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打人和孩子被打,作為父母的我們並不陌生。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寶,當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了之後,不同的家長會有不同的反應和教育方法。
這就像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不還手,擔心孩子總受欺負;還手,擔心孩子變得暴力。
在近一期《婆婆和媽媽》節目中,麥迪娜和「小燕子」李晟就關於孩子被打的話題進行了討論。麥迪娜提了一個問題:「別的小朋友過來打他,他怎麼辦?」
李晟毫不猶豫地說:「一定要還手,至少告訴他,我不是能被欺負的。」
李晟也補充道:「告訴孩子不能打人,不能主動打人,但是別人打你了,你得反抗。」
而她們的媽媽卻認為不能教孩子還手。
麥迪娜的婆婆認為:小孩子教育的時候,在外面一定要低調。
李晟媽媽說:「尤其是男孩子不能教他這樣。」
很顯然,關於孩子被打是否還手的問題,一下子就有了正反兩方。
曾經,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被問道相同的問題:孩子被打怎麼辦?
她舉了一個例子:孫女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個男孩把她抱起來然後扔地上,孫女被磕到凳子上弄傷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李玫瑾教授告訴孫女:「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你就揪他耳朵……他就得撒手,如果他過來你就推他……」
李玫瑾教授解釋道:這是告訴孫女要學會動手,但也不要動手抓人,不要去摳人眼睛等等。
做父母的,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乖寶寶,至少做到不惹事生非。在打架這件事情上,通常男寶寶發生的概率會大一些。
男孩,在人們心中有一個固有的形象,「調皮」。正因為如此,我從小就對弟弟說:「不要打架。」
然後,我弟弟做得「非常好」,確實不打架,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別人打他,他也不還手。
記得他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被一個小兩三歲的女孩打了,我遠遠就聽到他的哭聲。我比弟弟大十來歲,我倆從小感情特好。他被人打,我自然是心疼的。
記得當時我只會衝他吼:「你怎麼回事?人家打你你只會哭?你打回去呀……」無論我怎麼吼,他就是不還手。
在這之後,依然有類似情況發生,這也足以說明光靠「吼」的方式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有心理學家記錄了2583次幼兒之間的攻擊事件後,發現80%的孩子被攻擊後不還手,會哭泣、退讓或者是任由攻擊者搶奪玩具;20%的孩子選擇還擊,找老師/家長幫忙。
反擊成功的孩子:打人的孩子之後很少再攻擊。
反擊不成功的孩子:下次還會被打人的孩子攻擊更頻繁。
所以,當孩子受到欺負的時候,一定要有所還擊,否則就會像實驗中80%的孩子一樣,下次還會受欺負。
①在孩子被打之後,不少家長會吼罵孩子,還有的家長會選擇對孩子做一些安撫。但這樣的做法起不了太大作用。
家長必須要幫助孩子得到應有的道歉。
②父母無盡的關愛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不會在「欺凌」面前選擇妥協、逃避。
如果孩子被欺負了,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不要忍氣吞聲,一定要告訴家長和老師。也許會面對年齡和身材有優勢的孩子,但不必膽怯,首先從氣勢上壓倒對方。
要讓對方知道你並不懦弱,我們不提倡暴力解決問題,但有時候打回去,是換一種方式在減少暴力。
總之,要讓孩子明白:不能欺負別人,更不能被別人欺負。
話題:孩子被打,你認為家長是否應該教孩子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