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檔案——指紋神探劉持平:從蛛絲馬跡中還原真相
神探談刑偵
法制網記者 於吶洋
神探檔案
劉持平,1952年出生,1969年初中畢業後應徵入伍,1973年復員進入警界,多次立功,32歲成為江蘇省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長直到今天。從警30多年,參與2000多起重大案件的偵破,從沒有失過手,被譽為「指紋神探」。
劉持平是中共江蘇省第十七屆代表大會代表,江蘇省勞動模範。中國刑科協指紋檢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公安廳首席刑偵專家,多次作為公安部特邀刑偵專家赴各地研究重特大刑事案件。
同時,兼任中國刑警學院、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6所高校的客座教授。
「中華指紋技術源遠流長,是我國早於『四大發明』的一項偉大創造。」刑偵專家、江蘇省常州市公安局副局長劉持平說到指紋,一肚子的知識就像打開了閘門。他說,我國最早在唐代的法律中就明確規定,指紋是人身鑑別的證據之一,這比西方早了800多年。
研究了30多年指紋的劉持平已經是國內指紋方面的權威專家,參與了2000多起案件偵破,被譽為「指紋神探」,但他謙遜地說:「指紋太神奇了,我們對指紋的不了解遠遠多於我們對它的了解。」
以一枚枚殘缺指紋找出真兇
十多年前的一個星期天,常州市某銀行的經濟民警李某向同事王某的頭部開了一槍後,又朝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當場自殺。李某和王某是朋友,李某為何要向好友開槍令人不解。
劉持平接到案件,檢驗發現,李某的指紋極度異常。
「李某10個手指上面一共有4個弓形紋,2個反箕,4個正箕。這種指紋的組合,是一種高度異常,在理論上出現的概率是百萬分之三,在正常人群中間,基本上不會出現這種組合。」劉持平說,我通過他的指紋當即斷定,李某染色體異常,患有男子睪丸發育不全症,不能生育,而且無法醫治。這類患者容易導致性格脆弱,當遇到人際關係不良等問題時,他們比別人更易產生精神障礙。
隨後,偵查人員了解到,李某結婚多年,不能生育子女,他妻子又不幸遭遇車禍身亡,其後父親和嶽父又相繼去世。案發當時,他正為領養女兒的戶口而煩惱,重重壓力之下,李某思想崩潰,釀成悲劇。
「一個人神經方面的缺陷,一定會在指紋上有所表現。這起案件的偵破不僅在國內,在世界上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因為這是世界上首次利用指紋解讀胚胎期神經發育的問題,是運用指紋實證先天遺傳素質的經典案例。」劉持平說。
「指紋是人體獨一無二的特徵,全世界人口中,沒有兩枚指紋是相同的。」劉持平說,因此,當今世界各國司法部門都把指紋作為「物證之首」。
正因為指紋具有唯一性,很多對指紋技術不了解的人都會這樣想:在每個作案現場,警方根據現場遺留的指紋就能夠輕鬆破案。
劉持平說,其實,警察在犯罪現場普遍獲取的指紋都是局部或模糊的指紋。不法分子因為手指的動作、承受客體外表的形態與光滑程度、手指與承受客體表面不同附著物及形成指紋時的作用力大小等各種複雜因素,形成殘缺不全的,局部或大部模糊、變形的指紋。
這種現場指紋可否作為個體鑑別的依據?劉持平解釋道,每一個完整清晰的指紋上有100個至120個細節特徵。目前,大多數歐美國家認可有12個以上細節特徵具備鑑定條件的標準。我國一般認為有8個以上細節特徵的具有鑑定條件。各國指紋檢驗機構都認為,如果一枚指紋的細節特徵低於設定的臨界線,通常認為這類指紋不具備進行科學鑑定的基礎。
然而,在劉持平30多年的指紋破案生涯中,所面對的常常是這種缺乏鑑定條件的指紋,他憑著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從一枚枚殘缺的指紋中找出了真兇。
2001年7月,常州發生一起分屍案,現場沒有關鍵物證,只留下了半枚指紋。劉持平運用獨創的學術理論,硬是憑著這麼點模糊指紋,不到24小時就查實了犯罪嫌疑人。
據了解,劉持平不僅通過指紋鑑定找出了眾多真兇,還通過指紋鑑定正確地否定了3起錯拘、錯判的兇殺命案,其中一名兇殺案犯罪嫌疑人已被判處死刑,劉持平用精湛的鑑定技術為他洗清了不白之冤。
利用專業優勢開發指紋潛質
現在,隨著高智商作案的增多,在很多犯罪現場,指紋遺留得越來越少,傳統的指紋破案方式是否過時了?
「當傳統的指紋技術與現代的計算機結合後,其生命力正如一棵常青樹,日益展現出它的魅力。」劉持平說,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公安系統指紋庫的作用已日益顯現。解放後,公安民警為了識別犯罪嫌疑人需要走村下鄉、挨家挨戶地去比對,費時費力。即使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靠人工查詢指紋工作效率很低,平均每人每天僅能查詢100至200份指紋檔案。而現在指紋自動識別系統已實現全國聯網,坐在辦公室裡輕點滑鼠,指紋自動識別系統就能在幾分鐘內自動比對幾千萬份指紋。指紋網上比對,讓罪犯無藏身之地。
常州市公安局早在1992年就成為全國第一個參加研製並應用指紋自動識別系統的地市級公安機關。「近年來,常州市公安局每年通過指紋自動識別系統破獲案件達到幾百起,正因為指紋技術的精確,所以才能實現『精確打擊』的目的。」劉持平說,其實指紋技術不僅是用來打擊犯罪,隨著社會的發展,指紋技術已經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醫學、體育、為民服務等各個領域,比如,個性化電腦、銀行卡、門禁系統等的識別很多都用指紋,快捷準確。
聽著劉持平的話語,能感受到他對指紋的理解已經不僅限於公安破案,而是把指紋作為一門科學來對待。「我認為,在各方面廣泛運用指紋,能更好地為社會、為科學做出貢獻。而公安機關則應該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開發這一領域的潛質。」
劉持平先後發表了《指紋的奧秘》、《眼睛虹膜紋絡識別技術探析》、《指紋無謊言》、《指紋中的數學》、《中國原始指紋畫的發現與研究》等專著和論文,將中國運用指紋的歷史上推了二千年,定位於新石器時代晚期。2008年伊始,劉持平歷時3年,數易其稿的譯著《世界指紋史》出版。本書的原著是德國指紋史學家羅伯特·海因德爾所著的《指紋鑑定方法的體系與實踐》德文版本,約32萬字。譯著的出版發行對從事指紋學研究的專業人員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得到了學術研究機構的高度評價。
劉持平曾經有個遺憾:「我國是指紋學的發源地,是世界指紋技術的故鄉,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不斷騰飛的現在,卻沒有途徑向國人和世界展現這門優秀的傳統學科。」在劉持平多年的積極努力下,在兩代指紋學者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4月20日,國內唯一的指紋主題博物館———南京中華指紋博物館在江蘇警官學院開館。從指紋的歷史到現代指紋技術的發展,博物館通過1500餘件實物和1000多張圖片揭示了指紋背後的秘密。
「目前,這是世界上唯一的指紋博物館,我希望通過它能把中國的指紋技術更加發揚光大,更加普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劉持平說。
歷史永遠記住第一
神探講述
我1973年從濟南軍區147醫院復員後,到江蘇省常州市公安局刑警隊擔任偵查員。當時,常州市公安局刑警隊只有1臺相機、兩名法醫、兩名痕跡檢驗人員和1名警犬訓練員,這就是全部配備。
1976年,作為文革中公安部恢復重建刑事技術隊伍的首批調幹生,我到中央第一民警幹校(刑警學院前身)學習痕跡檢驗。我們當時的學習有兩個任務,一是學習刑事偵查痕跡檢驗的專業知識;二是學員回當地後要承擔恢復和重建公安刑事技術隊伍的重任。現在,大部分同學仍舊在這條戰線工作,很多都是各省乃至全國知名的專家。我就是從那時起和指紋學結下不解之緣的。
指紋學發源於中國,但在中國普遍運用上千年後傳到西方與現代生物學、統計學等結合後,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僅成為萬國技術,也成為一門科學。而我國在建國初期,指紋學的研究和應用水平在世界上卻處於落後地位。但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年來,在全國指紋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現在,我國指紋學的研究已位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們公安系統也有一支近兩萬人的專業化指紋隊伍,他們在偵破案件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我國違法犯罪嫌疑人員的指紋管理工作經歷了手工管理、計算機半自動管理和全自動管理三個發展階段。回顧我國公安系統指紋自動識別的發展,有幾個難忘的歷史第一次:
「八五」期間,公安部將指紋自動識別系統研究開發列入攻關項目,分別組織清華大學和北京市公安局刑科所、常州市公安局,北京大學和上海市公安局,公安部第二研究所和南昌市公安局合作開發了三套指紋自動識別系統。
1992年,在江蘇省公安廳的積極支持下,我們與清華大學、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共同研究開發「指紋自動識別技術系統」,1996年該系統獲公安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常州市公安局成為國內首家擁有這個系統的公安局。
1994年4月11日,常州市公安局邊研發邊試用,利用指紋自動識別系統,僅用58.2秒,認定1989年發生在常州市某盜竊案現場的指紋是犯罪嫌疑人薛某所留。該案成為我國運用該項技術成功偵破的首個案例。
1999年,江蘇省率先在全國實現了指紋自動識別系統全省聯網,有力地提升了江蘇打擊刑事犯罪的能力。
2000年3月10日,常州市公安局利用指紋自動識別系統網上遠程檢索功能,直接認定1999年發生在南京市一起重大盜竊案現場的指紋為犯罪嫌疑人牟某所留,成為我國指紋技術網上偵破第一案。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現在指紋自動識別系統是金盾工程的重要分系統之一,已在全國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普遍應用並實現全國聯網。歷史將永遠記住這些第一,因為它印證了我國公安機關自主研發、並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指紋技術發展的歷程。
據各地不完全統計,截止到2006年底,全國公安機關共存有犯罪嫌疑人十指指紋檔案數千萬份,犯罪現場指紋近百萬枚。利用指紋破案佔破案總數的比例逐年上升,指紋技術始終承擔著攻堅克難的重任。
法制網記者於吶洋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