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新讀》(五)
仁者無敵
梁惠王一天氣憤的對孟子講,想我堂堂魏國,在當年三家分晉之時,可以說是天下最為強大的國家了,老師您是知道的啊!可如今傳到我這一代,東邊被齊國欺負,大兒子被戰死殺場,西邊卻又被暴秦割地所侮,南面也被楚國所羞,這種血海深仇之恥,我願付這滿腔熱血而報之,可是又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老師您懂的多,我願向您跪請,但求得道老師的幫助!
孟子宅心仁厚的對惠王講,我不是早就同王上講過嗎?當年成湯之江山以不足七十裡領地而稱王天下,創下萬民稱頌的王業,靠的就是仁義啊!當時天下人都處在夏桀統治下的水深火熱之中,當天下人得知成湯的軍隊攻向南邊之時,北邊的百姓無不抱怨湯說,湯王啊!您怎麼不先攻打北邊啊!當天下人得知成湯攻向東邊之時,西邊的百姓莫不抱怨湯說,湯王啊!您怎麼不先攻西邊啊!天下的百姓們莫不想讓湯王趕快攻下自己所處的地方。可見仁義有多麼重要了吧!只要王上能效法先賢,施行仁義,慎用刑罰,輕薄賦稅,重視民耕農桑不誤農時。使身強力壯的人抽出時間來能夠修行生養,使人們擁有一顆仁義之心,做到孝順、尊敬、忠誠、守信的品德,在家能夠恭敬侍奉父母兄長,出門也就能尊敬長輩上級了。這樣人們即使手持木棒也可以打擊那些擁有堅實盔甲銳利刀槍的秦楚軍隊了。
反之如果王上一心為私憤,不顧民生,枉奪民意,如老百姓們辛辛苦苦的一年到頭來也不能夠養其父母妻兒,冬天無衣穿,雨來無屋避,個個拋家棄子的背境離鄉,使老百姓們個個孱弱無志,試問王上用兵之時,又有哪個願意為王上捨命徵死一博呢?
所謂「仁者無敵」,請王上莫要猶豫了,趕快行使仁政吧!待都俱備了仁義的條件,王上的私憤自有百姓們為您報之的。到那時,無論多麼強大的對手,王上也無需擔心不會戰勝他們了!
孟子新讀(六)
一而貫之
孟子見過梁襄王出來後生氣的對弟子說:「襄王遠遠看上去一點也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他有什麼值得人們敬畏的地方,我很生氣。最可氣的是他見了我之後突然問道,天下要怎樣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說,天下要安定必須得從自身個體做起,認定了正確的事情,就必須一而貫之,始終如一,方能善始善終。自己做好了,有了一顆安定的心之後才能感染世人,天下就會安定統一了。
他又問我怎麼才能做到一而貫之呢?
我同他講,要有一顆不嗜殺的善心,不能看到自己認為不利於自己的事情就生厭惡之心,然後行事要萬事遵宗,不得虎頭蛇尾,雜亂而沒有章法。
他又問我,做到這些就可以了嗎?天下之人就會歸附我了嗎?
我又同他講,只要做道了這些,天下人心指定沒有不歸附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生乾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雲密布,下起大雨,那麼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而現在天下國君,沒有一個不嗜好殺人。如果有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麼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仰望著他了。如果能夠誠心如一的為民所想,老百姓就會歸附的,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那譁啦啦的洶湧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
唉!我講這些話他真的能聽得進去嗎?看看他那不虔誠的樣子!頭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