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風使舵,察顏觀色,留人顏面,掌握說話分寸人際交往中的瀑布心理效應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平原君趙勝的鄰居是個瘸子。
一天,平原君的小妾在臨街的樓上,見到瘸子一瘸一拐地在井臺上打水,於是便大聲譏笑了一番。這可傷了瘸子的自尊心,讓這位身殘志堅的仁兄心生不忿,於是找到趙勝,義憤填膺地反映了這一情況,要求趙勝殺了這個小妾。
趙勝對小妾也是有感情的,於是便猶豫不決,這瘸子就勸說道:「大家都認為平原君尊重士子而鄙賤女色,所以,士子們都不遠千裡來投奔您。我不過是有些殘疾,卻無端遭到你的小妾的諷刺、譏笑。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請你還我這個公道,否則旁人會認為您愛色而賤士,從而離開您。」
平原君恍然醒悟,毅然斬了這個說話沒有分寸的小妾,並登門向瘸子道歉。
這個故事裡的小妾因為說話沒有分寸才引來災禍,她只是閒來無事看到這瘸子走路的樣子覺得好笑,便隨口說了句譏諷的話,她或許並不是有意要傷害這個瘸子。
但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她這一無心之言就招來了滅頂之災,就因為說錯了一句話而把小命都給丟了,著實是倒黴。
當然這跟當時的社會對士子的尊重和女人的地位有關係,但是不難看出,不會說話,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什麼。
"瀑布心理效應"指的是信息發出者心理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和行為發生了變化。恰如瀑布,上面平靜,下面卻水勢洶湧、暗藏兇險。
有點「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意味。即「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信息發出者的心理比較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行為的變化等,這種心理效應現象在人際交往中廣泛存在。
中國人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儒家都倡導「三綱五常」,其實也有一定道理,從現在的觀點看,要求人們行為做事要講原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小心說話,言為心聲,審時度勢,見風使舵,否則會導致輕則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重要引來殺身之禍。
那麼,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如何行事做事更為合理呢?
首先,我們要注意,說話時要認清自己的身份。
所謂身份就是說話的角色地位。任何人,在任何場合說話,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如果你說話的時候沒有符合自己的角色地位,就可能出現不禮貌的言辭。如,在辦公室,你僅僅是一個普通職員,但是卻向其他職員發布命令,這就是沒有認清自己的身份。
其次,說話要儘量客觀。
這裡說的客觀,就是尊重事實。特別是向對方傳達某件事情的時候,不能添油加醋,更不能信口開河。否則往往會把事情辦糟。
第三,我們要學會察顏觀色,時刻關注對方對我們言語的反應,揣摩他人心理,隨時調整。
不是每個人都是君子,性格溫和,有的人脾氣暴燥,性格固執,行事易走極端,所以要三思而後行,隨時觀察對方的反應,要使語言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意揣摩他人的心理,說對其心思的話。
這一方面是你對聽者表示尊重;另一方面,你的話說到了他的心坎上,對方自然樂意,這樣一來,你的語言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慎言謹行是修己第一事。——曾國藩
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平時聊天時,別在背後議論別人,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些話遲早會傳到別人的耳中,有些話,當面說,對方並無意見,可要是別人傳過去的,矛盾就擴大了,不能保證絕對原話,關鍵許多時候還會添油加醋。
不隨意議論別人,別有用心的人就少了煽風點火的機會。"瀑布效應"自然失去存在的基礎。
世界上沒有對錯,當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你發現你是錯的,所以,任何事情只有合理不合理,無關對錯,如何行事做事能達到雙贏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恰如其分很難,不偏不倚,掌握一個「度」,才是終極追求!
要想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說話能力的提高的路是無窮無盡的,漫漫長路,永無止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