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溼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就是平常說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原因是對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觸物不耐受或過敏所致。通常把嬰兒溼疹稱為「奶癬」,如果用治療「癬」的藥物來治療嬰兒溼疹,病情會加重。嬰兒溼疹最早見於2-3個月嬰兒,大多發生在面頰、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軀幹四肢也有。初期為紅斑,以後為小點狀丘疹、皰疹,很癢,皰疹破損,滲出液流出,幹後形成痂皮。皮損常常對稱性分布。溼疹有時為乾燥型,即在小丘疹上有少量灰白色糠皮帶脫屑。也可為脂溢型,在小斑丘疹上滲出淡黃色脂性液體,以後結成痂皮,以頭頂及眉際、鼻旁、耳後多見,但癢感不太明顯。但由於寶寶年紀太小,非嚴重情況下不建議藥物治療,本文將為主要大家介紹溼疹的非藥物治療及日常預防。
非藥物治療 用金銀花20克、蒲公英20克,熬成水,晾涼後過濾,用涼溼毛巾沾取一點,輕輕緩慢擦摸患處。本法適用於輕度溼疹以及溼疹的預防。 金銀花的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本草綱目》載「金銀花,善於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瘡癬……」。自古以來,金銀花常用於清熱解毒,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等症,亦用於風熱感冒,支氣管炎等病症。
藥物治療金銀花和蒲公英適用於輕度溼疹,及溼疹的預防,嚴重溼疹者建議選著藥物治療。可用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羌月乳膏二者混合後塗抹患處,一天3次,塗抹5~6天。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為激素類藥物,不建議長期使用。
溼疹的預防先要觀察有沒有食物過敏,特別是牛奶、母乳或雞蛋白等動物蛋白的過敏,母親吃魚、蝦、蟹、雞等,也可通過母乳傳給嬰兒,在吃這些動物性食品後,應觀察嬰兒的皮膚病是否加重,如果與上述情況有關,嬰兒應改變餵養方法,如母乳過敏,改用牛奶,牛奶過敏則改用母乳,或在餵奶期間母親不吃魚、蝦、蟹等食物。
再次,避免有剌激性的物質接觸皮膚,不要用鹼性肥皂洗患處,也不要用過燙的水洗患處,不要塗化妝品或任何油脂。 室溫不宜過高,否則會使溼疹癢感加重。
最後,衣服要穿得寬鬆些,以全棉織品為好。母乳餵養可以防止由牛奶餵養而引起異性蛋白敏所致的溼疹。 嬰兒溼疹發作期間不要和有單純皰疹的人接觸,以免發生皰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