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很少有不講究風水的,商人建樓要講依山傍水和四至朝向,平民葬親要請風水先生相陰宅,古時官員選辦公場所也要挑揀挑揀,看看是否能升官旺財。就連皇帝也一樣,不論是皇宮還是帝陵,都要挑選能使皇族興旺的龍脈。
一、什麼是風水?
資深文化記者博倪方六認為,風水本質上是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歷史從古代沿襲至今的一種文化現象,一種擇吉避兇的術數,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有關環境與人文的學問。
在創立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曾著書《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的俞孔堅教授看來,風水是中國文化對不確定環境的適應方式,一種景觀認知模式,包括對環境的解釋系統、趨吉避兇的控制和作業系統。「生物與文化基因上的景觀吉兇感應(風水吉兇感應),構成風水的深層結構;中國傳統哲學和包括羅盤和天文地理的觀測和分析在內的技術,以及中國其他民間信仰,三者構成了風水的表層結構。」
可見,從實用層面來看,風水是一門實用性學科,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環境的主觀評價體系和建築(陰陽宅)選址依據,即所謂堪輿理論,確切地說,應該叫做「風水術」。但是風水絕非這麼簡單,它的背後更深藏著中國人代代傳承的宇宙觀和價值觀,它關乎我們的祖先如何看待自身、看待自然以及如何在天地中自處的基本理念,承載著包括天文、地理、曆法、氣象、建築、民間信仰等在內的諸多古老學問和民俗,可以說是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塊「活化石」。
風水定名應該始於東晉郭璞,他在《葬經》中寫道:「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還有一個別名——「堪輿」,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堪是天道、輿是地道,所以它是上觀天文、下知地理的學問。為什麼叫風水呢?《地理新書》一卷解釋:「出處為水,入處為風」,觀察陰陽宅地,就得看水脈、風路,要使這個房子或墓地能藏風、能得水,得水就能夠有活路,藏風就有生氣。所以叫做「風水」。
二、風水是如何起源的?
一件事情如何出現,出現在什麼地方?怎麼起源?是關乎到這門學問能否長遠流傳、是否有生命力的關鍵,所以任何事情都要考慮起源,風水是如何起源的?
風水的理論和方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說不清楚,但肯定很早。《詩經》裡有一章:「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這首詩說的是周人的先祖公劉相土嘗水,觀察山川的陰陽向背,選擇居外營建住房,和軍民一起治理田地,種植莊稼。山坡上建築鱗次櫛比,田野豐收在望,好一派悠哉的田園風光。這說明至少在周代就有了相土嘗水等風水術的基本方法。
風水的來源可以分為兩個:一是「數」,和陰陽數術有關,可能是「堪輿」的一系,漢代有《堪輿金匱》;一是「形」,和形勢地理有關,漢代也有《宮宅地形》等,可以叫「形法」。東漢班固解釋說:「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相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兇吉,猶律有長短,而各徵其聲,非有鬼神,數自然也。」
把「形」和「數」合起來,就有了風水的基本內容。「形」是看房屋、墓地的朝向、位置、大小、形狀,以及它周邊的水脈山勢等外在的空間,「數」是根據一套精細的理論,看房屋、墓地與陰陽八卦九宮二十八宿等的配置關係。
最有名的風水開山鼻祖非郭璞莫屬,正是他從之前流行的相地術裡單獨提取出了「風水」二字,風水術才從此深入人心,大行其道。據《晉書•郭璞傳》(卷二十七)載,郭璞是山西聞喜縣人,跟隨郭公學習,郭公精於卜筮,有《青囊中書》九卷,後授予郭璞。
最早的風水書是什麼樣的呢?現在已不可考,因為長期以來漸漸丟失了。現存最早的相宅書,還是考古挖掘出來的,即睡虎地第11號秦墓《日書》中的一篇《睡虎宅經》,因為其中討論到內室、井、廊房、門、廁、出水口等。從這個文獻看,理論並不複雜,各種配置關係也還沒有那麼講究,後來漸漸發展,有了各種各樣的人增訂刪改,面貌大變。到了敦煌本唐代的《宅經》(今本《黃帝宅經》上卷即本此)、宋代的《重校正地理新書》等,就越來越複雜。
宋代可能是中國歷代最重視文化事業的朝代,學堂、書院遍布,開朝之初還定下「不殺文人」的規矩。讀書人數量激增,可最終能通過科舉這座獨木橋的人畢竟少之又少。於是,那些做不了官的讀書人,只好進入下層社會,做儒醫、代筆、教師,還有一部分人進入了風水領域。由於文人的進入,風水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派別,一個是福建閩派,講究五行八卦方位,根據相生相剋的道理決定吉兇;贛派則盛行於江西,以研究形勢見長。
為了對「風水」知識進行壟斷,進入風水領域的知識分子,就把這個知識變得很系統、很複雜,以便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沒學過的人看不懂,他們的生計就有了保證。於是,這些人就成了元明清幾朝的專業風水先生,他們的職業地位也得到提升。
及至明清,風水學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風水師的勘察活動已普及到從帝王宮殿到城鄉民宅各類場所,不論在皇家還是民間都十分盛行。朱元璋建都金陵時對風水極為重視,城外大部分的山都是面向城內,有朝拱之勢,唯牛首山和花山背對城垣,朱元璋不悅,派人將牛首山痛打100棍,又在牛鼻處鑿洞用鐵索穿過,使牛首山勢轉向內,同時在花山上大肆伐木使山禿黃。清朝歷任皇帝都篤信風水,很重視陵墓方位。清東陵南北長125公裡,東西寬26公裡,地跨北京3個郊縣,總面積2500平方公裡,是個極其龐大的帝王陵園,由此可見清朝皇帝對陵墓風水的重視。
三、風水有哪些主要流派?
風水學發展到現在,主要有三大流派:一是巒頭派,淵源就是贛派,又稱巒山派、形法派,可細分為大巒頭與小巒頭。大巒頭著眼於山川形勝和建築外部自然環境的選擇,主要操作方法是「相土嘗水法」和「山環水抱法」。其理論是「負陰抱陽」「山環水抱必有氣」「覓龍(主山脈-大環境的地理形勢)、察砂(土壤資料-農業)、點穴(尋覓主要地區)、觀水(水源及不積水)、取向(陽光陰影、氣流方向-適宜居住)」等古典地理五科。小巒頭主張建房或選房要「背山、向陽、面水、案山好」;
二是理氣派,淵源是閩派,主張「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應天地」。主要理論來自八卦術數與佔星術,論及「陰陽、五行、幹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剋。」注重方位朝向和布居,主要操作方法是依照元運,選擇房屋最佳定位以及屋內動線。形法、理法、日法、符鎮法是確定城市選址、建房、裝潢的基本方法。主要術數為「九宮八卦法」和「十二地支法」。理氣派因理論分歧,傳至唐宋之後逐漸分為數個派別,如三合派、九星派、玄空三元派等等。歷史上有名的風水家都是同時精通形勢與理氣兩派理論,並融會貫通使用;
三是江湖方術派,以方術化解風水上不吉利的方位,以布局更改地運及種生基等民間信仰方式進行。
古代中國有所謂「三才說」,三才就是天、地、人,這三者有著很微妙的呼應關係。天上有風,地下有水,人也有經絡氣脈血流。據說,地和人一樣,也有「生氣流注」的脈絡,這就是龍脈。古人認為,從崑崙山延伸出五條龍脈,中國就有三條大龍脈源自崑崙,分為北條、中條、南條,向東延伸。
這個具體的龍脈怎樣尋找和確定呢?按照一般說法,風水分為四大要素,叫做「龍」「穴」「砂」「水」。具體說來,「龍」:背後的山是龍,要有起伏綿延,脈絡清晰,有如人的血脈一樣運行無礙,背後遮罩的那座主山,就叫「鎮山」,又叫「來龍」。砂:周邊環抱的山水形勢、星辰纏度,和主山要相配。
風水學關於砂有種種象徵性的說法,比如,錦屏、三臺、寶頂、華蓋、筆架等等。「水」:選擇陰宅與陽宅,周邊環抱都要注意水勢,水是一地的生氣血脈,除了要注意水脈的來去方向、彎曲環繞之外,還要注意水和山的相配。穴:所謂「穴」,是從人體出發的比喻,就像中醫裡面講人的「穴位」,是生氣血脈凝聚的那一點,風水理論裡面講,這是「山水相交,陰陽融凝」的地方,就是龍、砂、水的聚合點,好像畫龍點睛一樣,風水也要有「眼睛」才能靈動有生氣。
以上所說,只是簡化了的理論和方法,真正看風水的方法極為複雜,不光看形勢、配五行、觀察龍脈水口,而且還要下合九宮、上配星辰,這裡無法一一細說。
四、好風水的簡潔模式
其實,好風水也有簡潔模式,可概括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四種神話中的神物其實就是對山的指代。理想的風水寶地是這樣的:背依綿延的群山,這山是靠山、主山、祖山,是龍脈,也就是所謂的「玄武」;面臨開闊的平原,稱「明堂」,明堂也不是一覽無餘,前面還有像屏風一樣的山,叫「案山」「朝山」,案山如在案前,朝山拱揖相迎,這就是風水中的「朱雀」;河水蜿蜒曲折在前面環繞流過,兩側有重重山脈遮掩拱衛,這兩側的山就是「青龍」「白虎」。
風水寶地就是這樣一幅意象: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按照這種風水理論選址建成的村落、城市,背山面水,山環水抱;山顧盼有情,水曲折有致。這裡面的對稱構成均衡,開敞亦有遮蔽,直露和含蓄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