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高中迷上電影的,確切地說是先迷上《大眾電影》月刊的。工作以後,購買訂閱了不少電影報刊,通俗的有《文匯電影周報》、《環球電影畫刊》,理論性的有《當代電影》、《世界電影》。那個時代條件有限,大多好的電影只能通過文字和圖片欣賞。後來隨著DVD和網絡的普及,觀看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電影。面對浩如煙海的電影資源,我不禁嘆息,在我有生之年,好電影是看不完的。
好電影實在太多,分出個一二三也太困難,我還是談談在我人生三個階段感覺最好看的三部電影吧。
我出生在東營市廣饒縣(當時是惠民地區廣饒縣),在那裡生活了九年。我家住在廣饒一中,校園外有一篇空地,時常放電影,周圍四鄰八村的都跑過來看。放電影的消息透出後,好地方老早就被大小不一的板凳、馬扎佔滿了。放的最多的是《地道戰》、《地雷戰》、《南徵北戰》之類的影片,我都興趣不大。唯有一部叫《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電影打動了我,我看得「如痴如醉」。電影講的是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劈山引水,改變家鄉面貌的故事,其中穿插著幾對戀人的感情糾葛。多年後的我,時常問自己,為什麼當時那麼愛看《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現在想來大概是因為這是我看的第一部「愛情戲」的緣故吧,那時我上小學二年級。
後來隨父母遷到煙臺的一個小縣城。現在的煙臺據說已經是二線城市了,而在當時最起碼文化還很落後。1986年暑假,我剛念完高一,剛迷上電影,聽說電影院要放《羅馬假日》,欣喜若狂(當時的小縣城能接觸到世界名片的機會寥寥無幾)。《羅馬假日》是我當時知道的為數不多的世界名片之一,也是我特別想看的電影(可能是太喜歡奧黛麗赫本)。我是一天下午去看的,本以為電影院會很熱鬧,沒想到空蕩蕩的,沒有幾個人。我心裡直納悶,因為《羅馬假日》還真不是「曲高和寡」的電影,它的受眾面應該很廣。直到今天我還認為《羅馬假日》是最好的愛情片。當時的觀影過程已經淡忘,印象最深的,是曲終人散,我還坐在電影院裡久久不願離去。
九十年代初,我踏上了工作崗位,閒暇時候也去電影院看過幾次電影。小城的電影院一如既往,可看的電影少之又少。變化的是電影院已成為情侶談情說愛的場所,像我這樣孤家寡人純粹是看電影的幾乎沒有。那個時候最好看、最為驚豔的是呂克貝松的《碧海藍天》。現在的呂克.貝松如雷貫耳,當時全國人民知道他的還真沒有幾個,但是我是知道的。當時的《文匯月刊》(最好的文化刊物,91年?被停刊)每期最後是電影欄目,著名翻譯家柳鳴九先生曾介紹過《碧海藍天》這部電影,並稱之為「新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我就是衝著這個去看的,因當時是兩片連映,另外一部是中國著名導演謝晉的《清涼寺鐘聲》。我對謝晉「戲劇化」風格的電影不太感冒,對他永遠「政治正確」的做派更是看不上眼。《碧海藍天》是我看到的最美的電影,是一部適合一個人獨自觀看的電影,我喜歡它的純粹、單純、浪漫和天馬行空。由此我喜歡上了呂克.貝松和讓.雷諾。
後來的後來,小城的電影院關閉了,我再也沒有走進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