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薪資五千,除開生活成本,一年能存多少錢?
五千?一萬?還是十萬?
年輕人能養活自己,不跟家裡要錢,就已經很棒了!自己根本沒有抵禦大風險的能力,一個小小的意外就可能造成積蓄掏空,負債纍纍。
哪怕是上海本地人,面對意外事故,也有很大的經濟壓力。
——下面是微保理賠用戶菁菁的故事↓↓↓
我媽在下雨天摔了一跤,竟要花7萬塊
年初菁菁跟母親去餐廳吃飯,母親不小心摔了一跤,竟摔出腰椎骨折,住了十幾天院就花了7萬多治療費!
母親已經65歲,骨折在腰部,位置承上啟下,醫生說保守的骨水泥療法,風險較大,如果出現後遺症很可能導致行動不便,往後只能彎著腰走路!
而且骨水泥只有10年的保質期,那10年之後呢?難道還要再經歷一次手術?要知道那時母親已經75歲,身體已經很難再經受手術的創傷了!而且任何手術都有一定的風險,這是菁菁不願意承擔的。
醫生也就菁菁的擔心提出更高效的治療方案——用進口鋼釘代替骨水泥療法,一次性手術,一勞永逸,風險還小。但這筆費用不在醫保報銷範圍,至少需要自費三四萬!
箐箐都要給母親最好的治療方案,怕10年後的自己後悔,更怕媽媽的身體遭罪。雖然是上海本地人,但幾萬塊對於工薪族的她來說,也並不是筆小數目。
不是每個「滬二代」都是「富二代」
菁菁母親上世紀70年代來到上海,在那個工作還可以"繼承"的年代,外公退休,母親頂替外公的位置,才有機會從老家來到大城市上海。
工作機會來的不容易,所以更加小心,儘量少請假,怕萬一出了岔子,碎了自己的上海夢,即使在上海站穩了腳跟也不敢懈怠。
這種對工作的虔誠,也延續到對女兒的要求,這次意外骨折住院,也百般勸女兒、女婿不要因為照顧自己,耽誤了工作。
畢竟在魔都——上海,不管是上世紀70年代,還是現在,工作就是在這個城市立足的憑證,沒有例外!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對年輕人有了更高的要求,稍不留意,可能就會被後來者居上。
理賠用戶菁菁分享在上海打拼的不易
在母親住院的時候,菁菁跟愛人輪流照看,愛人是程式設計師,出了名的加班狂,最忙的時候白天在醫院照顧嶽母,晚上再趕回去公司加班,通宵也要把工作項目做完。
累肯定是累的,但這就是在魔都生存必須的手段,也是大城市職場人的自我要求吧,成年人都會懂,心疼但誰又能避免呢?
菁菁最忙的時候,也曾連續好幾天睡在公司,脫髮、長痘……面對一系列問題,也意識到人真的很脆弱,一輩子的積蓄,到頭來可能生一場病全沒了,忙活大半輩子錢全砸醫院了,到底便宜了誰?
2年前的堅持,為今天省下幾萬塊錢
其實在菁菁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有給她買過保險,但上世紀90年代,保險業剛開始發展,大家對保險的認知並沒有那麼高,所以買了一些"不太划算"的保險。
等90年代這一代人長大,文化素質更高,當面臨著養家餬口的責任時,才會認真研究這個東西。
菁菁第一次產生買保險的念頭,是在2018年的時候,因為母親已經快65歲了。要知道65歲之後,保險就很難買了,一是健康告知很難過;二是很多保險產品為了控制風險,都會設置一個年齡上限,這個上限就是65歲;
菁菁想如果母親沒有一份靠譜的商保保障,之後身體出現什麼問題,所有的自費醫療支出就只能自掏腰包了。
也幸虧菁菁保障意識夠強,這次菁菁媽媽意外摔傷骨折,總共花費7萬多,其中社保報銷4萬,微醫保的百萬醫療險報銷2萬多,另一份意外險報銷7千,基本涵蓋了大部分的醫療費用,沒給菁菁的小家庭增加什麼經濟負擔,也不影響續保。
寫在最後:
其實現在很多人對保險還是有些偏見,但作為保險從業者真的不建議大家隨便買保險。
因為保險不是隨便買的,要提前計劃,買的明明白白!
就像菁菁,買之前會提前對比好幾款產品,會仔細閱讀健康告知,確認符合購買條件,這樣在後續理賠的時候,才很順利,兩周左右就順利拿到了理賠款。
有了靠譜的保險兜底,不管是意外受傷還是大病醫療,只要花錢能治好,就只管安心治療!
守護菁菁母親同款產品,
讓你和家人大病不用愁,
點擊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