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要求】
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
【學習目標】
①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實。
②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③知道武則天的治國措施及其影響。
④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
【學習重點】
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開元盛世
【歷史典故】
【教材研讀】
知識點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
①背景: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原鎮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淵趁機起兵反隋。
唐朝疆域圖
②建立: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③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貞觀」,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2、貞觀之治
(1)開明的治國思想:
①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
②具體內容:唐太宗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③具體表現:敢於直言,前後進諫200多次的魏徵死後,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鏡子」;唐太宗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善於謀略的房玄齡和敢於決斷的杜如晦都是貞觀時期的名相。
魏徵去世時,唐太宗曾痛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聯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徵殂,遂亡一鏡矣。」
(2)開明的治國措施:
①政治上:
A、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和決策程序;
B、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唐太宗
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集權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C、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D、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史料:唐太宗即位之初,依據德才兼備和當時官員的職責,制定了選拔和考核官員的嚴格標準,即「四善」、「二十七最」、「九等」。
②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水(人民)能載舟(君主),亦能覆舟。——唐太宗
史料:太宗謂侍臣曰:「……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貞觀政要 論務農》
③軍事上:先後擊敗東、西突厥,加強對西域的統治。
3、唐太宗時的治國成效
唐太宗統治的貞觀年間(626—649年),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大唐人口從最初的200多萬戶增長至380萬戶,平均每年增長7萬戶,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知識點二:女皇帝武則天
1、武則天稱帝:武則天原是唐高宗的妃子,成為皇后以後,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後,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
武則天,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後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
2、武則天的治國措施
①政治上: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製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
武則天愛惜人才。駱賓王寫得一手好文章,曾參加反抗武則天的隊伍,撰寫聲討武則天的檄文。武則天讀了檄文後,感慨不已,惋惜地說:「這麼好的人才,沒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過錯!」
②經濟上: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重視發展生產。
吳澤認為:「武則天當政時,繼續堅持太宗的政治道路,對舊貴族官僚集團勢力進行猛烈的鬥爭,獲得巨大勝利。武則天稱帝後,仍然繼承太宗、高宗對農民讓步的政策,勸農桑,薄賦徭,縮小戰爭範圍……」
3、武則天統治的影響:
武則天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後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們評價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無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國歷史上執政21年的女皇帝武則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寬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見唐代所刻一字。武則天為什麼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歷代學者為此爭執不休,眾說紛紜.較為合理的解釋是:
第一種說法:武則天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德高大非文字可表。
第二種說法:武則天自感罪孽深重,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l
第三種說法: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自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說,這是最好的辦法。
知識點三:「開元盛世」
1、唐玄宗:武則天的孫子,在位前期,年號開元。
唐玄宗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是武則天的孫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不僅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後,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姚崇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2、唐玄宗的治國措施:
唐玄宗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頓官吏,裁剪冗員。
材料: 唐玄宗非常注重對官吏的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罷免。有一年他親自主持對縣令的考試,結果有45個縣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職。
②經濟上: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化,編修經籍。
3、開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摘自杜甫的《憶昔》
【知識小結】
【拓展延伸】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①隋朝的富庶和繁榮為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②唐太宗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勤於政事,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③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發展科舉
2、評價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吸取隋亡教訓,積極採取革新措施,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統治後期,「不悅人諫」,連年用兵,廣建宮室,加重賦稅,使社會矛盾有所加劇。
3、武則天的統治與唐太宗的統治有哪些相同之處?
①都重視人才的選拔;
②都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
③兩者統治期間,經濟持續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4、分析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
唐太宗「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為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玄宗重用賢能,發展生產,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人民的辛勤勞動。
5、 中國古代經濟繁榮和發展,出現治世的共同原因。
①繼承了以前的經濟基礎;
②社會安定、國家統一、政治清明;
③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④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
⑤人民的辛勤勞動;
⑥生產技術革新(特別是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興修水利。
6、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統治一覽表
7、如何評價武則天的統治?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口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後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武則天是一位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8、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點,以及對我們今天的現實意義。
主要盛世:西漢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共同原因:①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盛世局面出現的前提和基礎;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穩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證(如:制度的創新、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外交政策等);③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④統治者的勤政愛民、勵精圖治。
共同表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思想活躍,外交開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現實意義:①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經濟發展;②合理調整統治政策,促進經濟快發展;③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並重,確立民本思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創建和諧社會。
【課本問題解答】
1、材料研讀: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為什麼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係比喻成舟與水的關係?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作為君主,必須在心裡先有百姓,如果以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肉來餵自己的肚子,肚子雖飽了,而身體卻死亡了。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載船行走,也能夠把船掀翻。
唐太宗認真總結了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所以他將君民關係比喻成舟和水的關係。
2、問題思考:唐太宗給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你認為從哪些方面能夠體現出來?
主要體現在一下兩大方面:
在治國思想方面:唐太宗勤於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
在治國措施方面: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和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軍事上,先後擊敗東、西突厥,加強對西域的統治。
3、課後活動
(1)閱讀史料並回答問題。自貞觀以後,太宗勵精為理。至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鬥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十五年,米每鬥值兩錢。
材料中所敘述的社會狀況是怎樣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反映了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原因:唐太宗從隋末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勤於政事,任用賢才,虛心納諫。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發展科舉制。
(2)詩詞賞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說一說:詩中描繪了開元時期什麼樣的情景?
描繪了開元年間,人口增加、經濟繁榮的盛世氣象。
【知識結構】
【易錯易混】
1、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李淵。
2、唐玄宗統治時期,是唐朝的鼎盛時期。
3、唐太宗—貞觀之治;武則天—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玄宗—開元盛世。
【自我檢測】
1.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唐太宗國家政治體制方面完善了
A.分封制 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籤制度 D.三省六部制
2、《沁園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一句,這裡的「唐宗」是指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3、「開元盛世」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統治?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D.唐玄宗
4、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治國舉措的共同之處是
A 重用人才 B 善於納諫 C 改革稅制 D 輕徭薄賦
5.唐太宗時,任用善斷大事的宰相是( )
A.房玄齡 B.杜如晦 C.魏徵 D.姚崇
6.後人基本上對武則天的統治給予肯定,主要是因為( )
A.她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幫助有病的唐高宗處理國政
C.她善於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統治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7、下面有關「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錯誤的一項是( )
A.任用姚崇為相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輕搖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C.唐太宗善於用人,重視納諫,政治比較清明
D.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鼓勵士人報考
8、李世民做皇帝後的年號是 ( )
A.開元 B.開皇 C.貞觀 D.光武
9、唐玄宗時期重用的賢相是 ( )
A.房玄齡 B.姚崇和宋璟 C.杜如晦 D.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