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華商網報導,5月1日凌晨,西安一男子於某診所輸液,輸液時感覺皮膚瘙癢告知醫生,拔針後一分鐘內倒地死亡。
據華商網報導,該事情詳細經過如下:
5月3日晚上,魏某的妻子袁女士通過警方了解到:5月1日凌晨5時許,45歲的魏先生因為腹痛前往杜城村尋找診所治療,後找到一家診所進行輸液,第一瓶還沒事,當輸到第二瓶的時候,魏先生覺得身上有點癢,就詢問診所的醫生有沒有加氟哌酸之類的藥物,醫生趕緊拔掉吊瓶。過了不到一分鐘,魏先生便倒地不行了。
事發後,診所醫生也感到驚慌失措,四處尋找急救藥品,但沒找到。
據當地警方了解到:這家診所沒有任何手續,衛生部門也出具了相關證明。目前,涉案的醫生因為涉嫌非法行醫已被刑拘,魏先生具體死因等情況還在做進一步調查。
關於魏先生的死因已交由警方調查處理,「醫學界」不便隨意評論。但關於魏先生輸液所用的「氟哌酸類」藥物以及基層輸液所涉及的種種問題卻不得不多說幾句。
喹諾酮類藥物不能掉以輕心
上述事件涉及氟哌酸(諾氟沙星)藥物屬於抗菌藥喹諾酮類的一種。
近50年內,喹諾酮類藥物發展迅速,已經成為臨床最常用的抗感染藥物之一。臨床上常用者為氟喹諾酮類,有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新一代無氟喹諾酮類藥物加諾沙星、奈諾沙星也逐漸應用於臨床。
氟奎諾酮作為臨床較為常用的抗菌藥物,其不良反應是值得我們醫務人員提高警惕的,否則輕則出現皮膚、神經性等不良反應,重則出現危及生命的嚴重過敏性休克。
FDA曾多次警告喹諾酮類藥物的不良反應
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發布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的周圍神經病變風險警告。周圍神經病變表現為四肢出現疼痛、發熱、刺痛、麻木或虛弱等症狀,周圍神經病變是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的一種已知風險,早在 2004 年此類藥物的周圍神經病變風險警告即已添加到藥品標籤內容中。
2016年,FDA限制低風險感染人群使用氟喹諾酮類抗菌藥。FDA稱除非沒有其他的替代療法,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不應作為急性鼻竇炎、急性支氣管炎和非複雜性尿路感染的首選治療;也不應作為呼吸道感染的常規用藥。這基於FDA開展的一項安全審查發現全身性使用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如片劑、膠囊和注射劑)與致殘以及其他可能同時發生的永久性嚴重不良反應有關。
2018年,FDA警告氟喹諾酮類藥物增加主動脈夾層和動脈瘤破裂風險。FDA建議除非沒有其他治療選擇,否則氟喹諾酮類藥物不應該用於風險增加的患者。風險增加的人包括:有主動脈或其他血管阻塞或動脈瘤者,高血壓患者,某些累及血管的遺傳性疾病患者,老年人等。
2016年,FDA建議氟喹諾酮不應作為一線用藥。由於過去數年發現氟喹諾酮類藥物與許多不良反應相關,且存在潛在的無法逆轉或永久存在的不良反應,這類藥物不應作為一線治療的選擇。
喹諾酮類藥物需要皮試嗎?
據記者採訪魏先生的妻子袁女士得知:魏先生在使用氟哌酸輸液前,診所醫生並沒有給他做皮試。那麼喹諾酮類藥物臨床上要求做皮試嗎?
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及2015年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均未規定喹諾酮類藥物輸液前要做皮試。因此臨床輸液一般不需做皮試可直接使用。
需注意的是,雖然喹諾酮類藥物過敏反應發生率低,臨床上也不要求皮試,但是此類藥物導致過敏性休克和喉頭水腫的報導卻時有發生。
喹諾酮類藥物使用時要注意哪些?
根據我國2015年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指出:
① 對喹諾酮類藥物過敏的患者禁用;
②18 歲以下未成年患者避免使用本類藥物;
③ 制酸劑和含鈣、鋁、鎂等金屬離子的藥物可減少本類藥物的吸收,應避免同用;
④ 依諾沙星、培氟沙星等與咖啡因、丙磺舒、茶鹼類、華法林和環孢素同用可減少後數種藥物的清除,使其血藥濃度升高;
⑤ 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避免應用本類藥物;
⑥ 本類藥物偶可引起抽搐、癲癇、意識改變、視力損害等嚴重中樞神經系統不良反應,在腎功能減退或有中樞神經系統基礎疾病的患者中易發生,因此本類藥物不宜用於有癲癇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基礎疾病的患者。腎功能減退患者應用本類藥物時,需根據腎功能減退程度減量用藥,以防發生由於藥物在體內蓄積而引起的抽搐等中樞神經系統嚴重不良反應;
⑦ 本類藥物可能引起皮膚光敏反應、關節病變、肌腱炎、肌腱斷裂(包括各種給藥途徑,有的病例可發生在停藥後)等,並偶可引起心電圖 QT 間期延長等,加替沙星可引起血糖波動,用藥期間應注意密切觀察;
⑧ 應嚴格限制本類藥物作為外科圍手術期預防用藥。
輸液需謹慎,尤其是基層!
我國輸液「泛濫」,真的有必要嗎?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70%以上的輸液為不必要的輸液。人日報早有報導,2010年中國平均每人輸液8瓶,我國的門診輸液率高達60%至70%,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國際水平的10倍左右,其中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帶有抗生素的藥物。
在中國,普通民眾錯誤的用藥觀念根深蒂固,一旦生病,人們往往選擇「好得快」的輸液方式治療,卻忽視了其可能帶來的嚴重過敏反應。
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提出的"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這句合理用藥口號在我國似乎反過來了。
據了解,在美國的醫院,不到重病或緊急搶救,都不主張給患者打針或打點滴。歐美醫生普遍認為輸液不亞於一場「小手術」,因為它本質上的風險就不低於外科手術。但是國內似乎對這個概念並沒有什麼認識。
輸液醫療事故屢見不鮮,警惕「黑診所」
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每年發生的藥品不良反應,有60%左右是在靜脈輸液過程中發生的。
由於醫生經驗不夠、基層急救條件不足等等原因,基層輸液事故更是頻發,而且一旦發生重大事故,很多小診所並不具備緊急搶救條件。
近年來,類似上述案件中在基層違規為患者輸液的情況屢見不鮮,特別是診所發生率更高。尤其是目前國家禁止很多大醫院門診及正規的基層醫療機構輸液以後,給一些資質較低甚至無行醫資質的機構有了可乘之機,加重輸液亂象。
2015年,同樣是據華商網的報導,整理了2013-2015熱線數據,有關診所的投訴有1421條,其中涉及黑診所的179條,致死病例6成是輸液導致的。
上述導致魏先生輸液死亡的涉案診所便是西安一家無行醫資質的「黑診所」。
那麼,隱藏在中國市井中大大小小的「黑診所」到底有多少呢?我們無從了解,這正是可怕的地方……
嚴重過敏後搶救時間就幾十秒,咋辦?
「醫學界」曾採訪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副主任藥師關於「頭孢過敏問題的解疑」(頭孢過敏六大爭論點,再邀專家精準答疑)。關於輸液前所需要做的準備,放在此案件中同樣值得借鑑。
輸液前準備可有效降低風險:
一問過敏史:一定要詢問患者過敏史,包括食物、藥物過敏史。
二做好急救準備:如果不幸發生過敏,一是立即隔離過敏原(停止輸注),二是保持患者氣道通暢,三是注射腎上腺素。當然這三個步驟是可以同時進行的,爭分奪秒是搶救的關鍵。
三要持續監測患者:有的患者在輸液時可能不會表現出過敏症狀,但是仍然存輸液完成後的十幾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後再發生嚴重過敏,如果不對患者進行持續關注,萬一發生過敏性休克,可能就手忙腳亂,為時已晚。
在上述案件中:一是診所醫生並未事先詢問病人過敏史,二是診所並不具備任何搶救藥品和條件,這才導致悲劇的發生。
因此對於一些不能做全急救的準備基層醫療機構,特別是一些小診所,輸液更要萬分小心!
參考文獻
[1] http://news.hsw.cn/system/2019/0507/1082997_2.shtml?rand=W5ckUIGM
[2] https://www.fda.gov/drugs/drug-safety-and-availability/2013-drug-safety-communications
[3] https://www.fda.gov/drugs/drug-safety-and-availability/fda-drug-safety-communication-fda-advises-restricting-fluoroquinolone-antibiotic-use-certain
[4] https://www.fda.gov/drugs/drug-safety-and-availability/2018-drug-safety-communications
[5] 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
[6] 2015年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
[7] 賀錦雲. 社區門診輸液潛在危險研究[J]. 全科護理, 2010, 08(36):3349-3350.
[8] http://news.hsw.cn/system/2015/1102/3208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