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悲劇已經發酵幾天了,這幾天常爸心裡也是極度壓抑。
先來回顧一下事件的原委:
上周四下午,武漢一名14歲的初三學生和另外兩名同學在教室玩撲克,班主任請家長到校配合管教。
在五樓的走廊上,當著其他同學的面,母親先是連著扇了孩子兩記耳光。
而後又對著已經比自己高出一頭的孩子,做出了「掐脖子」的動作,直到一位老師出面勸說才作罷。但媽媽還在氣頭上,在狠狠地戳了孩子的腦袋、數落了一番之後,才在勸和老師的帶領下離開。
該生獨自在原地站了很久,一動不動,將近3分鐘。可能周圍的同學誰都沒想到,這是他生命最後的3分鐘。
然後,他突然從5樓縱身躍下,
當晚9時,被宣告不治身亡。
悲劇發生後,輿論和以往的青少年自殺悲劇事件一樣,要麼指責「這代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心理脆弱得很;要麼批評這位母親偏激的教育方式,導致孩子「以死報復」,拿自己的命,作為母親打罵的代價。
這些說法不無道理,只是這位母親現在已然承受著巨大的剜心之痛,除了喪子的悲痛外,她一定還備受懊悔和自責的煎熬。指責任何一方,對於這位母親來說都是二次傷害,同樣為人父母,常爸實在不忍再對事件本身和當事人,做過多的評價。
但是面對如此極端卻在今天看來,越來越不是偶然的悲劇中,常爸還是希望我們都能從中獲得一些警示和啟發:
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告狀」之後,家長應該在孩子和老師之間,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是放大鏡,還是緩衝器?
放大鏡:放大的只有自己的負面情緒
不少家長被叫到學校的第一反應,就是「惱」和「羞」。
「惱」孩子不聽話、不省心、不爭氣;
「羞」孩子在學校給自己丟了臉,老師在批評完孩子之後,有時還會順帶著「批評」自己。
這時候不少家長「惱羞成怒」,急於要和老師站在「同一陣營」,而和自己的孩子「劃清界限」。生氣,或者「做出很生氣的樣子」,當著其他人的面,擺出一副「家教嚴格」、「絕不姑息」的架勢,以犧牲孩子的面子為代價,也要表現出自己「認同老師」、「教子有方」:
「你怎麼這麼不讓我省心呢?我臉都讓你丟盡了!」
「老師,你教訓得是,這孩子在家就不老實,我在家就說他呢,他就是屢教不改。」
常爸到現在都記得,初中的時候去班主任辦公室拿作業,正好碰到班裡的一位同學被找家長,那家長說了一句話,常爸到現在想想都能驚掉下巴:
「老師,你就隨便打隨便罵,他就是欠收拾,打壞了算我的。」
孩子已經被老師訓斥了一通,還要在父母面前遭受「二次打壓」。顏面盡失,幾乎是被推到了「孤立無援」的地步,爸媽給事情「添油加醋」、「不斷放大」,這讓孩子如何有相信,這些大人是在真心幫著他共同面對成長的問題,而不是落井下石,看他笑話,專門來懲罰他的?
而小學的時候,常爸身邊更是發生了一件讓我至今都記憶深刻的事兒。
這已經是快30年前的事了,當時班裡有一個學習不好的孩子,有次老師告完狀,他媽媽直接在我們上著課的時候就衝進了教室,當著全班同學和老師的面,衝孩子怒吼:「把褲子脫下來!」(意思是我要打你的屁股了!)
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媽媽當時猙獰的表情,彪悍的動作,那句惡狠狠的「把褲子脫了!」我作為旁觀者都記憶猶新,不知又會給當事人,留下多嚴重的心理創傷。
父母氣急敗壞、只顧宣洩情緒、表明作為家長的「威嚴」和「立場」,在疊加和放大了老師的批評以及負面情緒之後,教育成了「批鬥大會」,孩子的面子、自尊心,都「棄之不顧」,孩子好像成了「肇事者」、成了「麻煩製造機」、成了「罪人」。
可是我們都忘了,孩子犯錯的時候,才是最需要你的時候啊。他需要你幫助他解決問題、需要你幫助他成長,需要你在他惴惴不安、誠惶誠恐時,獲得「你還愛他」、「你會幫他」的確認。
緩衝器:我們需要先自我消化
我想起了作家劉燕敏的一個故事,我想這個故事,最能詮釋我對緩衝器的定義和理解。故事的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一位媽媽去幼兒園開家長會,老師告訴她:「你的孩子有多動症,你最好帶去醫院看一看」。
而回家後,媽媽是這樣和孩子說的:「老師表揚你了,你原來在板凳上坐不到1分鐘,現在能坐3分鐘了,寶寶有進步了,你很棒。」
這位媽媽在孩子小學時的家長會上,老師給她這樣反饋:「你的孩子排名倒數,我們懷疑他有智力障礙。」
而她這樣和孩子反饋:「老師說你不是個笨孩子,只是你需要再加把勁、努努力、細心些,你一定會做得很好。」
孩子原本沮喪的臉,舒展開來,原本暗淡的眼神,也有了光。
再後來,這個孩子如願上了重點大學。一個被老師放棄的天生「愚鈍」的孩子,靠著媽媽不斷的正向反饋和鼓勵、以及循循善誘,最終走進了名校的大門。
其實這用到了一個心理學上的「自我實現預言」的概念。可以把這個概念理解為:
一旦你說了一句話,因為人類本質的自戀需求,會把事情往這句話預言的方向推動。
外在命運,和我們對於自己的內在想像,是一種鏡像的關係。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我們需要做這面正向的、能給孩子積極自我確認的鏡子,而不是把孩子推向一個負面的「差生」或是「壞孩子」的標籤。
所以當我們從老師那裡獲得了關於孩子的負面評價的時候,我們需要自己先消化:
因為孩子犯了錯,我很生氣也很羞愧,但這樣的情緒,我不應該反撲給孩子,這只會增加他的恐慌,疏遠我們的距離;我的孩子是不是真如老師說的這樣,如果是,那我要怎麼幫助解決孩子這個問題?
我們自己消化完事情,給自己一個這樣的緩衝之後,再去幫孩子解決問題,哪怕是適當的懲戒、嚴厲的警告,都好過不分青紅皂白、不容分說的當眾貶損和辱罵。
還是那句話,孩子犯錯的時候,是最需要我們的時候。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也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父母七不責,一定要背牢
最後,我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拿出讓孩子背唐詩那股熱情,背下古人說的「七不責」:
一、對眾不責
在大庭廣眾不要責罵孩子,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這次扇耳光跳樓事件,就是因為媽媽不懂的「對眾不責」的道理)
二、愧悔不責
孩子已經知錯了,很懊悔很沮喪的時候,請不要再補一刀
三、暮夜不責
睡覺前責備孩子,孩子帶著沮喪的心情上床,或夜不能寐或噩夢連連
四、飲食不責
總在吃飯的時候責備孩子,低落的情緒容易引起消化問題
五、歡慶不責
在孩子很高興的時候,忽然潑盆冷水,實在太討人嫌了
六、悲憂不責
孩子難過的時候,不要雪上加霜
七、疾病不責
生病時需要關愛,不要在孩子生病的時候責罵他
悲劇,讓我們所有人都倍感痛心,而痛心之後,也希望我們能從中獲得一些警示。成長永遠是問題疊著問題,教育孩子、解決問題的前提,永遠是他能獲得「你愛他」的安全感。
請一定做老師和孩子之間的緩衝器,不要做問題的放大鏡!請一定記住七不責,別再讓悲劇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