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獲得金棕櫚大獎的電影《寄生蟲》刷爆網絡,引發大家對窮人的探討,故事的主題很明確:將窮人暗喻為寄生蟲,如蟑螂一樣寄生在別人家中,靠殘羹剩飯小心翼翼活著。
整個電影情節大概是這樣的:
住在地下室的一家四口,爸爸基澤和媽媽忠淑都沒有工作,哥哥基宇和妹妹基婷也都沒有上學,生活過得異常艱辛。
一次偶然的機會,哥哥基宇靠著偽造的大學文憑,進入到一個富豪家去做家庭老師。一場大型詐騙連環案就從這裡展開了,由於薪資豐厚,哥哥基宇就想法設法把妹妹基婷也弄進了富豪家裡,為富豪的小兒子上課。
嘗到甜頭的兄妹兩一合計,通過陷害、欺瞞等手段,使得父親基澤成為富人的司機,母親忠淑成為富人家的金牌保姆。
就這樣,一家四口通過非「常規」手段成功打入富豪家,貪婪地享受著不屬於他們的「財富」。
然而,矛盾就在富人和窮人的日常相處中達到高峰,窮人與窮人之間相互掙食、內鬥,窮人與富人之間相互不理解、嫌隙,最終導致相互殘殺的悲劇。
很多網評給這部劇貼上了「貧富差距」「同理心」「窮人的原罪」等標籤,這確實也是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然而,在我眼中,藏在這些表面現象背後的真相更加殘酷。
它發人深省:窮的本質到底來源於什麼?
你之所以窮,不是因為富人太富,而是明知貧窮任由自己陷入貧窮的陷阱!在惡性思維的循環之下,貧窮成為你無法擺脫的桎梏!
想要真正擺脫貧窮,你需要有三個基本認知。
第一個認知便是正視自己的貧窮!
打破階層的唯一途徑
這個世界上,貧窮其實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敢直面貧窮。
貧窮是一個全世界都面臨的嚴峻現狀,韓國曾流行過一個叫做「2030代湯匙階級論」的社會熱詞,20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根據父母的經濟狀況被分成了四個階層:
出生在資產20億韓元(註:約合人民幣1169萬元)或家庭年收入2億韓元以上的家庭為「金湯匙」;
資產10億韓元或家庭年收入1億韓元以上的為「銀湯匙」;
資產5億韓元或家庭年收入5500萬韓元以上的為「銅湯匙」;
資產不足5000萬韓元或家庭年收入不足2000萬韓元的則為「土湯匙」。
所有這些都指向了韓國社會背後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階級固化越來越成為常態。
如何擺脫階層固化的束縛呢?這個問題如果放在八九十年代,大家肯定異口同聲的說是教育,我們的父母輩非常堅信:知識改變命運!
然而到了現在,很多人不確定教育是否會改變命運,甚至有自媒體宣傳所謂的讀書無用論。
其實,教育仍然是改變階層固化的最佳途徑,人們之所以會有異見,是因為大家對教育的定義太過於狹窄。
教育≠一紙證書≠通過考試≠上學。教育是一個終身踐行的事業,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就將目光聚焦在教育上,顯然很多人依然認為教育就是上學,殊不知,在當代,教育已經從9年義務教育延伸到終身學習。
雅虎上曾有一位網友給出一個精彩的回答:
我認識的朋友當中就有幾位沒怎麼接受過正規的學習(其中一位只上到二年級就沒繼續了),但他們依然學識淵博、富有藝術細胞,這麼優秀的人是別人眼中缺乏所謂「教育」的一類人。
那個只上到二年級的朋友經營著自己的林業公司,他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的妻子和4歲的孩子,他是人人眼中的成功模範。
一個沒有接受過「教育」的男人,走到今天這一步是因為他抓住了機會並充分投入進去。他是一個自學型的人才,靠自己獲得了社會上的名譽。
自學也是教育,一個人不斷接受、學習新知識,用來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發展,這種與時俱進的思維就是教育,也是擺脫貧窮的最佳途徑。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給出了一個人之所以貧窮的原因,就是缺乏教育。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家庭極其貧困,父母為了生存只能出賣勞動力,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也不會給孩子傳遞任何財富思維,甚至支持孩子輟學來幫助自己打工賺錢,那他的孩子也註定將貧困一生,子孫後輩都將陷入貧窮的陷阱。
因此,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想要從貧窮的怪圈裡跳出來,必須從改變教育思維開始。
當你開始嘗試改變自己的時候,你需要改變自己的第二個認知:不要被情緒裹挾,更不能成為情緒的奴隸!
不做情緒上的窮人
有一種窮人叫「情緒上的窮人」。一個人窮著窮著就會變成衝動的傻子!
物質上的匱乏不可怕,可怕的是窮人心態,被情緒控制的人不但一事無成,還會抹殺掉人生種種可能,錯失成功的機遇。
有一個大V曾分享過一個小故事:
公司有兩個實習生小菲和小樂,都是高校畢業,成績優異,進入公司實習期間,兩人也都非常積極努力,工作完成效率極高。
然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同事們就發現兩人的差距到底在哪了。
原來有一次開會,小菲準備的材料忘記帶過來了,領導就順口提醒了一句:下次注意!本來是可以承認個錯誤,回頭去拿來就可以了,但小菲卻表現得很委屈,哭著從大會上跑開了。
之後,小菲因為情緒的問題多次耽誤工作,甚至無故曠工,每次問她的時候,其實都是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要麼就是跟男朋友吵架了,要麼就是公交車遲到了,連下雨天都會引起她的惆悵。
就這樣,3個月後,公司毫不猶豫辭退了小菲,5年後,小菲和小樂再見面的時候,發現小菲已經跳了五六次槽,仍然是公司小職員,拿著五六千的月薪,不溫不火。而小樂已經在原公司做到了總經理的崗位,薪資翻了四五倍。
其實,每個人都生活在原始情緒衝動之中,關鍵就在於有人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有人卻無法掌控,最終淪為情緒的奴隸,不僅生活不如意,物質上也很難獲得成功。
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的情緒上一把鎖,設定一個安全的底線,衝動的時候及時制止自己,以免釀成大禍。
這也是一個人擺脫貧窮路上最關鍵的一把鎖,只有思維跟上物質水平,你也算真正的富有。
當情緒和思維都在線的時候,你需要調整自己對金錢的認知:保持複利思維,杜絕賺快錢!
賺快錢,是最可怕的窮人思維!
有些人在擺脫貧窮的路上還會犯一個錯誤:一夜暴富的思想。
當一個人窮的太久了,很容易被一點點甜頭衝昏頭腦,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沒走出校門就想月入5萬,剛創業的小青年還沒開展就想成為億萬富翁……
這原本就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賺快錢成為很多人收割韭菜的手段,也正是這種窮人思維,才使得詐騙、傳銷更有市場。
殊不知真正成功的人士,都是一點點打下「江山」:
世界首富巴菲特,他99%的財富,都是在50歲之後獲得的。在50歲之前,他一直在進行著財富的積累,股票不斷累計,最終實現了質的飛躍。
只有經過時間的沉澱和檢驗才能獲得質的蛻變,追求財富穩定增長才是當前最高效、最長久的賺錢方式。
為了不讓自己的努力成為笑柄,為了徹底改變子孫後代的命運,一定要採取正確的財富獲取途徑:正視貧窮→保持善良→戰勝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