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90%的信息都是由眼睛吸收的。但寶寶的眼睛又時常會出點小狀況,缺乏經驗的媽媽常常會把「針眼」(麥粒腫)等同於霰粒腫,把嬰兒的鬥雞眼等同於內斜視。到底該怎麼區分和治療?
麥粒腫(針眼)
生了「針眼」的寶寶通常會鬧,讓媽媽看在眼裡煩在心裡。民間各種偏方煞是熱鬧,用針刺破膿包,躲在門後看針眼等。
1.治療麥粒腫
麥粒腫是瞼板腺的細菌感染,表現為紅腫熱痛,抗生素滴眼液會加速痊癒,不需要手術。
2.弄不清麥粒腫
很多媽媽都不會分辨麥粒腫(針眼)與霰粒腫,只要是寶寶眼瞼上長了小包塊,一律當做「針眼」來治療,以為等膿頭破了自然就會好了。事實上,麥粒腫不需要手術治療,但如果寶寶得的是霰粒腫,一個月還不見好,一定要看眼科醫生,做手術才能好哦。
3.見識一下霰粒腫
同是眼睛上的一個疙瘩,卻不同名,也叫瞼板腺囊腫,是瞼板腺開口處阻塞,看著難受其實不疼。
·不用抗生素,數周至數月自我吸收,一個月不減小反而增大,要看眼科醫生,需要囊腫切開刮除手術。兒童需要全麻。
·熱敷(一天四次,每次15分鐘)和瞼板腺按摩會加速油脂排出。
·孩子反覆瞼緣炎和霰粒腫,要考慮蠕形蟎導致。
鬥雞眼其實不鬥也不斜
許多小寶寶出生不久都顯得有點「對眼」,尤其亞洲寶寶,就是正面看東西時眼球總在內眼角。那麼我們先來揭秘讓媽媽苦不堪言的鬥雞眼的真實面目。
鬥雞眼在亞洲嬰兒最常見,這是一種特殊的眼位表現,不是眼位異常。這是因為我們亞洲人在嬰兒時期,內眼角會堆積上眼瞼的褶皺,先天性的,也叫內眥贅皮,還跟鼻根太矮有關,捏起鼻根就可以發現眼位是正常的。
原來造成鬥雞眼的視覺原兇是:內眥贅皮+塌鼻子
鬥雞眼的兩個親密同胞
①下瞼贅皮=倒睫+流淚
先天性的下眼瞼贅皮,是瞼板前的輪匝肌和皮膚形成水平的皺褶,使得睫毛豎直,甚至向內推向角膜。磨擦角膜引起流淚。若無角膜感染,可以使用人工淚液眼膏來保護角膜,隨著孩子面部發育,倒睫會緩解。若擦傷角膜,反覆感染導致角膜瘢痕,需要手術。
②內斜視=出現弱視
「鬥雞眼」也並非內斜視。內斜視是眼位異常,一隻眼睛內斜更常見,雙眼內斜視也有。
4個月以上嬰兒的內斜視,必須及時到眼科就診,內斜視比外斜視發生更早,治療也棘手。發生得越早,弱視越嚴重。
嬰幼兒斜視會導致弱視,阻礙孩子視力發育:健康孩子的兩個眼睛視軸是平行的,光線都落在黃斑中心凹,大腦同時接受兩個眼睛的視覺信息,融合在一起。當一隻眼睛發生了斜視,不管內斜視還是外斜視,視軸不再平行,產生復視。大腦接收到混亂的視覺信息,為了平衡,就會抑制斜視眼睛的傳入信號,斜視眼睛就看不清楚了,叫弱視。弱視在兒童時期得不到治療的話,成年後即使戴眼鏡,也看不清楚,無法矯正,影響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