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說話分寸 人際交往中的瀑布心理效應

2020-12-13 騰訊網

見風使舵,察顏觀色,留人顏面,掌握說話分寸人際交往中的瀑布心理效應

《史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平原君趙勝的鄰居是個瘸子。

一天,平原君的小妾在臨街的樓上,見到瘸子一瘸一拐地在井臺上打水,於是便大聲譏笑了一番。這可傷了瘸子的自尊心,讓這位身殘志堅的仁兄心生不忿,於是找到趙勝,義憤填膺地反映了這一情況,要求趙勝殺了這個小妾。

趙勝對小妾也是有感情的,於是便猶豫不決,這瘸子就勸說道:「大家都認為平原君尊重士子而鄙賤女色,所以,士子們都不遠千裡來投奔您。我不過是有些殘疾,卻無端遭到你的小妾的諷刺、譏笑。所謂士可殺而不可辱,請你還我這個公道,否則旁人會認為您愛色而賤士,從而離開您。」

平原君恍然醒悟,毅然斬了這個說話沒有分寸的小妾,並登門向瘸子道歉。

這個故事裡的小妾因為說話沒有分寸才引來災禍,她只是閒來無事看到這瘸子走路的樣子覺得好笑,便隨口說了句譏諷的話,她或許並不是有意要傷害這個瘸子。

但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她這一無心之言就招來了滅頂之災,就因為說錯了一句話而把小命都給丟了,著實是倒黴。

當然這跟當時的社會對士子的尊重和女人的地位有關係,但是不難看出,不會說話,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什麼。

"瀑布心理效應"指的是信息發出者心理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和行為發生了變化。恰如瀑布,上面平靜,下面卻水勢洶湧、暗藏兇險。

有點「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意味。即「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信息發出者的心理比較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行為的變化等,這種心理效應現象在人際交往中廣泛存在。

中國人是一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儒家都倡導「三綱五常」,其實也有一定道理,從現在的觀點看,要求人們行為做事要講原則,無規矩不成方圓,小心說話,言為心聲,審時度勢,見風使舵,否則會導致輕則引起不必要的麻煩,重要引來殺身之禍。

那麼,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如何行事做事更為合理呢?

首先,我們要注意,說話時要認清自己的身份。

所謂身份就是說話的角色地位。任何人,在任何場合說話,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如果你說話的時候沒有符合自己的角色地位,就可能出現不禮貌的言辭。如,在辦公室,你僅僅是一個普通職員,但是卻向其他職員發布命令,這就是沒有認清自己的身份。

其次,說話要儘量客觀。

這裡說的客觀,就是尊重事實。特別是向對方傳達某件事情的時候,不能添油加醋,更不能信口開河。否則往往會把事情辦糟。

第三,我們要學會察顏觀色,時刻關注對方對我們言語的反應,揣摩他人心理,隨時調整。

不是每個人都是君子,性格溫和,有的人脾氣暴燥,性格固執,行事易走極端,所以要三思而後行,隨時觀察對方的反應,要使語言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意揣摩他人的心理,說對其心思的話。

這一方面是你對聽者表示尊重;另一方面,你的話說到了他的心坎上,對方自然樂意,這樣一來,你的語言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慎言謹行是修己第一事。——曾國藩

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平時聊天時,別在背後議論別人,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些話遲早會傳到別人的耳中,有些話,當面說,對方並無意見,可要是別人傳過去的,矛盾就擴大了,不能保證絕對原話,關鍵許多時候還會添油加醋。

不隨意議論別人,別有用心的人就少了煽風點火的機會。"瀑布效應"自然失去存在的基礎。

世界上沒有對錯,當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你發現你是錯的,所以,任何事情只有合理不合理,無關對錯,如何行事做事能達到雙贏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恰如其分很難,不偏不倚,掌握一個「度」,才是終極追求!

要想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說話能力的提高的路是無窮無盡的,漫漫長路,永無止境啊!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小知識|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有效的掌握心理學的知識,對於開展人際關係的構建與提升是有重大意義的,下面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人際交往中的七個心理效應具體的運用。首因效應,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
  • 學點心理學:瀑布心理效應-如何才能摸透別人的心理呢?
    要想了解別人,就應該善於透過面部,看到心理。——卡耐基瀑布心理效應某人一句隨便說出的話,卻弄得別人十分「不得意」,有點「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意味。即「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信息發出者的心理比較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行為的變化等,這種心理效應現象,正如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樣,上面平平靜靜,下面卻濺花騰霧。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瀑布心理效應」。
  • 如何減少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的發生?
    然而人際關係嚴重失調或經常失調的人,往往有可能存在個性缺陷、認知錯誤或心理障礙。因此對於人際關係適應不良狀況應作具體分析,分清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異常的。要從本質上去解決,而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治標不治本。改善人際關係,減少人際交往障礙,不僅對心理健康影響重大,更廣泛的說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
  •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學效應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人們一般都喜歡那些流露出友好、大方、隨和情感的人,因為在生活中,我們都需要他人尊重和注意,這個特點在兒童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小孩子都喜歡第一次見了他就笑呵呵的人,如果再給予相應的讚揚,那麼兒童就會更加的高興。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 職場交往5個心理效應,掌握了,同事們都幫你
    職場中的心理學是一門很複雜的學科,如果能掌握職場各層級之間交往的心理學,那自己在職場上當然如魚得水,來看看比較有代表性的5個職場交往心理效應,掌握得好,同事們都樂意幫你。1、互惠互利效應。因此,互惠互利效應是一種普遍心理,把大家捆綁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同事們都幫你。2、從眾心理效應。職場上同事之間也會有從眾心理。大家對一個人產生好感,大家都會對這個人印象不錯,但如果大家都覺得這個人人品有問題,不值得幫,其他人就算跟你沒有有過什麼過節,也會產生從眾心理。
  • 《人性的弱點》:人際交往需要掌握6個技巧,社交圈中遊刃有餘
    關於「人性的弱點」中的「弱點」,我認為可以理解為「缺點」和「盲點」更為確切,且符合文章內容和人性特點。 以前有粗略了解過這本書的內容,這次是認真閱讀。按照順序,從前言,到目錄,再到內容,認真細讀。第一章的目錄叫「把握人際交往的關鍵」,非常直接明了地給出了中心內容和所要表達的觀點。
  • 每日一詞_瀑布心理效應
    瀑布心理效應」,通俗來講,就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先講一個案例:某部班長劉某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部分訓練課目不能參加。一天連長在講評工作時連續講了部分班級訓練成績不理想、骨幹作用發揮不好、預防訓練傷等問題。劉某認為連長處處針對自己,身患疾病本就心情低落的他當即和連長頂撞起來。
  • 什麼是瀑布心理效應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瀑布心理效應」,即信息發出者的心理比較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行為的變化等,這種心理效應現象,正象大自然中的瀑布一樣,上面平平靜靜,下面卻濺花騰霧。
  • 3大心理學效應,這些人際交往技巧,看完就懂
    我認定只要掌握心理學,就能讀懂別人的心。這是對心理學的錯誤認識。每個人的個人都是特殊的,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看穿別人的一切。心理學不是神。是關於人的思想、感情、行動的研究。如果你學識淵博的話,即使不遲到也不會被認同。如果你做了出色的工作,也得不到上司的稱讚和提高。如果你的人品好的話,這是一言難盡的情況。如果面對客人讓步的話,對方會一直不滿。有心理效果嗎?
  • 淺談「瀑布心理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遇見過這個現象?某個朋友與自己平時關係很不錯的,但是有一天這人突然疏遠自己了,見面了對方也不願意搭理自己,或者對自己冷嘲熱諷、冷臉相向的。出現這種情況,你就要仔細反思了,是否自己在不自覺中得罪這位朋友了,大概率的是口無遮攔,無意中傷到對方了。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為"瀑布心理效應"。
  • 人際交往能力怎麼提升
    人際交往能力怎麼提升從一般的角度講,在社交時應主要掌握以下心理原則:是互酬原則。人際交往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其行為有互酬性。因此,在我們的交往中,應該常常想到「給予」而不是「索取」;相反,如果取而不予,就會失去朋友。是自我袒露的原則。一個人把自我向別人敞開比死死關閉更能使人感到滿足,而且,這種好的感覺也會再次傳染給別的人。是真誠評價的原則。
  • 長沙心理諮詢醫院推薦 青少年人際交往中的心理
    當我們還是青少年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特別是在人際關係方面: 青少年的生理髮育很快,但是心理髮育的速度卻跟不上生理髮育的速度,這也造成了這一特定時期的矛盾心理: 半成熟半幼稚,半獨立半依賴的心理特徵。反映在人際溝通上會產生幾種不適當的心理狀態。
  • 人際交往中,別讓你的這3個行為,被人當作是心理變態
    你有沒有被別人罵過心理變態,不管是明著的還是暗著的?只要你受到過別人對你的這種批評,指定是你在人際交往中,做出了不當的行為,或者在其他方面做出了令他人感到不解的表現。不要覺得被別人罵心理變態很過癮,這其實是對你智商的侮辱。你應該痛定思痛,好好的反思一下,如何改變別人對你的看法,以及別人的看法,對自己是不是有影響!
  • 人際交往能力是個什麼東西?
    第一個A(Accept):接受對方第二個A(Appreciate):重視對方第三個A(Admire):讚美對方人際交往中的幾個心理效應>1、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我們會很重視開始接觸到的信息(包括容貌、語言、神態等),至於後面的信息就顯的不是那麼重要了,這種心理稱之為首因效應。
  • 3個簡單心理效應,用它們可以改善人際關係,你知道幾個?
    心理效應或原理,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具有普遍性,也具有差異性。對這些原理進行認真的學習和思考,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2、瀑布心理效應信息發出的時候心理比較平靜,但傳出的信息被接受後卻引起了不平靜的心理,從而導致態度行為的變化等。
  • 男性人際交往障礙症狀,人際交往障礙有這表現
    所以在出現社交障礙表現時,一定要多加調節,那人際交往障礙產生之後會有哪些表現呢?1、恐懼在與人交往當中會表現出恐懼,不自覺的會有緊張以及害怕焦慮等感覺,容易導致說話緊張,結巴,手腳無處安放。5、自卑對於男性而言,比較希望得到肯定,但是如果現實與理想不符合,可能會產生自卑的心理,會自己否定自己,同時也會否定他人,對人際交往不利。
  • 人際交往的10個禁忌
    交往也叫人際溝通。人際交往是由多變化、多層次的人際關係組成的立體網絡結構,沒豐富的閱歷,沒有練達的處事經驗,沒有機敏的應變能力,沒能能伸能屈的豁達胸懷,就難於在工作或生活中來去自由。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人際交往的禁忌是一定需要注意的。
  • 八大人際交往的心理定律,學到就是賺到!
    8大人際交往心理定律01首因效應首次見面給人好感覺。第一印象會在你們以後的交往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所以,在初次見面的時候應該給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人們都願意與衣著整齊、落落大方的人交往。注意言談舉止,最好能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有了良好的開始也就成功了一半。
  • 人際交往六大心理定律,分享給社交恐懼的你
    其實人際交往也是一門心理學,明白下面相關知識,希望能對我們社交會有一定幫助。如果在第一次見面時就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更容易讓對方產生親近感,拉近彼此的距離,並會影響日後人際交往中一系列行為和表現,這就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相反,如果初次見面就給人留下不愉快的印象,那這種印象可能就很難再改變了。甚至會讓人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在日後時刻保持戒備和對抗狀態。
  • 人際交往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技巧?
    在人際關係中,有些心理學理論是需要我們理解的,只有理解了,你才知道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技巧,去面對周圍的人。我舉三個最常見的社會心理學的理論知識。02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最簡單的人際吸引和交往的原則,叫做「接近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