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學術,究竟該如何定義?」
近日,全球四大學術排名機構之一的上海軟科,在對全球2000多所高校的學術進行研究之後,發布了最新的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
最新排名結果的Top 100如下:
2020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Top 100
軟科今年一共公布了全球1000所大學的名次,而能進入前100的,有來自18個國家的大學。
它們分別是:
-美國-
一共41所大學上榜,Top 100佔比近半,多集中在排名的Top 50。前50名有30所美國大學,50-100名次有11所美國大學。證明美國大學的不僅學術實力好,而且質量高。是整體性的優秀。
同時,上榜的這些學術好的大學,也是我們平時常見的綜合實力強的大學,二者有高度雷同之處。
-英國-
一共8所大學上榜。G5上榜4所,唯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排在了150-200名之間。
但這並不代表倫敦政經比其他G5弱,而是倫敦政經屬於人文社科類大學,學校開設的專業本身不全,在排名上就非常吃虧。
-中國-
中國一共6所大學上榜。
清北復交上榜毫無意外,中科大也在學術強校之列。同時,浙江大學超過復旦和上海交大,位列第3。浙大贏就贏在它的「高被引用學者」特別多,同時幾項指標的都沒有短板,綜合實力強。
中國上榜的均是內陸高校,香港、臺灣和澳門,均無大學上榜。
-澳洲-
澳洲一共7所大學進入Top 100榜單,數量僅次於美國和英國。
這7所大學均屬於澳洲「八大」,但阿德萊德大學沒上榜,它的整體實力,確實比其他「八大」稍弱一些。
不過它的「校友獲獎」數據在「八大」中較高 ,培養人才的能力一流。
除了上面的國家,上榜的還有:
法國、瑞士各5所大學,
德國、加拿大、荷蘭各4所大學,
日本、瑞典各3所大學,
比利時、丹麥、新加坡各2所大學,
以色列、挪威、俄羅斯、芬蘭各1所大學。
總體上來說,ARWU的學術排名跟其他機構,比如QS、U.S. News、泰晤士的排名還是很不一樣。一個是印在我們腦中的大學名次都被打亂;一個是比起其他排名,中國高校在這裡的地位變得高了許多。
而造成這一切排名結果的根本原因,是它的排名指標和各項指標的佔比。
ARWU的排名指標,產生了很多爭議。
爭議頗大的ARWU的排名指標依據
具體指標以及佔比如下:
從上述指標我們會發現,ARWU只看學校工作人員或者校友的科研成果,完全聚焦在純科研方面,並且只關注「結果」。
比如有沒有拿獎,有沒有發論文。而且獎還只包括了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不去看學生的反饋,也不看學術的其他方面。
也就是說,在ARWU看來,學術的好壞基本上等於科研的結果如何。
有一個機構——Niche,美國著名的教育、排名和評論機構。它同樣會每年進行全球大學學術排名。
但Niche的排名指標,和ARWU非常不一樣。
Niche的排名指標如下:
它的指標有一共15項。不僅僅看學術的結果如何,也看學生開始大學學術前的情況如何,比如SAT/ACT的分數;還看學術的過程,比如研究經費、學生學術調查、學生第一年保留率。
以及,它的絕大部分指標,都從學生出發。學生自身表現如何、學生如何評價別人、學生的成長過程如何。
這跟ARWU的基本上從「老師表現如何」角度出發、以及只看結果的評價標準,有非常大的不同。
這其實體現了中美對於「學術」完全不同的理解。
中美對「學術」的不同理解
美國的「學術」,更注重的是學生本身,以及他們做學術的過程。
美國高校所關注的學生學術基礎如何,有沒有給學生足夠的研究經費,老師有沒有足夠的精力照顧到學生,老師本身實力是否強,學生在大學成長得好不好等等……都說明美國大學關心的是「人是否在學術中得到了根本的成長」。
在美國看來,做學術,做科研,是為人的成長服務,想讓學生在充分無限制的深入某一領域學習中,得到全面且更深刻的成長。學術只是工具或方法,學術成果是附屬品。
而中國的學術,注重的是能不能夠出結果。
學生怎麼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學校有多少獎盃、發了多少頂刊論文。學校為獎盃、為論文服務(即人為「物」服務)。
如果沒有學術成果,那就說明你這個大學的學術沒有做好,就不是一所好大學。
這會導致2個後果:
一個是如果學校過度沉溺於獲獎發論文,那麼它還會不會認真地教育學生,會不會好好重視學生的身心成長?這是一個疑問。
許多高校的老師評職稱漲薪資,都靠學術科研。教學生,對許多教授來說是一種負擔和束縛。這樣老師很難去教好學生。
另一個後果是,那些在認真教書育人的大學,可能會被忽視。
一個好的研究成果的出現,需要多年的付出,也就是說,多數的學生得從大學再到畢業後都以科研為生,才大概率能夠做到有學術成果。
但不是所有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都會成為一個研究人員或者大學教授,大部分人,最後還是要走向社會中的商業工作崗位。
那麼,把這些走向社會的人也教好的大學,不算好大學了嗎?
在西方,教育叫做「educate」,最前面的字母「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人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
而在中國,教育的廣義是「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不管是西方還是中國,教育的核心都是「人」。
所以重視教育,還是要從重視「人」開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