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顧俊傑 上海精神衛生飄揚的綠絲帶
在一次同學聚會上,林聰邊喝酒邊訴苦:完不成業績就不要想在公司繼續待下去了,混不下去回老家,更是沒臉見父母長輩。不想活了,活著真沒意思。同學們笑笑回應道,大家都是如此,這沒什麼。幾天後,同學群裡收到一條林聰吞服大量安眠藥,自殺死於出租屋內的消息。同學們一片哀嘆自責......
小張期中考試成績公布後,就開始不去學校讀書了,整天蒙著被子睡覺。班主任勸其堅持上學,不要太在意分數。正在辦理離婚協議的爸爸媽媽,想法不一。孩子表示生命沒有意義,媽媽哭著說都是自己不好,關心不夠。爸爸則認為孩子太矯情,吃不起苦。幾天後,媽媽在收拾孩子遺物時發現抽屜裡的一份遺書,講述了孩子一年來遭遇校園霸凌對自己的影響和傷害以及其中深深的無助感......
幾年前,甘肅女孩因老師猥褻,多次求救無果,選擇跳樓自殺。在心存最後一絲希望的那一刻,換來的卻是路人冷漠嘲諷的回應:「你要是想自殺早就跳樓了」、「譁眾取寵浪費大家時間」、「放心吧,她不會跳的」,女孩一賭氣跳樓,最終救援失敗,消防員發出撕心裂肺的大喊。路人惋惜說:這女孩太傻了。路人鳥獸散.......
生活中總能聽到類似這樣的故事,時不時地令人哀嘆惋惜,可悲劇卻從未停止上演過。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眾人的冷漠和打擊,或許才是壓垮自殺者最後的一根稻草。
難道除了哀嘆和惋惜,我們就沒有任何可以做的了嗎?那些表達不想活的人,真的會輕生嗎?對於一個發出自殺信號的人,我們該如何理解又該怎麼做?從自殺想法到最後行動,有跡可循嗎?
世界衛生組織 2014年9月4日 於日內瓦發表了首份全球預防自殺報告《預防自殺: 一項全球要務》。其中提到:自殺是全球第15大死因。每年有80多萬人死於自殺,相當於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中國93%有自殺行為的人沒有看過心理醫生,在每年8萬自殺未遂者中,接受過心理評估的還不到1%。
然而,自殺不是突然發生的,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日本學者長岡利貞指出,自殺過程一般經歷:
對於不同年齡、不同個性、不同情境下的人,自殺過程有長有短。我國學者一般把自殺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自殺動機或自殺意念形成階段
表現為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想逃避現實,為解脫自己而準備把自殺當作解決問題的手段。
2、矛盾衝突階段
產生了自殺意念後,由於求生的本能會使打算自殺的人陷入生與死的矛盾衝突之中,從而表現出談論自殺,暗示自殺等直接或間接表現自殺企圖的信號。
3、自殺行為選擇階段
從矛盾衝突中解脫出來,決死意志堅定,情緒逐漸恢復,表現出異常平靜,考慮自殺方式,做自殺準備。如買繩子,搜集安眠藥,爬高樓等。等待時機一到,即採取結束生命的行為。
想自殺的人可能會在自殺前數天、數星期或數月有以下的徵狀:
☑ 表示自己一事無成、沒有希望或感到絕望
☑ 感到極度挫敗、羞恥或內疚
☑ 曾經寫出或說出想自殺
☑ 談及「死亡」、「離開」及在不尋常情況下說「再見」
☑ 將至愛的物品送走
☑ 避開朋友或親人、不想和人溝通或希望獨處
☑ 性格或儀容劇變
☑ 作出一些失去理性或怪異的行為
☑ 情緒反覆不定,由沮喪或低落變得異常平靜開心
心理危機幹預專家表示,自殺未遂的人短期內再次有自殺行動的機率極高;而這些喊著「想死」的人不僅僅是說說而已,當他們心中的苦惱和問題無法解決的時候真的會突然就自尋短見。
當得知有人出現輕生念頭時,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我們需要知道:但凡一個人有能力解決自己當下的困境,很少會用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解決,也許他的做法會讓我們不解或懷疑其動機,但有一點肯定的是,這背後一定有其心理需要未被理解或滿足,而他又出於種種限制無法實現這樣的心理需要。
也很相當一部分人,他們對輕生者是擔心的,但他們往往不願意提供進一步的幫助,這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可能覺得知識不夠豐富,或者可能覺得自己不是合適的人。
重要的是要知道,處於困境中的人往往不是在尋求具體的建議,而是希望有人能真誠地傾聽他們的訴說,能夠理解他們的苦惱,比如:
(1)建立關係:對他表明你真誠的關切,主動關心他、鼓勵他。
(2)聆聽:一個想自殺的人最需要有人聆聽他的心聲、聽出他的感受,這就是一種支持的力量。
(3)求援:當有立即的危機可能,請不要拋下他,你可向任何可諮詢的機構或信賴的人尋求支持,或報警處理。
其實,想自殺的人也會害怕死亡,選擇尋短見只因每個人都會有衝動,那一瞬間衝動是導致大腦失去理性。他們只是需要一個鼓勵和幫助,幫助他勇敢地走出那段艱難的時光,恢復理性後大多能回歸正常的生活。
2020年9月10日,已是第18個世界預防自殺日,今年的主題是「共同為預防自殺而努力」。讓我們回顧這個韓國社會實驗短片:如果陌生人試圖跳橋輕生,會有人上前伸出援手嗎?再次喚起人們對於自殺預防和全民共同積極投入到預防自殺的行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圖片及視頻源於網絡
【參考文獻】
[1]翟書濤. (2002). 自殺原因的研究現狀. 中華精神科雜誌.
[2]翟書濤. (1997). 危機幹預與自殺預防. 人民衛生出版社.
[3]閔臘英, 唐瑜, 林芸, & 聶成惠. (2014). 服毒自殺病人的服毒原因分析及心理護理. 醫學美學美容旬刊(23), 367-367.
[4]張旭東. (2007). 大學生自殺的現狀、原因及預防策略.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09), 47-52.
[5]楊璞. (2016). 這十件事等於慢性自殺. 家庭醫學:上半月.
[6]周甜. (2018). 甘肅19歲女孩跳樓背後. 中國新聞周刊, 000(025), P.64-68.
[7]王丹. (2014). 世衛組織發布首份預防自殺報告——全球每40秒種就有一人自殺死亡. 醫藥前沿, 000(028), P.8-9.
作者簡介
顧俊傑
就職於華東師範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上海市長寧區疾病預防控制精神衛生分中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國家註冊高級婚姻家庭諮詢師、國家註冊兒童青少年心理指導師、高校講師、學校心理諮詢師。
編輯/李黎 配圖/網絡(侵刪歉)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