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電腦剛進入中國時,就面臨一個問題:用拼音輸入,還是用筆劃?
直到1983年,河南科委工作的王永民,用了5年時間,發明了五筆字型。因為漢字基本筆畫有「橫豎撇捺折」五種,所以叫「五筆」,也叫「王碼」。 新華社對五筆給予高度評價,稱它的意義不亞於活字印刷術。
1987年,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發文,推廣五筆字型,所以90年代出現了全民學習五筆的熱潮,五筆輸入法迎來了巔峰。
與此同時,拼盤輸入法也迅速發展,2006年,搜狗的出現是個裡程碑。
電腦剛開始流行的時候,拼音輸入法沒有這麼智能,沒有聯想功能,更沒有詞庫。當時的拼音輸入法,還是「智能ABC」和「紫光」的天下。
直到2006年,搜狗輸入法誕生,有了整句輸入、聯想輸入、聯網詞庫等功能,從此,拼音輸入速度有了質的飛躍。
那問題來了,五筆和拼音兩種輸入法,到底哪個更好呢?
第一,從學習門檻上說,拼音輸入法更容易入門。
經過九年義務教育,大家都學會了拼音,所以有基礎的拼音更容易上手。而五筆,如果想要達到40字/分的速度,大概要付出100小時的練習。
五筆字型則要從零開始記字根、一級、二級簡碼。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五筆的學習成本太高了,所以逐漸成了小眾的輸入法。
第二,從輸入速度上說,熟練之後五筆會更快。
在練習超過100小時以後,五筆輸入法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當年,五筆字型及格標準是一分鐘120個字,拼音想達到這個速度是很難的。
因為雖然拼音輸入法很智能,但也擺脫不了選字的魔咒,因為漢字同音字詞太多了。相比之下,重碼率低的五筆可以輕鬆實現盲打。
基於上面兩個區別,拼音變得更加普及,五筆則往往被專業人士使用。
拼音就能滿足普通人的需要,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一分鐘輸入120個漢字。隨著手機的發展,現在很多人用手機輸入,可以拼音,可以手寫,甚至可以語音識別,用五筆的人就更少了。
但如果想打字快,還是要用五筆。所以專業打字員,以及銀行、派出所、民政部門一些窗口,可能還在使用五筆,因為很多生僻字不知道怎麼讀,但用五筆就能輸入。
今日話題:你覺得,五筆和拼音哪個更好呢?
如果你喜歡以上的內容,請收藏!
並為我們點讚、分享,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