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2020年招生惹爭議,外籍學生可免試錄取,校方:很公平
俗話說:「人紅是非多」。對於大學來說,這句話同樣適用。作為國內最好的大學之一,清華大學早已是無數中小學生心目中關於大學的「圖騰」一般的存在。不過,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清華大學卻頗受爭議,甚至遭到了不少網友的質疑。
眾所周知,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並稱為國內最好的兩所大學,國內3000多所高校名副其實的「領頭羊」。每年,清華大學的招生名額不過是寥寥幾千人,還有相當一部分要留給特招生,比如,全國競賽獲獎考生,體育特長生等等。因此,按照今年1071萬名的考生基數,想要考上清華大學,絕對是萬裡挑一的概念。一般來說,各個省市縣的高考狀元基本能夠達到錄取的標準。但是,今年江蘇的高考文科狀元就是一個例外,因為選修課程中有B級學科,被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985高校紛紛拒之門外,最終被香港大學錄取。
對於國內上千萬考生來說,考上清華大學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對於外籍學生來說,卻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高考前,清華大學就下發了今年的外籍錄取通知,明確提到今年將免去筆試環節,直接通過面試來最終決定是否錄取考生。換而言之,如果你是一名外國國籍的適齡學生,只需要提出申請,滿足基本條件就可以被清華大學錄取,而且還有豐厚的獎學金以及專屬的學生公寓等等。
對於看起來像「過家家」一般的錄取過程,引起了不少家長的質疑——難倒十年寒窗還比不上一紙外國國籍嗎?對於家長們的質疑,清華大學也有自己的解釋,錄取外籍學生門檻低是為了增加國際學生的報名數量,如此一來可以選出優秀的人才,並不會佔用國內學生的名額,還可以提高清華大學的國際影響力,這非常的公平。雖然這個解釋看似有道理,但總讓人如鯁在喉一般。
其實,早就有家長瞄準了清華大學的這一招生「漏洞」,從小想方設法給孩子換一個國籍,然後再接回中國,從小學開始上到高中,如此一來漢語五級的水平根本不在話下,考上清華大學就如探囊取物一般。比如,人大附中曾經有一個國際班,36個外籍學生中有35個被清華北大及人大錄取,但他們都是標準的「中國人」,但卻都是外國國籍。
無獨有偶,今年福建福州連江縣某中學高考生鄭某婷,成為其所在高中建校18年來首位被北京大學錄取的學生。她並不是通過高考被北大錄取,而是以阿根廷國籍的身份,高考前就通過了今年北京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本科生入學考試和面試。根據清華大學錄取外籍學生硬性審核標準,就是通過漢語五級考核,這對於從小學就在福建省連江縣學習的「中國土著」來說,根本就不費吹灰之力。
即便是清華北大錄取外籍學生不佔用國內考生名額,但不得不說一個外國戶籍,的確勝過千軍萬馬,大幅度降低了考上清華北大的難度。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