺在賣高價商品時,拼多多卻把流量留給了賣紅薯、大米和水果。

截至9月15日,拼多多市縣長助農直播已超205場,超過375位市、縣、區各級主要負責人進入助農直播間推介本地農產品。這意味著,平均1.2天,拼多多平臺就會有一場官方的助農直播,平均每天都至少有一位地方市縣長進入拼多多的直播間,幫助本地農戶向平臺用戶推介農產品。

在武陵山區,拼多多啟動了「武陵山區優農館」,把當地農產品搬到網上賣。當天的一場直播,武陵山區的茶葉、藥材等特色農產品銷量同比上漲120%。並且,多家企業和農產品批發商還達成16.6億元的採購意向。

在重慶開州區,當地也通過拼多多加速農貨上行。區長蔣牧宸還走進拼多多直播間帶貨,當天即售出萬單,店鋪成交額近30萬元。當地一位農民感慨,短短幾個小時的直播,竟然就賣出去了他們以前幾個月的量。

除此之外,拼多多還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強化農產品上行產業鏈,建設長期生態。比如:去土地化,建設農業產業示範園、開發農貨智能系統促進分發等,促進供給端分配效率有效提升,以提供更具性價比的產品,進而刺激需求端提高復購頻次,從而形成了目前較為完善的農產品生態閉環。

事實證明,拼多多在農產品上行方面的持續努力獲得了用戶的認可。

長期以來,農產品雖然是用戶家庭日常消費的高頻必需品,但是由於農產品上行存在諸多難點,所以在電商中的佔一直偏低。拼多多反其道而行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為用戶提供物美價廉的農產品的同時,也在農產品上建立起一條寬廣的護城河,從而在電商巨頭之外獲得了生存發展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拼多多與用戶之間也正在通過農產品而形成更多的信任。

「正如我們在上一季度提到的,拼多多對農產品全價值鏈和基礎設施的合作以及投資機會保持高度關注。我們會在過去5年積累的經驗和實踐基礎上不斷創新,推動農業價值鏈變得更加高效,最終實現『普惠』的目標。」陳磊在財報電話會議結束的時候說道。

相關焦點

  • 拼多多戰略籤約「菜博會」:壽光聯手拼多多打造「國人線上菜籃子」
    (攝影:溫曉宇) 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開闢「線上菜籃子」菜籃子,米袋子,從來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工程。4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抓好春季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保供工作情況舉行了發布會。今年2月,在農業農村部的大力指導下,拼多多作為「全國農產品產銷對接公益服務聯盟」的發起方之一,積極參與到構建農業產銷大資料庫,共推全國農貨上行的行動中來。疫情期間,拼多多聯合中國各大農業產區,通過市縣長直播帶貨模式幫助農產品打開銷路。從2月10日至今,平臺抗疫助農專區已售出農產品7億斤。作為農產品起家的新電商平臺,拼多多始終把農貨上行作為重要任務之一。
  • 拼多多:為小散農產品「雲拼」出大市場
    雪蓮果是近年來拼多多「農地雲拼」模式打造的「爆款」之一。拼多多副總裁陳秋介紹,所謂「農地雲拼」,就是通過「拼購」模式,把原來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度分散的需求,匯聚成一個個相對集中的訂單。「像雪蓮果、人參果這樣的小眾農產品,因為種植規模不大,原來進不了物流車隊,更不用提零售終端。有了拼多多這樣的平臺,一個包裹就能發貨,市場一下子打開了。」
  • 拼多多當選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先鋒企業」,「農地雲拼」技術...
    作為網際網路企業代表,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當選「數字農業先鋒企業」,其「農地雲拼」技術榮獲「世界數字農業十大成果」。依託「農地雲拼」等技術創新體系,拼多多已經直連中國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人,2019年農(副)產品交易額達到1364億元,持續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端的數位化變革。
  • 讓農產品的市場更大些!拼多多探索電商助農新模式
    拼多多全年額外投入159億營銷資源以及29億現金補貼,幫助農戶實現進一步增收。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拼多多發布數據顯示,2020年第一季度,農村網店在拼多多上賣出的農產品訂單數超過10億筆,同比大增184%。今年前3個月,在拼多多平臺上,單品銷量超過10萬的農(副)產品達到1030款,接近2019年全年近七成水平。
  • 店寶寶:拼多多「拼」的秘訣
    拼多多能夠抓住市場趨勢帶來的機會,成為內循環的「陣地」。今年以來,抗疫是主旋律,拼多多做了一件事兒贏得了不少的掌聲,那就是抗疫助農,一直以來拼多多都非常關注所謂的「下沉市場」,拼多多願意做,也能做得好。
  • 「晉字號」農產品借力拼多多進擊全國
    本場直播半個小時吸引了75萬拼多多網友觀看,吃貨們見識呂梁的風土人情,並深入了解呂梁的藥茶、木棗、核桃等豐富的農產品。市委書記直播期間,直接帶動「呂梁」「藥茶」「木棗」等農產品關鍵詞的搜索量,同比猛增320%,相關農產品的整體銷量同比增長了260%。  這場直播也助力「晉字號」農產品走向全國。
  • 拼多多與中國郵政戰略合作,全面打通農產品上行物流通道
    中國郵政黨組書記、董事長劉愛力在啟動儀式上致辭。中國郵政副總經理康寧與拼多多農業農村事務副總裁錢塘在啟動儀式期間,代表雙方交換了合作協議。中國郵政將充分發揮資金流、物流、商流「三流合一」的優勢,為拼多多農產品產銷對接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 拼多多一年賣出1364億農產品,網際網路對中國農業意義有多大?
    值得一提的是,全國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到71%,較上年提升1個百分點。其中水稻、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85%、90%。同時,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力度也進一步加大,支持231萬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270萬臺(套)農機具。深松整地、免耕播種等綠色高效機械化技術加快推廣,應用面積近29億畝次,較上年增長約3%。
  • 拼多多的另一面:用直播讓千萬農民走出困境
    2015年底,王秀梅辭掉工作回到家鄉,帶領51戶貧困戶成立"多多果園"電商合作社、利用新電商資源開網店,並把當地特產"絞股藍"搬進了直播間。如今,不但她的店鋪衝上了拼多多養生茶類目的好評榜第一位,而且帶動整個平利縣農戶,在拼多多上開設了近1000家店鋪,通過電商平臺走上致富路。王秀梅的經歷,是這個大時代的變革縮影。
  • Q3分析師會議上,拼多多高管詳解了多多買菜的一切
    在分析師提問環節,各家券商分析師都將問題聚焦在了拼多多新推出的多多買菜業務上,拼多多高管也就多多買菜業務進行了詳細解讀,這讓我們得以多多買菜背後的詳實業務思考。拼多多CEO陳磊將多多買菜定義為目前業務的一個自然的延伸,而不是一個單獨的業務板塊,同時他也表示多多買菜是一個消費者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平臺,會帶動消費者對拼多多平臺的參與度,進而會購買平臺上各種品類的產品。
  • 拼多多上的萬元海參被起訴
    買到「假冒偽劣」幹海參的王先生遂將購買店鋪及拼多多平臺告上法庭,以幹海參不符合《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和食品安全標準等為由,要求退一賠十。   近日,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一中院)審結了這起網絡購物合同糾紛上訴案,二審認定淡幹海參為食用農產品,並非屬於預包裝食品,標籤符合農產品包裝標識規定即可,判決駁回王先生所有訴訟請求。
  • 拼多多裡的「娘子軍」:農產品商家中女性過半,00後女店主登臺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高佳晨「以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為例,截至2019年底,拼多多銷售農產品的活躍商鋪中,女性店主佔51.8%,男性店主佔49.2%,女性店主數量是男性店主的1.05倍。」作為農產品上行電商平臺,拼多多正受到越來越多女性創業者的青睞。報告調研訪談的拼多多平臺華盛綠能官方旗艦店負責人王寧,2016年入駐拼多多徹底轉行農產品電商以來,已在平臺賣出4.8億元各類水果生鮮,並曾多次聯合拼多多舉行愛心助農活動。王寧(右三)及其公司的拼多多運營成員。
  • 拼多多,拼出來的1.27萬億泥土市場
    於是農產品最大的浪費,並不是出現在餐桌上,而是出現在收割採摘和運輸轉移的過程當中。這種損耗直接影響了終端售價,也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力度。用人話說,就是如果沒有損耗,陽澄湖大閘蟹的實際售價可能只有30塊錢左右,一般人一頓可以吃四個;但是因為有損耗的存在,一隻陽澄湖大閘蟹一百多快,一頓只能吃一隻。不是胃口受不了,是錢包受不了。
  • 多多買菜,能緩解拼多多的焦慮嗎?
    關於其他剩餘品類為啥也不行,我們在《農貨直播光圈背後,揭秘拼多多的增長憂慮》一文中,有詳細剖析,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排除了不能選的,農產品成了勝出的那個。那麼,農產品賽道真的是拼多多沒得選只能選它?我們通過以下分析來尋找答案。選了難走的生鮮賽道,拼多多是「送人頭」,還是「摘桃子」?
  • 拼多多推農產品「原產地直發」,究竟在下一盤什麼棋?
    此次「原產地直發」是拼多多踐行「重投農業」的其中一步。此前,拼多多CEO陳磊在2020年Q3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平臺對農產品全價值鏈和基礎設施的合作以及投資機會保持高度關注,將幫助農民賺得更多、消費者節省更多,推動農業價值鏈變得更加高效,最終實現「普惠」的目標。
  • 被母嬰品牌「盯上」的拼多多,史努比兩天「拼掉」一個月貨
    史努比童裝的員工都穿上了雙十一「戰甲」  「拼天拼地就在雙十一,多多業績勇攀第一」,「全力備戰雙十一,爭做拼多多母嬰第一」,類似的激勵標語在倉庫隨處可見。雙十一期間,員工都穿上了紅色的馬甲,一側印著「SNOOPY」,另一側是拼多多的標誌。  雖然在其他電商平臺也有店鋪,但從史努比童裝的準備來看,拼多多無疑是他們現階段最重視的平臺。  「老樹開新花」的史努比  史努比首度登場於1950年美國的《花生漫畫》,2020年正好70歲。
  • 以拼多多為例,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在農業上都做了哪些努力?
    拼多多作為電商,能夠匯聚全國的訂單,將分散在全國的農產品從銷售側匯集在一起,滿足全國消費者;作為電商的拼多多以電商特性,實現農業的銷售端訂單可預測,產地資源可集中,還探索原產地直銷模式,減少中間商賺差價,為農民謀福利。
  • 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舉行,拼多多當選「數字農業先鋒企業」
    作為網際網路企業代表,同時也是中國一流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當選「數字農業先鋒企業」,其「農地雲拼」技術榮獲「世界數字農業十大成果」。依託「農地雲拼」等技術創新體系,拼多多已經直連中國農業生產者超過1200萬人,2019年農(副)產品交易額達到1364億元,持續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消費端的數位化變革。
  • 多多買菜,能緩解拼多多的焦慮嗎?-虎嗅網
    關於其他剩餘品類為啥也不行,我們在《農貨直播光圈背後,揭秘拼多多的增長憂慮》一文中,有詳細剖析,這裡就不展開說了。排除了不能選的,農產品成了勝出的那個。那麼,農產品賽道真的是拼多多沒得選只能選它?我們通過以下分析來尋找答案。選了難走的生鮮賽道,拼多多是「送人頭」,還是「摘桃子」?
  • 拼多多發布農產品上行發展報告,「三區三州」銷售額增長413%
    通過創新的「拼」模式,拼多多將時間、空間上極度分散的農產品交易,變革、匯聚成為短期內的同質化需求,從而突破農產品成熟周期短暫的時間限制和地理銷售半徑有限的空間限制,讓網際網路的信息流通和規模優勢,真正覆蓋中國農產品上行,大幅拓展了農產品消費的市場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