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問要簡單明確
檢查性問題的答語通常較短,如: Yes, it is.但在檢查理解程度時,老師往往愛說Do you understand ? Are you clear?不管是否真正理解,學生都傾向於回答:Yes,we do. 或Yes,we are. 所以這種提問常常不能真正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理解程度。
如果使用「概念問題」(concert questions)來提問就不可了。
所謂概念問題是將某個句子,詞語、語法等內容的含義進行分解,找出其構成的簡單的概念,然後對這些概念進行提問。如,檢查too…to...
例:The box is too heavy ( for me ) to carry. 這個句子所包含的概念包括:
The box is heavy. I can not carry it.
將這兩個概念轉變為概念問題:
Is the box heavy? (Yes.)
Can you carry it?(No.)
如果這兩個問題都回答正確了,說明學生已掌握了too…to的含義和用法。
2. 問題要真實
語言的真實性要充分考慮,如天氣很熱可以問學生:Are you feeling hot? Shall we open the window? 儘量不要明知故問。
3. 處理好問題的焦點
提問要有焦點,或者說要具體,這樣便於學生回答與思考。但是,語言教學中,教師常常希望學生多說一點,而焦點過於集中的問題也會引出簡短的回答,如:
--- When do you go to bed every day?
--- About 9.
如果強求學生說I go to bed at about 9 every day. 則不好,一是雖長一點,但也未長多少,二是被迫加長的句子在日常交際中很不自然。如何使學生多說些呢,一種方法是問題的焦點不要太清晰,可以提得冷一點,如:What do you do in the evening? 在學生說了一段後,還可用what about 等引導學生說下去,如:I usually do my homework first,then I read the newspaper, I also watch TV.
如果學生無話可說,則教師提示:What about listening to music?
4. 問題的分布要合理
提問方式通常有四種:
①教師提問全班集體問答。
優點:氣氛活躍,人人參與,包括差生和性格內向的學生,因為「人多勢眾」,說錯了別人也聽不出來。
缺點:課堂秩序易亂,題目難度不可能大,有濫竽充數現象。
②教師提問停頓片刻讓全體學生思考,然後再叫一個學生回答,不允許學生齊聲回答,或者不舉手就回答。
優點:全班都緊張、認真地思考;容易控制課堂秩序。
③教師先叫一個學生,然後,再提出問題,如果這個學生答不上,再叫另一個,運用這種形式時要嚴格控制課堂秩序,沒叫到的不能講話。
缺點:未叫到的學生會分散注意力,因該問題與其「無關」。
④老師提問,讓學生舉手回答。
優點:鼓勵能力強的學生。缺點:容易使能力強的學生壟斷了問題的回答,語言水平較低的學生失去了練習的機會。
因此,要靈活多變地運用上述提問方式。
5. 問題要有啟發性
孔子曰:適當而教(學生想知道時),當其可而取(難度要適宜),能近取譬(能隨時舉一些適當的例子),溫故而知新(遷移)
孔子曰:不憤(想說又說不出的狀態)不啟,不悱(想弄明白,又弄不明白)不發。
簡單的或明知故問提問決不符合啟發性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