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個人所得稅要起到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多交幾塊錢、少交幾塊錢,要體現社會公平正義。修法後,個稅法在實施過程中要防止出現新的不公平、不公正,比如子女教育支出的專項附加扣除,肯定受歡迎,但是在操作過程中怎麼扣?」6月22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分組審議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歐陽昌瓊表示。
草案擬將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即起徵點提高到5000元/月(6萬元/年)。 「起徵點有點偏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曉東說,「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大概漲了40%,但2001年實行時GDP是48萬億元,2017年GDP是82.7萬億元,同比增長近70%。今年預期是6.5%,大概達到90萬億元以上。這次雖然上調了,但考慮到工資佔GDP的比例,再加上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情況以及現在應該採取有力措施刺激消費,我個人認為8000元到1萬元的起徵點,是比較合適的。」
考慮到專項附加扣除的具體範圍、標準等比較複雜,難以在法律中直接規定,草案規定,專項附加扣除的具體範圍、標準和實施步驟將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等商量確定。 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程恩富建議,將起徵點提高到每月1萬元,這樣子女教育問題、贍養老人問題都解決了。「草案新增的五項專項附加扣除很複雜,監管難、申報難、漏洞多、問題複雜,把起徵點提高了,能降低稅收監管成本」。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表示,草案提出的基本減除費用標準還要再研究論證,建議提高到每月6000元或7000元。
他表示,「從理論上講,基本減除費用標準受制於三個因素,第一是職工收入提高水平,第二個是物價變動水平,第三個是居民消費水平。根據這三個因素,7年來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大致7%,CPI年均增長2%左右,從3500元提高到5000元就不夠,提高居民收入比重來擴大消費,這是經濟和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以把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到6000元或者7000元」。
朱明春、陳斯喜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提出,起徵點是否可以動態調整?
朱明春說:「個稅法修改了好幾次,最後一次是2011年6月,這幾次修改主要都是提高起徵點數額。如果不建立科學的起徵點動態調整機制,和收入、支出水平以及物價水平比較科學的掛鈎,過幾年還得調。」 朱明春建議,科學測算免徵額,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動態調整機制。
陳斯喜也建議,起徵點和應納稅額實行定期調整。「現在幾年調整一次,成為一個公眾關注的話題後再調整(有點慢),建議定期調整,比如三年或者五年調整一次。 「起徵點到底定多少,是5000元、8000元還是10000元?每次都爭論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到底怎樣確定更科學,這方面需要很好的研究,而不是大家爭來爭去,最後哪一個聲音高一點,或者有關部門的意見覺得應該這樣,就定下來。」陳斯喜說,「可以考慮按照所得額中位數的一定比例來確定起徵點和各個檔次的應納稅額。比如月收入中位數10000元的話,以中位數50%或75%為起徵點,超過中位數的根據不同檔次確定應納稅額,這樣至少有個標準。再有,和起徵點定期調整聯繫起來,比如三年調整一次,三年重新確定個人所得中位數,相應調整起徵點和應納稅額。這樣比較科學。」
歐陽昌瓊表示,當前義務教育很多是免費的,其他教育階段的經費,還有大學教育費用,扣哪些?比如,有些上了貴族學校,屬於高收入階層,如果都可以拿出來抵扣,就會造成新的不公平。貸款買房子,房價不一樣也會造成不公平。買不起房子的、只能租小房子的,反而扣除得少;買了大房子,租了大房子的,扣除的反而多,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如何扣?這些問題應該充分考慮。
他的觀點得到了很多委員的贊同。 尹中卿建議,個稅法修改應研究論證專項附加扣除的範圍和標準。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免費,還負擔哪些教育費用呢?建議用贍養系專項扣除,包括撫養子女、贍養老人支出,也包括子女教育支出。這比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更合適、更科學、更公平。個人所得稅法不僅要確定扣除的範圍,還要確定扣除的標準,這才符合稅收法定原則。
呂薇委員提出, 要進一步細化抵扣範圍和抵扣標準。專項附加抵扣將影響人們的消費和支出行為。要綜合考慮,與公共政策相結合,引導消費行為。所以要進一步研究抵扣範圍,明確抵扣標準,增加納稅的公平性。 「這裡沒有提到贍養老年人,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對老年人的贍養要不要考慮?子女教育支出的抵扣,主要是什麼範圍?是不是非義務教育都應該包括?比如包括學前教育、高中和大學的教育。」
「還有房貸利息,第一套房貸可以抵扣,買十套八套的就不應該抵扣了。改善性住房是不是可以抵扣?抵扣標準是多少?」
還要考慮哪些抵扣標準是全國統一的,哪些應體現地區差別,比如房租的抵扣,同樣面積的住房,北京、上海和三四線城市的租金不一樣。
呂薇認為,草案要認真細化,從專項抵扣的範圍到標準都要細化,要與國家的公共政策和相關政策銜接,同時要體現公平。
馮軍委員表示,專項附加扣除的立法意圖很好,但是草案的規定不具體。建議在法律裡應有一些原則性規定,住房貸款和租金的問題很複雜。
「比如有人買了很多套房,這樣的房貸如果扣除掉了,不公平,房租問題也是一樣道理。租別墅和租(普通住宅的)一居室、兩居室,性質不同。個稅專項附加扣除的一些基本原則,在個稅法中要確定下來,具體的標準、範圍、操作辦法,也不能由有關部門去協商確定,應制定行政法規來確定,以更好體現稅收法定的改革方向。」馮軍說。
劉政奎委員建議,對於專項附加扣除,法律應作出比較明確、原則性的規定,不應該留出太多的自由空間。在確定範圍、標準的時候還應該便於操作,避免手續繁瑣,也要防止弄虛作假。繼續教育的內容比較廣泛,而且支出差異很大,是否列入扣除範圍,應再做研究。
徐如俊委員建議,增加贍養老人,或者叫孝老敬老專項扣除。目前草案增加的五個專項主要考慮到個人負擔的差異性,符合個人所得稅的基本原理,有利於稅制公平。增加孝老敬老這個專項扣除,可以體現稅制的利益導向。
「現在一對夫婦要贍養四個老人,可能許多老人不需要子女在經濟上贍養,更多的是需要子女在精神上孝敬。正因為這樣,不少人以工作忙、時間少、負擔重等理由,把孝老敬老放到了一邊,如果這次增加一份專項附加扣除,就多了一份不能推託的義務和責任。增加這個專項扣除不一定花多少錢,但對於弘揚孝老敬老傳統美德,能起到導向作用。」徐如俊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亦君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怎麼定
責任編輯:鄭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