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放1600餘份問卷,調研居民對於垃圾分類的意願;歷時六年,融合播音主持和特殊語言教育,幫助特殊兒童的聽力行動……10月31日上午,由「國創計劃」專家工作組主辦、重慶大學承辦的以「智匯青春 開創未來」為主題的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簡稱「大創年會」)在重慶大學B區科學會堂正式拉開帷幕。這是該年會第一次在西南地區舉辦。
首次在西南地區舉辦大創年會
上午8點半,在重慶大學B區舉行了大創年會的開幕式,來自高校、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以及行業企業的60餘位專家組成員和參會師生代表等近500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開幕式結束後,參會人員到重慶大學A區分別參與創新學術交流、經驗交流項目展示、創業項目推介三個主題活動,其中創新學術交流採取分組論文答辯,經驗交流項目展示採取「展板展示+網絡投票」結合的形式,創業項目推介為學生現場路演。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大創年會是依託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開展的一項重要年度性活動,旨在進一步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加強高校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交流展示平臺,展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成果,促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文化建設。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了解到,自2008年舉辦至今,「大創年會」已連續舉辦十二屆,重慶大學此次承辦第十三屆大創年會,是西南地區第一個承辦該活動的高校。
調研垃圾分類意願 還有專為語障兒童開設的公益項目
▲楊浚毓
居民垃圾分類的意願與其年齡、收入、小區環境、人均垃圾產量、受教育水平有什麼關係嗎?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經管學院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專業2018級的楊浚毓帶來了他們團隊的調研項目。
「我們團隊一共6人,項目是從2019年6月開始進行的。」楊浚毓說,在一年半的調研時間裡,他們在哈爾濱市多小區和地鐵口發放問卷調查,以及網上問卷共計1600餘份。通過調研時間的前後對比,對哈爾濱市未來垃圾分類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一開始,我們研究的是居民行為是否會根據政策變化而隨之變化,後來我們發現該項目可以為城市未來垃圾分類提供建議。同時,也發現了可能出現悖理的行為,這也是我們研究之外的創新點。」楊浚毓表示,參與項目讓她收穫滿滿,在學習知識技術的同時,有意識地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
▲谷旭陽
谷旭陽是重慶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二學生,這次他也帶來了自己的項目——「為你而聲」。「為你而聲」是致力於幫助6至15歲語障兒童做語言康復的公益項目,團隊結合自己的播音主持專業,通過為這些語障兒童定製教材等措施,讓孩子們在實踐當中展示自己,從不會說到能說,從能說到說得好。
谷旭陽介紹,「為你而聲」全職人員有20餘名,志願者1000餘名,並已和全國上百所特殊教育學校達成合作,幫助1萬餘名兒童,其中94%的孩子聽力障礙得到明顯改善。
▲「為你而聲」團隊幫助語言障礙兒童
線上+線下同時開展 為全國代表構築展示平臺
重慶大學副校長廖瑞金向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介紹,本屆大創年會以「智匯青春 開創未來」為主題,共收悉部屬高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推薦項目875項。
經過相關學科專家初評、「國創計劃」專家工作組複選,遴選出參加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的學術論文202篇,經驗交流項目200項,創業推介項目58項,共計460項,其中197項來自部屬高校,263項來自地方高校,項目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300所高校。
受疫情防控影響,本屆年會首次探索實踐「線上+線下」的組織模式,師生可在線觀看經驗交流項目視頻並投票,通過專用公眾號進行手機端推送。本屆年會不斷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交流新形式,為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構築展示交流平臺。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付迪西 攝影 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