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7年3月29日市政府新聞發布會:本市兒科建設推進情況
3月29日上海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介紹上海市優化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布局,加強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有關工作情況。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主任朱麗萍出席發布會,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新聞發布會現場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主任鄔驚雷:
近年來,市衛生計生委以市民需求為導向,積極克服全面兩孩帶來的生育需求釋放、出生人口增加、高齡孕產婦妊娠結局風險上升等壓力和挑戰,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要求,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努力提升兒童健康服務質量和水平。編制出臺國內首部省級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專項規劃,新增近1000張兒科床位,構建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兒科聯合團隊,推進國家兒童醫學中心落戶上海,新增兒童健康服務事業編制近2000名。2016年9月,市委書記韓正調研上海市兒科服務能力建設情況並對取得的階段性成效給予充分肯定。
一、上海市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的進展和成效
(一)構建較為完善的兒科服務體系。結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統籌規劃兒科醫療資源布局,形成了包括兒童專科醫院、綜合醫院兒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婦幼保健機構在內的覆蓋城鄉的兒童健康服務體系。目前全市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共有179家,其中16家市級綜合醫院提供兒科診療服務;52家區級綜合醫院均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普遍開展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服務,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兒科常見病治療、康復服務。設置兒科床位的醫療機構有68家,提供兒科門診服務的醫療機構有141家,提供急診服務的有76家,總床位數4000張,兒科執業(助理)醫師3200餘人。全市建立了6家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與16個區實行分片對接,形成「覆蓋全市、及時響應、有效救治」的安全保障網絡,2016年上海地區嬰兒死亡率3.76‰,連續十多年保持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
(二)出臺國內首部省級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專項規劃。市衛生計生委把加強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列為2016年「補短板」課題,會同相關部門編制《上海市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專項規劃(2016-2020年)》,並經市深改領導小組審議通過。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期間的目標任務和30個主要項目,如突出補短板、增加資源配置的「50個標準化示範兒科門急診建設項目」,保障兒童健康基本權利的「兒童健康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打造兒科醫學和人才高地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籌建項目」等,每個項目都體現了政府對兒童健康的高度關切。
(三)兒童健康服務資源配置不斷加強。新建市婦幼保健中心、兒童醫院普陀院區和第一婦嬰保健院浦東院區,新增第一婦嬰保健院、婦產科醫院、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300張床位。擴大市級綜合醫院兒科規模,新增新華醫院、同濟醫院兒科床位345張;郊區「5+3項目」中,新華崇明分院等7家醫療機構兒科床位數達191張。發揮社會辦醫作用,建設各類兒科醫療機構18家。「十二五」增加579張兒科床位,2016年又新增400張兒科床位。
(四)兒科醫療運行模式不斷創新。在市兒童醫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積極探索的基礎上,依託三級兒童專科醫院和兒科優勢醫院,構建東南西北中五大區域兒科聯合團隊,促進優質資源縱向延伸,提高兒科服務同質化水平。如兒科醫院17家綜合性醫院和6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籤約;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兒童醫學中心聯合54家成員單位推行常見病分流下沉。據統計,上海市5家兒童專科醫院和兒科優勢醫院全年門急診量增幅由2015年的7.3%下降到2016年的1.0%,全年出院人次數增幅由2015年的9.4%上升到2016年的11.3%,兒科就診下沉和專科優勢集聚的效應初顯。
同時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和宣傳引導,改善醫療服務,優化服務流程,制定季節性高峰應對方案,推行預約服務,平均就診等候時間明顯縮短。如市兒童醫院推行智能就醫服務系統,患者平均縮短1.34小時的就診時間。
(五)學科和人才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推進小兒外科、小兒心血管等臨床醫學中心建設,加強兒科學、發育行為兒科學與兒童保健學等重點學科發展,啟動兒童重要疾病聯合攻關,推廣適宜技術項目。全市兒科領軍人才8人,兒科類國家臨床重點專科13個,小兒外科、小兒心血管等學科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國家兒童醫學中心落戶上海。加大兒科醫學人才培養力度,2012年交大醫學院恢復臨床醫學(兒科方向)招生,2016年復旦大學新開設臨床醫學(兒科方向),在校生共236人。兒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專科醫師規培已分別招錄923人和322人。通過「兒科強基層」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和全科醫生兒科能力專項培訓,不斷提升社區全科醫生兒科服務能力。
(六)兒童健康服務保障力度加大。各級財政加大對兒童健康服務的投入,「十二五」期間上海市建設財力對市級兒科醫院建設項目的投入比例從「十一五」時期的60%提高到「十二五」時期的80%;國家財政和上海市財政共同投入資金,支持兒科專科和危重會診搶救中心建設;2017年市級財政又撥付專項資金用於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充實加強兒科醫療服務力量,「十二五」期間市、區兩級新增兒童健康服務事業編制近2000名。探索兒科醫療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和向兒科傾斜的內部績效考核與薪酬分配製度。形成以居民保險為主體,中小學生、嬰幼兒住院互助基金為補充的兒童醫療保險制度,保障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二、下一步工作舉措
上海兒童健康服務能力雖然取得一定進展,但與不斷增長的人口規模和市民不斷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相比,仍存在差距,我們將繼續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貫徹韓正書記在全市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要求,全面落實兒童健康服務能力建設專項規劃,治未病、抓醫改、補短板,讓兒童享有便捷、均等、優質、連續的健康服務,兒童健康繼續保持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下一步,結合貫徹落實《「健康上海2030」規劃綱要》,我們將採取六個方面的措施,進一步提升兒童健康服務能力。
(一)挖潛擴能,繼續擴大兒科服務供給。三級綜合醫院和承擔區域醫療中心任務的二級綜合醫院按標準設立或恢復設立兒科床位,床位數原則上為醫院核定床位的5%,最低不少於30張。2017年實現全市新增兒科床位400張(「十三五」期間將新增1900張)。2017年底前,上海市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全部恢復兒科門診服務,三級綜合醫院和承擔區域醫療中心任務的二級綜合醫院提供兒科門急診服務。引導和鼓勵有資質的社會醫療機構提供兒科診療服務。
(二)機制突破,深入推進兒科聯合團隊有效運行。結合醫改綜合試點,加快完善兒科聯合團隊內部管理、雙向轉診、培訓、人才柔性流動、信息化等制度建設,發揮優質兒科醫療資源的輻射作用,積極開展兒科區域同質化分級診療服務,將兒童常見病診治逐步下沉到基層醫院,提高區域兒科服務能力與水平。將兒童健康管理納入家庭醫生團隊服務內容,提高家庭醫生為兒童健康服務的籤約服務率。
(三)加快學科和隊伍建設,推進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建設。針對當前兒科醫生數量不足等情況,制定「十三五」期間每年的人才培養計劃;根據需求開展相關臨床醫師轉崗培訓;繼續開展全科醫生兒科專業技能培訓。2017年全市新增兒科類領軍人才1-2名,學科帶頭人2-3名。全力推進以兒科醫院和兒童醫學中心為主體的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建設,加大兒科臨床轉化研究和高新技術、適宜技術的開發推廣力度,使上海市優質兒科醫療資源在兒童重大疾病、疑難複雜疾病和急危重症診療及康復服務、兒科骨幹人才培養上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鞏固、提升在全國的領先水平。
(四)持續改善兒童就醫體驗,有效應對季節性高峰醫療需求。改善兒科門急診環境,2017年啟動20個綜合醫院標準化示範兒科門急診項目建設(「十三五」共建設50個),優化兒科門急診服務流程,為區域內兒童提供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同質化服務。積極開設兒科延時門診和夜門診,減少排隊等候時間;運用「網際網路+」手段,提供就診信息查詢和預約服務,引導市民就近、錯峰、有序就醫。在學生假期和季節性疾病高發期,合理調配兒科醫務人員力量,實施兒科分時段預約,做好門診和急診的有效銜接,應對高峰期醫療需求,確保平穩有序的醫療秩序。
(五)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發揮市婦幼保健中心在全市婦女兒童健康服務與管理的平臺作用,加快出生缺陷診斷技術研究,開展遺傳諮詢服務,為打造國內人類遺傳領域的制高點奠定基礎,通過醫療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化。推廣落實唐氏症候群篩查和新生兒先心病篩查,把市政府第三輪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成果轉化為惠民服務項目,不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六)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完善投入保障機制。貫徹落實「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並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後主要用於人員獎勵」精神,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改革方案在績效工資總量核定中向婦產科和兒童專科醫院傾斜;在綜合醫院內部收入分配中向產兒科傾斜,確保公立醫療機構兒科醫務人員薪酬水平達到同級別機構同類人員的平均水平或以上。加大投入力度,細化完善醫院差別化補償政策,對產兒科實行投入傾斜政策。
新聞發布會問答實錄
第一財經電視記者:
現在每個兒童享受到的兒科醫生的數量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未來在實質性提升兒科醫生數量方面有沒有一些舉措?對於兒科方面的民資辦醫是什麼態度?有鼓勵的政策和舉措嗎?
鄔驚雷:
針對兒科醫生的培養,我們在交大醫學院恢復、復旦大學新設了臨床醫學(兒科方向)的招生,在規培方面也增加兒科招生數量。在教育上,還增加了兒科研究生的培養,從本科培養、研究生培養、畢業後培養方面,增加兒科培養的數量。
另外,全科醫生兒科服務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分級診療或者兒科常見病,比如說氣管炎、一般的咳嗽、一般的腹瀉或者說一般的過敏性疾病,希望在社區逐步擴大服務提供。一方面,對社區全科醫生加強兒科服務能力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診斷和治療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醫聯體,如兒童醫學中心、兒科醫院深入到浦東的社區、閔行的所有社區,同質化培養和資源調配,以及通過遠程的諮詢、會診等,增加基層的兒科服務能力。從目前來看,這些舉措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兒童專科醫院2016年的門診量沒有隨著出生人口的增加而持續增加。我想,可能我們的舉措已經在慢慢地發揮作用。
上海一直在鼓勵民資辦醫,如和睦家、美華,還有艾兒貝佳等。在床位的增量方面,也給民營醫療機構提供一定的空間,尤其是兒科,我們予以鼓勵和支持。
界面新聞記者:
請問鄔主任剛剛提到的全市兒童數量與兒科醫生的數量比例,究竟是多少呢?現在的兒科醫生缺口多少?對於每年兒科培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多少?怎麼從招生階段就吸引他們來讀兒科?還有現在人事薪酬制度改革進展怎麼樣?大概在什麼時候完成薪酬改革?
鄔驚雷:
招生方面,目前在校有200多人。我剛剛特別介紹了上海註冊兒科醫師有3200人左右,每千兒童(0-14歲)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是1.45人,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住院師規範化培訓以來,兒科醫師培養總共有900多名。從缺口來說,從上海要提升整體服務質量來說,到2020年,每千兒童(0-14歲)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是1.55人,這個標準和全國相比已經高得比較多了。我們還有一個重要的策略,就是全科醫生能提供兒科服務。在基層服務當中如何強化和利用好全科醫生的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兒童來說,常規的健康保健、免疫接種都是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一塊如果基層強的話,服務能力和人力會大大提升。
薪酬改革方面,四部委已經要求國家醫改試點城市今年都要啟動薪酬改革。我們正在和有關部門進行測算比較,今年會推出上海公立醫院薪酬改革的措施和方案。
上海電臺記者:
有一個問題問一下鄔主任,我們知道兒童用藥一直有品種少和劑型單一的問題,請問下一步如何加強兒童用藥的供應保障呢?
鄔驚雷:
從兒科用藥來說,有些家長也知道,一個劑型不夠好,有些藥品糖漿口味不好等,研發和生產確實還有很多不足。一方面,我們已經增加了兒科用藥的監測點,哪些兒科用藥有特別需求的,我們採取直接掛網採購,讓需求可以直接釋放。第二,在新版基本藥物品種目錄中充實了兒童專用藥品、劑型和規格。第三,積極鼓勵企業增加兒童劑型的研究和轉化生產。如何和藥企進一步合作,研發生產更適合兒童用藥的產品,也是我們未來很重要的任務。
青年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現在上海兒科看病難是一個常見問題,為了緩解這個問題,現在已經建立了五大兒童醫療聯合體,請您具體介紹一下目前的運行情況如何?目前是否已經緩解了兒童看病難的問題呢?
鄔驚雷:
五大醫療聯合體,主要是以專科和有兒科特色的綜合醫院,這些醫院現在給予不同的分區,像東部主要是兒童醫學中心,主要是浦東地區、奉賢這一塊。像復旦大學兒科醫院主要是西面,像徐匯、閔行、青浦、松江、金山,瑞金主要是黃浦,新華主要是寶山、虹口、楊浦、崇明。希望有些醫院特別是綜合醫院恢復兒科門診,甚至恢復兒科床位,目前正在逐步推進過程當中。
通過深入到社區的服務也緩解了一部分,比如說兒科醫院在閔行除了和社區服務中心常見病的聯合以外,在三、四個社區服務中心建立了兒童的康復科,因為康復主要是靠手工,如果家長老是跑到醫院去,排隊時間可能會很長。通過幾個點增加兒童的康復,使得這些兒童診斷、評估都在大醫院裡,治療通過標準化確定治療方案回到社區,培訓都是一樣培訓出來的,這樣家長就很方便,因為有些兒童康復訓練需要每天一次。從2016年的情況來看,三大兒童醫院的門診量沒有增加,包括綜合醫院的兒科門診量沒有增加,總體來說已經起到作用,後續效應會慢慢顯現。尤其是有些醫院發揮了骨幹作用,比如像六院、浦東的仁濟醫院兒科都非常出色,起到很好的補充完善作用。大醫院也在逐步同質化、標準化,市民也在逐步了解到這些醫院同樣會提供優質、信得過的兒科醫療服務。
新民周刊記者:
我想問一下您說的兒科服務強基層,目前的情況怎麼樣?強基層的定義是在哪個級別,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是二級醫院?接下來還有哪些措施強基層呢?
鄔驚雷:
基層主要是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當然從兒科服務方面來說,二級醫院兒科的恢復也是其中的內容。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兒科服務能力是強基層的重點。這可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幾大龍頭的兒科專科醫院的培養下慢慢恢復,比如說閔行,閔行一共有1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在逐步讓1-2名的全科醫生偏重於以兒科為服務重點。還有浦東,在兒童醫學中心的指導下,社區常見病的治療能力也在增強。我們強調的還是社區這一塊,如果普通的疾病能夠在基層解決的話,兒科服務也就會方便很多。
另外,兒童常規的體檢、兒童的免疫接種,通過社區全科醫生的健康管理服務,使得兒童在治未病上更加好一些,通過醫聯體上下轉診也比過去方便了。這是強基層最重要的定義。
第二,對於區域來說,有些比較偏遠的區也是作為廣義強基層的重要內容。比如說金山醫院和復旦大學兒科醫院聯合,現在門診量在逐步的上升,通過聯合、標準化、共同培養、共同醫生排班,已起到比較好的效果,金山醫院的兒科已經成為特色專科。
上海電視臺記者:
最近有一則社會新聞大家很關注,有一名學生在午餐時被食物噎死,在應對兒童意外傷害、降低此類事件發生方面,衛計委有什麼考慮和舉措嗎?
鄔驚雷:
這確實是非常痛心的一件事,兒童傷害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0-14歲兒童意外發生率近10%。主要有幾個,一是摔倒(墜落),比如說從陽臺或者從床上墜落。另外還有燒傷和燙傷,以及鈍器傷,再大一點的兒童還有交通的意外。降低兒童意外的傷亡確實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因為兒童的意外傷亡對家庭、對社會來說,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要預防兒童的意外傷害,有幾個要注意的問題,一是廣泛的宣傳和教育引導,讓家長、老師都知道預防意外傷害是非常重要的,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
比如過去兒童果凍廣告中把果凍拋扔到嘴裡,就很容易引起窒息,通過宣傳和教育,現在社會各界就知道這樣不適合。再比交通安全宣傳、安全座椅的推廣等等,這些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家庭的防護,比如兒童床要有圍欄,玩具不能太小,幼小兒童不能吃堅果類的東西,電源插座要有蓋等等。無論是宣傳教育,具體措施,還是法律法規,無論對家長、老師還是醫務工作者以及社會各界來說,都要引起普遍的重視。
第二,要提高救治措施和能力。一旦發生兒童意外傷害要及時救治。對於家長、老師要普及相關的知識,這也是兒科工作者的重要責任。另外當然也要強化醫院兒科接診救治能力。從教育、設施、救治三個途徑儘可能使得兒童意外傷害降低。
這幾年大家已經把預防兒童的意外傷害放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特別感謝媒體,把這些宣傳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作為醫務工作者來說,我們會不斷把這項工作往前推進。
上海日報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請教鄔主任,主要是關於您講到舉措當中關於持續改善兒童就醫體驗,第一個是啟動20個綜合醫院的示範效應,優化兒科診療流程,怎麼優化呢?第二個是減少兒科門診的排隊等候時間,在減少排隊方面有沒有目標?現在平均等多久,今後可以減少多少?
鄔驚雷:
兒科的標準化建設,原來各個醫院診室是各不一樣的,現在通過醫聯體工作,對兒科診室進行標準化。首先是設施上的標準化,比如適合兒童的溫度計、血壓計,還有兒童用的床、醫生用的桌子等。第二,各個醫院兒科服務流程上不強求每個都一樣,但標準上有一定的要求,比如說能不能做到分時段的預約、分級候診。另外,兒科服務的檢驗、收費等等,通過一些新的方式來減少家長的排隊,比如有些醫院已經用支付寶、微信,可以直接在要檢驗的地方直接付費,不用另外排隊。
從整體的目標來說,這次兒科的規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三級醫療機構掛號後兒童急診平均候診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希望大家不要全部到專科醫院去。另外,強調本身服務流程的改善,比如兒童醫院智能化的服務為家長和兒童的就醫體驗改善了許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鄔主任,關於民資辦醫的問題,有些父母去民資兒科醫院看的話,會出現一些情況,比如做很多沒有必要的檢查,還有醫生資質等問題。在這方面有沒有一些監督機制來限制這些不規範的行為?
鄔驚雷:
上海民資醫療機構現在越來越注重它的聲譽以及服務質量和服務安全,這是大的趨勢,不光是為兒童服務的民資機構。從政府監管部門來說,醫師的資格和醫師註冊的規範,這是必須要做到的,也是我們日常監管的重點。
關於檢驗部分,可能家長會擔心過度檢查。主要是通過比較規範的疾病診療指南來規範,通過質量控制檢查予以督促落實。我們把民資所有醫療機構納入上海市兒科質量控制體系。接下來,我們計劃通過信息化系統讓民資機構的病人信息納入到全行業的實時監管當中。當然還有一些路要走,但我們是這樣思考的。
對於醫生的註冊問題,現在慢慢在推電子註冊,監管上就會非常的實時。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如果病人發現醫生資質問題,或者說亂檢查的問題,通過什麼渠道去申訴呢?
鄔驚雷:
可以到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去投訴,接到投訴以後我們會去核查,無論是對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一樣去核查。
上海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威: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如果還有進一步採訪的要求,可以跟衛計委聯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