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電子競技:徵途無悔
當我們談論小康的時候,為什麼要關注電競?
因為對於孟傑和他的夥伴們來說,自己所熱愛的電子競技從被視為洪水猛獸,到被列入「十三五」文化產業規劃,成為能夠贏得金牌、讓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的體育賽事,這其中,遠不只「打遊戲」那樣的玩樂,而是充滿了人生的夢想和追求。這,不正是「小康」的內涵之一嗎?!
那些年,電競青年的求生之路
2000張門票8分鐘內告罄、線上平臺直播觀賽達3.5億人次……8月16日晚落幕的「電競北京2020」王者榮耀世界冠軍杯總決賽,引發一場線上線下的電競狂歡。
一屏之隔、2000公裡之外,廣州NOG電競俱樂部創始人孟傑在電競的花火中與億萬網友雲上共同見證了這份激情、榮耀與夢想。當奪冠的少年們高高舉起獎盃的那一刻,王者的歡呼響徹北京五棵松上空,網絡直播間裡意猶未盡的鼎沸歡呼和身後訓練室裡激烈的鍵盤敲擊聲倏忽之間將他的思緒拉回到了17年前的某個時刻。
2003年前,大學還沒畢業的孟傑就已經進入銀行實習,幾乎在所有人眼中,這個待遇優渥的「鐵飯碗」光鮮體面,符合父母對孩子出人頭地的期待。但誰也沒想到,這個人人羨慕的「鐵飯碗」被孟傑自己扔掉了。
彼時,從小愛打電子遊戲的孟傑曾以業餘玩家的身份參加過WCG(世界電子競技大賽),他覺得,在那個舞臺上發光發熱的感覺重新點燃了他的生命。機緣巧合下,孟傑結識了一支全國知名的《反恐精英》網遊戰隊,和高手切磋後如飲醍醐,技藝精進的他萌生了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的想法。
毫無意外地,孟傑的想法遭到了父母親朋的強烈反對。其實,即便在電競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依舊有很多人認為玩遊戲就是不務正業,何況是在十幾年前電競行業剛剛萌芽的時代。看著「妄想」把打遊戲當成職業的孟傑,母親一邊痛心他中了「電子海洛因」的毒,一邊擔心「兒子是不是被騙了」。
背負來自父母和社會的壓力,孟傑卻痴心不改。起初他還瞞著父母兩頭兼顧,最後索性辭了職,成為了一名夢想中的職業電競選手。
當夢想照進現實,生活變得格外具體。捧著「鐵飯碗」時,剛剛20出頭的孟傑每月平均收入就有7000元左右;成為職業電競選手後,每月到手的現金數額是「800~1500元不等」。即便如此,他們的待遇在當時的電競圈依舊算不錯,至少投資人還願意支付底薪,「據我所知,那個年代職業圈大部分是沒有底薪的,戰隊只提供訓練場所和設備,選手要靠打比賽贏獎金維持生活。」孟傑說。
為了籌集外出跨省比賽的經費,孟傑和隊友們常常穿梭於各個網吧,在各式各樣的網吧賽上廝殺,就為了掙那從100到500元不等的比賽獎金。
厚重的電腦主機、煙霧繚繞的網吧、不被理解的電競青年、看不到希望的前路,這就是那個時代留在職業電競選手孟傑心中的印記。
國家的支持讓電競告別「混沌」
回望十幾年前,孟傑感嘆自己這代電競人「趕上了中國電競的混沌階段」:談不上「職業」的職業俱樂部、斷斷續續的大小賽事、時有時無的獎金和薪資,整個電競產業都缺乏清晰的商業運作模式,每一個參與者都承受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壓力。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電競行業也不被主流價值觀所認可,在家長們看來,所謂的電競就是電腦遊戲,是孩子的最大敵人,網吧則是壞小孩聚集的場所,網癮是一種需要專業醫治的精神疾病。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熱愛電競的玩家、選手們無法站在主流視野的聚光燈下。儘管當時孟傑和隊友們已經贏得了華南賽區第二和全國八強的成績,但解散,註定是他們唯一的出路。「當時中國電競還沒有得到廣泛認可,整體行業發展舉步維艱,投資人看不到前景紛紛離開。就個人而言,外界根本沒把電競選手當成一個正兒八經的職業,你沒法告訴自己能繼續走下去。」帶著遺憾,孟傑結束了自己不到一年的職業生涯。
告別電競後,孟傑下海經商做起了外貿生意。而十幾年間,電子競技在中國實現了華麗轉身,社會大眾對電競的認知也從相斥到相融。
國家的支持是電競行業崛起的堅實後盾。2003年11月,電子競技被國家體育總局設立為中國第99個體育項目;「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專業進入大學校園;電競被列入「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在地方層面上,多個省市均明確提出發展電競產業的相關政策。在引領和規範下,國內的電競產業逐漸發展壯大。2018年,中國電競代表隊拿下了雅加達亞運會電競表演賽的首枚金牌。人們發現,站在領獎臺上的電競選手們身披的國旗,顏色格外鮮紅。
隨著5G、AI、VR的發展,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不斷探索和創新無疑進一步擴大了中國電競產業的優勢。摸索積累了將近20年能量的電競行業,持續爆發能量。
隨著時光更迭、財富積累,孟傑心中從未熄滅的電競夢又再次燃起。2019年,他組建了NOG電競俱樂部,招募了10名選手繼續自己的夢想,還開了個一千平方米的電競館。如此不計付出,只因「畢竟那是自己曾不顧一切追求過的理想」。
一個應該被尊重的產業
「現在的電競選手幸福得多。」孟傑說。
十多年過去了,曾經因為迷茫不得已放棄職業選手身份的孟傑,如今成為了給選手們發工資的老闆,其間中國電競的過往非比尋常。
近年來,隨著諸多電競項目聯賽體制的蒸蒸日上,整個中國電競行業也走上了規範化運營的軌道。
當年,孟傑和隊友們為了採集對手和強隊的信息,還得「翻牆」去外網上收集資料,然後自己觀摩比賽錄像。外出比賽,選手要身兼教練、外聯、戰術分析等多重身份。「現在的俱樂部不僅有領隊、經紀人、訓練師、分析師,還有專門的營養師和理療師,有的甚至連小語種翻譯都有,選手完全不需要操心任何比賽以外的事情,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完善的商業運行模式。」
另一方面,電競行業逐漸形成了人才培養體系。在孟傑看來,現在有天賦的年輕人更容易被發掘進入電競行業,不需要像前輩那樣在網吧裡蹉跎時光。各支電競戰隊組建了青訓體系,四處網羅實力新人。「新人只要成績好,戰隊就會提供試訓機會,通過試訓後就能進入戰隊。」
電競既是一門新興的體育賽事,同時也已成為當下流行文化的一個標籤。站在臺前的職業選手開始得到傳統體育明星一樣的待遇,教練、領隊、數據分析專家、研發人員等站在幕後的工作人員也逐漸「出圈」,與之息息相關的視頻、直播、ACG等衍生行業更是蓬勃興起。但是,從「網癮少年」到「打遊戲就能名利雙收」,對電競的偏見和誤讀依然普遍。
「這個行業的從業者絕不比其他行業輕鬆。」在孟傑看來,對於電競運動和電競選手,外界的認知、了解和接納還需進一步提高。
「電競和打遊戲並不能畫上等號。」正因為有過親身感受,孟傑的感觸更深。在他看來,玩家玩遊戲是娛樂,對職業選手而言,這卻是必須全力以赴的存亡之道,他們的付出是玩家無法比擬也不可能體會得到的。「在普通玩家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個操作,職業選手每天都要重複幾千次,正是這種機械化的基本功練習,才讓他們在比賽中有著技驚四座的表現。」
與其說孟傑是重新回歸電競行業,不如說他的心從未離開過。即便再忙,他每周都會抽時間到電競館看看,去隊員們的訓練室內坐坐,聽著噼裡啪啦的快速鍵盤敲擊聲,內心才會充盈。
來路坎坷,徵途無悔。孟傑曾忠於自己的電競夢想,也通過電競這個充滿活力的領域找到了一個更豐滿的自我。現在,他更渴望通過這一代電競人的努力證明,電競在中國是一個值得被尊重的產業。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