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劉德華參加魯豫節目的錄製。他透露自己有一個夢想,「我們四大天王作為導師合體錄製一季節目,想推一下廣東歌」。
但稱張學友好像不願意,魯豫調侃「如果你們三個都願意,他不好意思不願意了。」華仔隨即拍胸膛表態:我願意!劉德華表示只要其他三位願意,自己會立馬趕來。
劉德華已年逾半百,為何突然想重組四大天王,匯聚力量只為推廣東歌?如果說是為了名和利是絲毫站不住腳的,劉德華早已名利雙收。一個人做一件事如果不是為了金錢和美名,那另外一種可能就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尊重。晚年的劉德華更想做的是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他想將美的東西重新帶回人們的視線當中。
劉德華口中的廣東歌更多地被人們稱為粵語歌,它有什麼地方能得到天王的青睞呢?粵語源於中原雅音,保留了一些中原古語的發音。它有六聲九調,算起來有九千多個音,極少出現同音字。聲音和聲調的多樣性使它聽起來抑揚頓挫,長短音錯落,情感表達更加「豐富」。
所以說粵語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拿陳奕迅的作品來說,《K歌之王》國語版單純寫愛情,粵語版借愛情在字裡行間諷刺歌詞落俗套的現象,粵語版的情感層次更加豐富。所以表面上看劉德華想推廣粵語歌似乎沒什麼難度,可事實遠比想像中要現實。以娛樂圈目前的狀態,即便是舉四大天王之全力,也未必能讓粵語歌重回音樂圈的流行歌曲之列。
當年粵語歌火,有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於香港騰飛的經濟,在經濟基礎上娛樂業才能蓬勃發展,流行歌曲才會有生長的土壤和需求,繼而催生了大量經典粵語音樂作品的出現,也造就了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陳百強等歌手的崛起。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崛起的時候,也是粵語音樂最風光的時候。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香港的黃金時代漸漸走遠,內地和日韓等娛樂業發展起來,競爭越來越激烈,粵語歌的生存空間也越來越小。
另外,粵語歌曲領域內缺少好的製作人和歌手。粵語填詞,講究先曲後詞,其原因在於粵語的發音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當粵語歌曲市場式微,願意寫粵語歌的人也越來越少,何況難度頗高。再加上當下樂壇青黃不接,真正有才華的年輕音樂人鳳毛麟角,這讓很多喜歡聽粵語歌的人都在聽老歌,就連陳奕迅後期都鮮少發片。
而且現在的各種音樂綜藝節目有個現象:歌手高音飆得越高火的越快。高音被人們當成了判斷歌手唱功的指標。而粵語歌卻正好相反,很少能見到音域跨度非常大的粵語歌,它更多的是細膩,沉穩。這證明它不能迎合當下聽眾的審美口味,自然也就難以傳播開來。
劉德華或許能憑藉四大天王的名氣讓粵語歌重回到人們的視線當中,讓大家知道它的優點和藝術價值,但粵語歌在內陸沒有合適的成長土壤,更缺少合格的播種人和傳播者。一旦失去了四大天王光環的加持,終究還是鏡花水月一場空。當它遠去,就把它當成有距離感的藝術品慢慢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