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漂是釣魚人的必修課,尤其是臺釣,有非常多的理論,理論太多導致很多新手越看越是不明白,越看越是糊塗,這些大師到底在說個啥?所以把這些年比較常見的三大門派的理論來介紹下,各說各的理,有一些還是矛盾的。只是列出來供各位釣友參考,看看您覺得哪種理論更正確。
一、剩餘浮力門派
先說第一種,第一種叫做剩餘浮力門派,所謂的剩餘浮力就是浮漂穩定後還剩下多少浮力,通俗的可以理解為浮漂還有多少沒入水,比如浮漂露出10目比露出8目剩餘浮力就大,理論的基礎就是這個剩餘浮力。剩餘浮力理論是剩餘浮力越大,釣的越鈍。因為剩餘浮力大,魚越是難拉動浮漂,這個應該說的是頓口的情況下。如果魚是頂漂呢?也是剩餘浮力越小動作越是容易出來,剩餘浮力大越是不容易出來。這些都是簡單的物理學,不過剩餘浮力的說法貌似忽略了子線狀態,只是考慮了釣目和調目的高低,如果雙餌和子線在水底的狀態完全一樣,那這套理論應該是正確的。
二、子線狀態門派
再來說說第二種,第二種說法是子線狀態門派,認為子線鬆弛就是鈍,子線繃直就是靈。還可以用鉛墜距離水底距離來說明這個問題,鉛墜距離水底越近釣的越鈍,相反鉛墜距離水底越遠釣的越靈。當然這裡指的是同一副線組,其實鉛墜距離水底越近,子線越是彎曲鬆弛,所以子線狀態理論跟鉛墜距離水底的理論就是一回事。這個門派不太去考慮釣目和調目的問題,因為漂尾的一目重量也好,產生的浮力越好都是非常小的,遠不如子線狀態多靈頓的影響大。比如都是釣2目,一個雙餌懸浮,一個雙餌到底子線彎曲,雖然釣目相同,但是明顯子線鬆弛更鈍。比如下圖釣目相同。
三、子線長短門派
再來看看第三種難以理解,但是非常有意思的門派,子線長短門派。這裡的子線長短並非我們理解的子線長短,而是魚鉤到鉛墜的橫向距離,把這個距離叫做子線的長短。為了方便理解,弄張圖給各位釣友參考下。
這個門派的核心觀點就是魚鉤距離鉛墜的橫向距離越近,釣的越靈,也是沒考慮釣目和調目的一種理論。按照這種理論來說,臺釣的子線繃直,尤其是在釣浮的時候魚鉤距離鉛墜橫向距離為0,是最靈的。傳統釣的朝天鉤是鉤墜一體的,也是最靈的。因為魚鉤距離鉛墜的橫向距離越近,鉛墜越是容易被拉動,越是容易出漂相就越是靈敏的。
以上的三種理論,各位釣友更傾向於哪種說法呢?不過調漂雖然講究靈頓,但是魚不在於靈頓,所以有釣友認為,理論上的靈頓無所謂,釣到魚,中魚率高就是靈,反之就是鈍。喜歡請收藏關注,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