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儘管已經在2月7日結束賽事,但是餘韻未了、影響持續發酵。相較於因此激發的社會大眾對於詩詞、傳統文化的思考與熱忱,參加《詩詞大會》的眾多優秀選手們,就顯得格外有些不一般,他們大多數人一直生活在詩詞古韻、傳統文化的脈流和氛圍中。剛剛經歷完這場喧囂熱鬧的電視節目,選手們的感受更是相當耐人尋味。近日,揚子晚報記者先後採訪了北大才子彭敏、陳更兩位選手,聽到了他們內心最真實的發聲。
揚子晚報記者 張漪
彭敏:最想做一個暢銷書作家
個頭不高的彭敏,不是帥哥,放在人群裡一點也不突出,但是當他站在文化節目的舞臺上,放飛自我的時候,誰又能否認這不是一個「帥」到發光的人呢?彭敏的「光源」是他的才學。這位北大中文系畢業生、現在的《詩刊》編輯,在央視的《成語大會》《詩詞大會》等文化競賽場上,可以說是最耀目的選手之一,席捲了多場桂冠。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採訪時,他給記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即這是一位坦承、率真的人。
坦言「比賽後沒以前那麼開心」
很多熟悉彭敏的人為他此次拿到亞軍而「抱憾」,但是彭敏「輸」的心服口服,他說,「如果兩個人實力接近的話,誰輸誰贏是很正常的。我參加過很多賽事,再加上年齡大,畢竟壓力大一點。武亦姝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她進入決賽已經完全不虛此行了,因此比較淡然。我們兩個人的心態一比較就很不一樣,再加上她現場率先拿了兩分也是優勢。」
現實中彭敏從事的是一份相當寂寞的工作——《詩刊》編輯。因為連番在文化欄目的競賽中告捷,彭敏的生活開始發生了裂變,這讓他多了不少的焦慮,他談到「賽後症候群」時非常的坦率,他說,自從參加了這些節目後,我的生活獲得了很多可能性。以前我只有一畝三分地,但現在外面的世界這麼大,表面上看我能做的事情變多了。可這同時又增加了我對選擇的擔心,害怕選擇錯了浪費了生命和時間。這樣的狀態讓我有時候很煎熬。所以,比賽後我沒有以前那麼開心了。
談誘惑「不排斥世俗但要堅持內心」
放在彭敏面前的「誘惑」堪稱是海量的,一些教育機構和朋友來找他,希望他能夠創業,做傳統文化培訓機構,還有各種邀約請他參加各色活動……顯然,這些機會都意味著彭敏有更多機會賺到「大錢」了,但對於「錢」,事實上彭敏曾經做過一次重要的主動選擇,即在北大畢業時,他選擇進入《詩刊》工作,彭敏說,「剛開始畢業時我的同學的工資就是我的2倍、3倍。」儘管世人皆愛財,但是彭敏一直沒有離開過《詩刊》,「我就是喜歡詩歌。這大概就是命運吧。雖然過程中很困窘,剛工作的時候特別窮,窮的我都去炒股炒期貨了,結果我更窮了」,說到這裡彭敏哈哈笑起來,「我對世俗的價值觀沒有排斥,我是個很包容的人。但是我覺得堅持自己內心還是很重要的。」
那麼現在的局面是,被千萬觀眾喜愛、讚嘆的彭敏大概又到了一次重要的選擇關口,雖然他說他在選擇面前很「煎熬」,但其實他對未來已經相當堅定了。曾經出過一本書,熱愛寫作的他說,「我還是想走文青的路,我最想成為暢銷書作家,賣得足夠好,還可以拍電影!」
陳更:拿到博士學位是重中之重
參加了兩季《中國詩詞大會》,理工科博士四年級學生陳更這個名字給很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昨天,揚子晚報記者採訪她,詢問起她的專業時,她報出了這麼一長串:北京大學工學院工業工程管理系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專業。很多人讚美她是學霸和「天才「,但是這個西安姑娘卻否認這些稱謂,「我覺得自己智商並不是很高,我只是個從小刻苦學習的孩子,文科理科我都很努力,在本科前,我從來沒有出現過偏科。」
面對比賽結果她說「沒有遺憾」
在本季《詩詞大會》賽場上,她一路過關斬將,曾經是三場擂主,但在決賽時因為把詩詞中「陳圓圓」的名字誤為她人而抱憾未入三甲。對此她說,「我覺得這是我的學問不到家,我是業餘愛好者,沒有真正的學過,只知道很多名家名句,但這不算我真正掌握了。我是沒有遺憾的,這樣的成績是必然因素。」
說起來喜歡詩詞,陳更是在碩士一年級時才開始,「我大概是選手中最晚的詩詞愛好者,21歲後我才開始看詩詞。詩詞是稍微艱深一點的文字,我到很晚才能明白。」自小受父母薰陶愛看書的陳更自稱對「語言」一直很感興趣,「我特別沉迷於語言和文字的魅力。看文字會有一種特別清明的聯想,文字裡的宏大氣勢會在你的身邊蕩漾。」在陳更的心裡,「詩詞」帶給她的是靈魂的愉悅,「它給了我一個很好的休憩場所,詩詞是我的避風港。」
電視上只是去「玩」了一把
在陳更看來,《詩詞大會》本質是一個遊戲,是那些把詩詞當嚴肅學問的人也十分樂在其中玩這個遊戲的節目,「這不是比實打實的學問,不管是攻者擂者,都有很大的遊戲隨機性在裡面,我們只是來開心玩一下。」而觸發陳更參加節目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原因,「《詩詞大會》的嘉賓講評太精彩了,節目剪掉的很多,而在現場聽真是受益匪淺,這種課堂非常難得,我覺得能聽到這樣的課非常幸運。」她最近還將奉獻一本書給大家,「是出版社邀我寫的,是詩詞讀後感。」
「詩詞」讀起來容易讓人產生悠閒、優雅的感覺,但是陳更的現實生活可以說是忙碌異常,她的日常都是在實驗室裡做實驗,看「閒書」都是利用一些瑣碎的時間,她說,「早上起來刷牙,抹面霜的時候,我會看書。」參加賽事自然會「惹」來一些喧囂和影響,但陳更腦子一直很清晰,她說,「我只是去電視上玩了一把,平時我也努力在降低這個影響,我並沒有主動對同學們說這些事,我希望自己不要影響實驗室的工作,現在把博士學位拿到,是我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