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市中小學生正式開學。開學這兩周,「暑假去哪裡遊學」「國外的哪所大學最好」成為不少學生熱聊的話題。近年來,遊學已成為不少中小學生的暑假「套餐」。那麼這種看似奢侈的學習方式,到底給孩子們帶來了什麼?家長們在幫助孩子選擇遊學機構時又該注意什麼?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今年暑假,你去哪玩了?」「暑假去遊學了嗎?」「去過幾個國家,我還是覺得美國的大學最好。」……上周,全市中小學生正式開學。讓和平區一所重點中學高一班主任李慧(化名)頗為驚訝的是,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班裡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去國外遊學。開學後的這一周,「暑假去哪遊學」「哪個國家最美」「哪裡的大學最棒」成為班裡學生們暢聊的話題。
「以前也有個別學生在暑假去國外遊學,但是最近幾年,這樣的學生比例越來越高。有的學生甚至已經去過多個國家,聊到那裡的風土人情和大學校園,比我知道的多很多。」李慧說。
A 學費好幾萬 這錢花得值
國外遊學的目的是什麼?有人把它稱之為「升級版」的境外旅遊。「旅遊多是去一些知名景點,拍拍照,長長見識,過過眼癮,但遊學不一樣,特別是現在的家長,對遊學的要求不再是單一的看看國外大學校園,跟外國朋友說幾天外語,他們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可以通過遊學這種方式,開闊國際視野、探索目的國的文化、深入校園與課堂,親身感受世界名校的『與眾不同』。有的甚至是為了今後的移民提前『探營』。」多年從事境外遊學項目組織的魯飛(化名)表示。事實上,許許多多的孩子通過遊學,達到了這樣的預期。
「我以前從未想過要出國留學,但這次暑假遊學回來,卻改變了主意。」苗苗是本市一所重點高中的高一新生。由於中考考得不錯,為了獎勵女兒,今年暑假,父母給她報了一個為期兩周的英國遊學團。沒想到,回家後的苗苗突然跟父母商量,高中畢業後想出國讀大學。「在英國,我們去了牛津和劍橋,真的一下子就被這兩所學校吸引了。站在充滿歷史感的校園內,看著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圍坐在一起,熱烈地討論著教授布置的『作業』,特別是走進這兩所名校的圖書館,我就覺得我愛上了這裡。雖然考進這兩所學校可能很困難,但我還是會努力達成目標。」苗苗說。苗苗爸爸則告訴記者,以前一直想讓女兒在中考後就去國外讀書,但是孩子不是特別願意,沒想到一次遊學回來,女兒竟改變了主意,「我們並沒有移民的計劃,只是希望孩子可以接受多元化的教育。」
與苗苗父母在校外的遊學組織機構為其報名有所不同,小學四年級男生鵬鵬今年暑假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海外遊學團」,並在當地的一所中學學習了一周的時間。這期間,鵬鵬和同學們不僅學習了英語的語法、禮貌用語,了解了當地的禮儀、文化,還走訪了當地知名的高等學府。回家後,鵬鵬的父母驚喜地發現兒子有了些小變化。「吃飯時,他會主動幫我拉過椅子,等全家人上桌了才會動筷子。在一些公共場所,他竟學會了說『lady first』,而且現在每天學習英語的勁頭更足了。孩子特別希望明年再去時,可以用英語跟當地的小朋友無障礙交流。」鵬鵬媽媽告訴記者。同時她表示,最讓她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兒子的自理能力在提高,「這個學期開學後,他都是自己包書皮、自己整理書包,他說國外的小朋友很早就獨立了,他也要學習他們當一名小男子漢。我覺得這次遊學對孩子的觸動真的很大,雖然花了好幾萬元,但這錢花得值。」
B 學也沒學好 玩也不痛快
「遊學」,望文生義,「遊」與「學」並舉。近年來,隨著居民家庭收入穩步增長以及家長教育理念的轉變,「旅遊+教育」雙結合的遊學受到不少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利用寒假、暑期遊學甚至已經成為一些城市學生的「必修課」。一家旅遊網站發布的《在線海外遊學市場消費分析2017》顯示,超過六成的家長對遊學產品具有較高的消費意願,尤其是年收入20萬元以上的家庭,希望孩子遊學的意願最高,即使是收入較少的家庭,在主觀上也非常願意為孩子的遊學進行教育投資。
從廣泛意義上講,除了去往國內外名校進行參觀、學習的遊學之外,許多NGO(非政府組織)組織的海外大學生志願實習也可歸類於此。最開始,寒暑期遊學是部分高中生、大學生出國留學前的準備工作,現如今,卻已逐漸開始向中小學甚至幼兒園蔓延。有些形式的遊學,甚至遊而不學、價格虛高,逐漸變成了組織、機構斂財牟取暴利的手段。
「感受北美STEM教育理念,學習Arduino機器人進階課程」「入住溫哥華家庭,了解加國風土人情」「與加拿大同齡學生同吃同住同學,收穫國際友誼」「參觀世界名校,科研實驗室探訪」……家有9歲兒子的林女士向記者展示著孩子所報的機器人興趣班組織的今年暑期遊學項目,「他們這個機構每到假期都會組織出國遊學,像這個暑期遊學的項目一個人就得3萬元出頭,其實聽說很大程度上就是出去玩一下,學的課程也沒有太特別,我看家長群裡從寒假討論到暑假,私下打聽卻是報名的幾乎沒有。我們感覺好多遊學項目不太靠譜,而且尤其是國外遊學的項目價格太高。」
林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有個親戚家的孩子,今年暑期報了一個名為「美國名校交流考察」的14日遊學營,花了3.6萬元,但遊學回來後,孩子很不滿意:首先,全程都在參觀,「遊」的成分比「學」的成分高出很多,「學」也只是到幾所知名的高等學府參觀一圈,沒有太多機會像想像中與當地師生深度交流、融入校園文化;其次,如果僅從「遊」的角度來講,孩子也沒有玩得很開心,雖然行程中安排了好萊塢環球影城和迪士尼樂園,但也都是走馬觀花,加上排隊人很多,匆匆忙忙沒玩幾個項目。「不光是錢的問題,我覺得該學學,該玩玩,與其像這樣學也沒學好,玩也沒玩痛快,還不如就報一個純旅遊團呢!」林女士說。
天津市中國旅行社出境部總監王雁莉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遊學分為國內遊和國外遊,目前市場上遊學尤其是海外遊學項目價格偏高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像美國、澳大利亞、歐洲等遊學熱門地行程較長(一般要在10至20天),而且遊學產品非大眾化,一般沒有購物項目、成本會較高,根據住宿地點(當地居民家、學校宿舍或營地)和當地物價收費也會有差異;另一方面,市面上大多數海外遊學是由教育部門、培訓機構、旅行社或留學中介組織操辦,但吃、住、行、遊、購、娛這些旅行社才有資質,有著層層轉包的因素,在遊學涉及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加收費用,部分培訓機構、從業人員也在其中扮演著有償招生的角色。
一塊千、萬億級市場的「大蛋糕」
近年來,遊學已成為本市不少中小學生的暑期「套餐」。今年4月,新東方發布《 2017國際遊學藍皮書》。調研報告顯示,當前中國消費者擁有較高遊學意願。受訪者中有64.2%的人選擇「未來考慮出國遊學」,其中中小學生意願最高,國際遊學正向低齡化趨勢發展。關於遊學目的,66.5%的人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為動機,「提升外語語言能力」(57.2%)、「鍛鍊獨立自主能力」(55.8%)、體驗中西方文化差異(53.4%)緊隨其後。
此外,教育培訓機構的遊學產品以 33% 的市場佔有率成為消費者目前的首選,專職遊學機構以 25.4% 緊隨其後, 排在第三位的則是就讀學校的自主遊學項目。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對於排行第二的專職遊學機構的選擇傾向有增加的趨勢,選擇旅行社和留學中介機構的傾向性呈下降趨勢。就讀學校的意願指數大幅上升,在未來教育培訓機構與學校合作推出的遊學項目,融合了機構的專業性和學校的公信力,或將成為市場主流。
而在遊學目的國方面,在已參加遊學人群中,選擇美國作為遊學目的地的佔遊學項目總數 51.2%,第二名英國佔 25.9%,澳大利亞以 16.7% 位列第三。遊學目的地的選擇主要取決於當地教育資源,其次則是當地治安環境,費用支出和國際影響力同樣是消費者選擇遊學目的地時看重的因素。
可以說,近幾年,我國中小學生的海外遊學持續升溫,這背後也有著相關政策的支持。早在2014年,國務院下發《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研學旅行要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範疇。去年,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中來。這為遊學市場提供了更好的政策條件。由此,有專家預測,在我國,未來十年,國際遊學潛力將有著千億、萬億級的市場。
機構「七分天下」 監管「九龍治水」
承辦機構魚龍混雜 安全存在隱患
孩子在外參加活動,除了收穫,安全是學生家長最關心的問題。記者採訪發現,目前國內外遊學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一些機構組織的海外遊學,想要用有限的資金在最短的時間內遊覽儘可能多的地方,行程中大多數時間在大巴車上度過,如果只考慮降低成本而僱用沒有經驗的司機則存在交通安全隱患。此外,有些遊學項目住宿地是寄宿家庭,而不少孩子海外旅遊經驗不足,出國後其語言環境多局限為漢語,有些遊學組織機構並不清楚寄宿家庭的具體情況,對於孩子們的人身安全和與寄宿家庭溝通等問題無法進行及時保障。
王雁莉對此表示,目前對於遊學的實施主體和承辦主體尚不明確,旅行社、留學中介機構、教育諮詢公司、培訓輔導機構都在實施或組織遊學活動,存在遊學和遊學機構市場範圍未劃定、準入門檻低等現象。而「遊學」既有旅遊也有學習的內涵,但遊和學各佔多大比重目前也沒有標準,這些使得處於發展初級階段的中國遊學市場較為混亂。
運作缺乏監管 發生糾紛難解決
「出了問題、發生糾紛,想尋求解決或投訴,應該找哪?」這是許多家長選擇遊學產品時考慮到了但十分茫然的問題。
「對於遊學,目前國家並沒有制定出具體的行業標準和制度。」王雁莉說,目前沒有一個明確的對於「遊學」領域的監管部門,教育、旅遊、工商等部門都可以進行監管,但在實際操作中,也會由於在監管中各自的權責不明晰而造成缺乏監管的情況發生。
王雁莉建議,家長在選擇遊學產品前,首先要根據遊學的目的(如以遊為主還是學為主)和孩子的年齡段來選擇適合的遊學產品。其次要看主辦方和承辦方的實力和口碑,看遊學的形式和內容、師資力量、安全機制,例如弄清組織者是否為每個孩子買了意外傷害險、保險細則如何,組織者的責任最好通過書面形式確定,以免發生意外卻無據可尋。如果通過旅行社報名海外遊,儘量找正規的旅遊公司和有專業出境經驗的旅遊公司,行程中若發生等等問題,及時與旅行社進行協商解決。
海外遊學並非剛性教育投資
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旅遊系主任張威表示,對於現今少年兒童參加國內外遊學、夏(冬)令營活動中出現的價格高昂、形式簡略、組織紛雜、質量不一等問題,應該從涉及各方參與者的全面角度來審視。
從教育培訓機構、旅行社等社會商業組織這一方面來看,遊學比一般的旅遊價格高,是因為其開展的學習體驗主題活動。若企業經營有遠大眼光,就應該給孩子們提供深度的沉浸式體驗、獨特的差異化服務,這樣才能獲得長期溢價、永續發展,而不能只是暫時抓住商業熱點蜂擁而上,泛泛地走過、看過、學過、做過,流於形式上雷同、內容上貧乏的「遊學」之名。
從學生家庭和家長這一方面來看,重視子女的培養和成長是必須的,但是對於遊學一事不能盲目跟風,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理性的決策。既要考慮家庭的經濟狀況,也要評估孩子遊學的收益,特別是對於低年齡的兒童到海外遊學更要審慎對待,避免遊學中出現的玩樂、攀比、炫耀、安全隱患等負面影響。
從政府部門和學校這一方面來看,教育部等部委所倡導的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為了推進知行合一的實踐教學活動,是依託自然風光、文化遺產和紅色旅遊資源,讓廣大中小學生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歷史文化和革命傳統,所以地方政府部門和學校應該遵循社會公益性的原則,將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結合,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遊學活動。而對於作為補充的商業性遊學活動,教育、文化、旅遊等行政管理部門要在各自領域內履行其監管職能,規範行為,合理定價,保障質量,維護權益。
相關連結
針對近年來,以夏(冬)令營為主要形式的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日益活躍,今年3月,市教委下發相關文件,對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作出規範。
文件中提到,按照「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主辦學校要全面負責活動組織、管理、協調、安排等工作,法定代表人是活動第一責任人。要建立完善的安全責任機制、安全預警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要與有出境業務經營資質的承辦機構籤署合作協議,要與學生家長就監護權委託等事宜籤訂協議。各區教育局應切實加強對屬地中小學學生境外研學旅行活動的指導和監督,建立境外研學旅行活動監管機制,追究組織學生參加無資質機構的境外研學旅行活動的學校責任。
同時,還對境外研學旅行的內容有所要求:中小學學生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應具有實質性的學習內容,境外研學旅行的教育教學內容和學習時長所佔比例不少於在境外全部行程計劃的1/2。學生報名參加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應當堅持自願、公開原則,學校要向家長充分宣傳和溝通,了解家長的真實想法並徵得完全同意,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主辦學校要為赴境外研學旅行團組配備隨團帶隊教師,並指定1名帶隊教師為領隊,團組的帶隊教師與學生的比例不低於1:10。隨團帶隊教師應持與身份相符的證照,持普通護照出國的應按組織人事管理權限報組織人事部門批准。主辦學校及工作人員不得從組織學生參加境外研學旅行活動中謀取經濟利益,學校應妥善安排帶隊教師的費用,要事先向學生和家長詳細說明研學費用的構成。
此外,根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境外研學旅行的舉辦者選擇與境外學校、夏(冬)令營營地等機構合作的,要通過相關渠道核查境外機構的合法性和民事行為能力以及承接條件,並應在活動宣傳階段即向擬參加活動的學生及其家長作出說明。境外研學旅行需委託旅行社辦理出境手續、安排境外食宿等事項的,應選擇國家旅遊局許可經營出境旅遊業務的旅行社。
境外研學旅行的舉辦者同擬合作的旅行社、境外機構應當籤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者協議,其內容應當至少包括:合作事項和標準、各自權利和義務、合作期限、爭議解決辦法等。(張雯婧 姜凝)
來源: 天津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