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免費安裝,為什麼那麼多人都不想要ETC?車主:用起來真糟心
通常來說,免費的東西往往最受國人喜歡,不過ETC或許是個例外。
自從2019年5月交通運輸部下發通知,明確要求「到2019年底,各省(區、市)汽車ETC安裝率達到80%以上,通行高速公路的車輛ETC使用率達到90%以上」之後,ETC便成為廣大司機津津樂道亦或是瘋狂吐槽的熱門話題。
作為目前世界上比較先進且安全的路橋收費方式,ETC能夠大大提高通行效率,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有利於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不過看似盡善盡美的ETC在國內大面積推廣時,卻引發了國內不少車主的吐槽和抗議,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今天小編就來嘮叨嘮叨。
問題一:「運動式」攤派,亂象橫生
前有交通運輸部發布量化指標,各地排名考核便隨之而來,頗有「運動式」攤派的風範,隨之而來的也是各種亂象,其中有些亂象便是出自銀行。
眾所周知,部分銀行落實這項工作的力度非常大,有些專門派職員到社區、高速收費站路口、加油站、停車場「蹲點」推廣。然而由於辦理麻煩,有些銀行需要開通信用卡,或者是強制存錢等等,甚至有些銀行職員在車主辦理ETC悄悄「植入」消費貸款業務,乃至假扮道路稽查人員要求安裝ETC,自然而然地引發不少車主的反感。
甚至在剛開始下達量化指標與考核標準之後,有些地方高速收費站還掛出了「不安裝ETC無法享受節假日高速通行免費政策」的口號,一時間引發車主群情激憤,好在交通運輸部及時澄清此為誤傳。各地在推廣ETC時出現的「用力過猛」、「劍走偏鋒」現象,確實值得警惕。
問題二:ETC設備體驗不完善,「亂扣費、多扣費」現象頻發
ETC確實是目前世界上比較先進且安全的路橋收費方式,但ETC需要涉及公路局、銀行、用戶三方,然而銀行其實不賺錢,再加上ETC延時收費的特性,甚至還有收不回來錢的風險,所以銀行在前幾年對此並沒有多大興趣,現在完全是響應號召在行動。
而就目前的功能來看,無論是銀行櫃檯還是第三方APP等各種渠道,辦理成功的ETC眾多後臺管理方式都沒有統一,導致用戶體驗極差。比如一些通過APP辦理的ETC,便不能進行換卡綁定,甚至不能進行解綁;又比如使用借記卡綁定時的保證金,在退回時會比較麻煩。
另一方面,ETC本身扣費方面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ETC專用通道,無法識別ETC卡,或者存在多扣費的情況。此前便有網友爆料十幾公裡的路程,被多扣了一百多塊,申訴時還需要走各種流程,增加了不少麻煩。
除此之外,還有ETC通行時被別的車輛蹭用,由於ETC無法識別導致的收費站路口大塞車的情況層出不窮,車主對於ETC自然不存在多少好感。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1日開始,全國高速公路取消省界收費站,原本以省為界的高速公路運營模式變為全國高速公路全網統一運行,全國高速公路收費模式也變為龍門架分段式收費。無論是ETC車輛還是人工交費車輛,都統一按照車型、實際行駛路徑、以及對應的費率實行精確計費。
然而這樣的精確計費方式也給車主帶來了煩惱,比如王先生便在短短一分鐘內收到10條ETC扣費通知簡訊,可以說跑一次高速就被「信息轟炸」一次,給日常生活帶來了不小的滋擾。
長遠看ETC利大於弊,但仍需全面提升體驗
目前長遠來看,推廣ETC必然是利大於弊的,無論是提高通行效率,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有利於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都是實打實的好處。不過一些地區在推廣ETC的「一刀切」,以及「運動式」思維,以及ETC實際體驗與想像有著較大的差距,才是引起部分車主用戶對ETC反感的主要原因。
說到底,每位車主的情況不盡相同,有的人上高速的機會比較少,並不想弄這麼多麻煩事;也有人臨時租車使用,自己無法辦理……再好的政策要完全落地都需要時間來過渡,更需要到位的人文關懷,充分考慮現實因素。
另一方面,不能歧視未安裝ETC的車主,ETC並非車輛上高速的行政許可,也沒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規規定車主有安裝ETC的義務。說白了,車主有自主選擇權,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安裝與否,甚至可以選擇安裝之後再註銷,以及自由選擇辦理ETC的銀行。
綜合來看,ETC推廣仍然需要努力,但是在努力方向上,強制安裝並不可取,多花心思改善ETC服務和實際使用體驗,吸引和打動車主辦理,或許才是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