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貫一先生,又名冠一,號國瑛,字育之,新邵縣坪上鄉坪新村人,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二十四生。父謝徽忠,字映星(蔭槐),為前清附生,誠實篤厚, 樂善好施,羨慕新學,曾倡議創建坪新學校,主張男女教育均等,並教育子女磨練成才,謙遜為人。曾以詩示子云:「不經磨練不成才,年少高官即禍胎。寄語兒曹須記警,吾家原是弱中來。」母羅氏,精明能幹,吃苦耐勞,對子女著重於品行的培養,並不苛責與溺愛。先生兄弟三人,兄幹青,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致力於社會教濟事業,主持華洋義賑工作數十年,為湖南社會賢達。弟國藩,金陵大學農學士,現在湖南省農業廳工作,為省政協委員。
貫一先生十三歲喪父,賴毋親及長兄教養。早年畢業於長沙雅禮大學。旋以自費留學美國密西根大學,專攻市政,獲碩士學位。在美實習一年,於1928年回國,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及警官學校敎授。1931年任漢口市政府秘 書。1933年調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公路監理處上校科長。1936年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成立,調任第二廳少將組長,主管經濟建設。1938年調任行菅少將參議,岀任鄉政學院副院長,兼貴州定番縣縣長。1943年,貴州調整行政區域,增設第六行政區,先生為首任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轄九個縣。抗戰勝利後,奉派為善後救濟總署廣西分署副署長。1946年,調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昌行轅第二處中將處長,主管經濟建設。因淮河流域水災嚴重,調先生任善後救濟總署安徽分署副署長,主持皖北救濟工作。1947年,救濟工作結束,調國民政府行政院輸出入管理委員會,主管人事、督導財務。
1949年夏,陳誠主持臺灣省政,網羅人才孔亟,電調先生去主基隆市政。先生乃於是年5月中旬,從上海專乘赴臺。6月1日正式就任基隆市市長。臨任年餘,市長改由民選,先生由國民黨中央提名,三次競選,三度獲市民擁戴,先後主政十一年。1960年6月,任滿交卸,應聘為國民黨中央設計考核委員會委員,並擔任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工業發展研究投資小組顧問。11963年9月,美援會改組為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先生被派為簡任參事,協助規劃臺灣全省工業區五十九處。1966年9月,高雄加工出口區管理處成立,先生為首任處長,吸引七十餘家廠商投資設廠,發展臺灣經濟,促進外銷,增加勞務輸出,創建國民就業之機會,為臺灣之創舉。1967年3月16日,先生奉派赴美考察自由貿易區及自由港之經營管理,偕夫人肖雲英同行。抵美後,因血管瘤宿疾復發,入霍士頓美以美醫院求治,4月12日中午(美國時間),不幸在手術中溢然長逝,享年六十五歲。翌日下午二時,在霍士頓火葬場火化,骨灰於14日運抵臺灣,24日在臺北殯儀館景行廳舉行公祭,弔客數千人。蔣介石、嚴家淦、張群、沈昌煥、谷正綱、蔣緯國等要員及各界名士,均以挽額、輓聯、輓詩弔唁。蔣介石頒「勤勞樹績」題額,嚴家淦挽「勤績盡瘁」幅幛。骨灰暫時安放基隆市安樂區大覺寺之安樂塔。原擬以後再護送回籍安厝,因還鄉之期難卜,夫人肖雲英又體弱多病,遂於1975年12月7日,與其胞兄幹青先生之靈柩,一併安葬於陽明山公墓,分為左、右冢。先生原配張景雲,系本鄉黃土村人,一直居住在坪上農村。1971年3月病故。生二子,長子祚淮,現在衝陽醫學院任職。次子祚渾,在旅大市水產學校工作。繼配肖雲英四川人,現住臺灣高雄市建國第二公寓,因高血壓、足疾,行動艱難。生三子二女,長祚渝,海員;次祚海,服務臺北市府;幼祚洋,在高雄加工區工作。二女均已出嫁,隨夫婿出國深造。雲英現全靠外甥周后淮夫婦照顧。先生投身宦途,達三十餘年,任職期間,在客觀上為人民造福良多。如任二廳少將組長時,四川雖稱「天府之國」,由於軍閥割據,戰亂頻仍,土地荒蕪,民生凋敝,先生建議興辦水利事業,不期年而農田受益良多。嗣後推廣到貴州、西康等省,成績斐然。四川大旱成災,先生又調運湘米濟川,救人無數,厥功至偉。在貴州兼任定番縣長時,分析定番之貧瘠,皆由於土地荒廢,乃襲用四川創辦農田水利之制度,完成貴州第一水利灌漑工程,受益農田達十萬餘畝。貴州省政府為了紀念此項工程的完成,特將定番改名為惠水.縣,以示「得水之惠」 。在擔任善後救濟總署廣西分署副署長時,桂北久經抗戰兵燹,人民流離失所,農村田園荒蕪,先生探入災區,主持救濟。一面發放急報,一面倡辦耕振,對減輕人民痛苦做了極大的努力。在主持皖北救濟工作中,據當時調査,該區災民二百四十餘萬人,先生在發放急振的同時,與水利部淮堤復工局合作,實施工振,或日夜奔波於淮河堤岸,或乘舟深入淮河湍流,指揮搶修淮堤五百餘公裡,以杜淮河水患。在基隆市任職期間,因基隆曾受二次世界大戰摧毀性破壞,先生以堅強毅力,克服困難,改建橋梁,搶修校舍,添置設備,開闢水源,創辦醫院,擴建商場,興建 平民住宅,辦理漁業貸款等等,政績輝煌,真是「功澤自在民心」。先生不但勤政愛民,而且清廉自持,從不計一己之私,常以助人為樂。每當任滿調遷,清風兩袖,連盤費尚賴借貸。1938年,謝母七十大壽,先生從貴州惠水縣任所歸裡祝壽,行經寶慶,僱轎代步抵坪上,轎夫工資竟由家中支付。先生從惠水縣調任第六區行政區督察專員,赴銅仁履新,急電家中匯寄路費,才得以成行。銅仁卸任後,與一僕從往四川,沿途無力上餐廳酒館,只就街頭飯攤果腹,雖花生米、豆腐乾亦甘之如怡。主基隆市政十一年之久,任滿赴臺北,竟無棲身之所,寄居省議員謝清雲家。後來在親友的勸說和協助下,於士林華僑新屯建一住宅,其建屋資金系銀行貸款。這筆債,直至逝世後,由其家人靠撫恤金和捐款償還。先生繼承其父映星家風,樂善好施。親友有求必應不說,市民以至素不相識的外地人,只要一訴苦,必要時一哭,必獲同情,衣袋裡有多少,給多少,自己衣袋裡沒有,也代為設法籌措。所以,先生常中囊空如洗。生活再苦,從不乞憐,不是目睹他艱難的人,都為他富有。其實,他最富有的是感情,而非財富。人們給他的評價是:「畢生致力邦 家,無求無貪,只贏得兩袖清風,一肩明月」。
大同文化研究專號
請掃碼關注我們
聯繫我們:zqsncu(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