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安徽省工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正在召開之中。窗口「微笑服務」、「徽州百工」品牌、「最受歡迎金融IC卡」......五年來,全省各地市工會工作亮點精彩紛呈。
合肥市:設立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
合肥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以政府名義設立職工技術創新成果獎項。合肥市總工會牽頭組織評審委員會,連續舉辦五屆職工技術創新成果評選。共有3420個項目參評,其中677項創新成果獲得市政府5000元至20萬元的表彰獎勵。
同時改革工會經費收繳模式,實施工會經費地稅全面代收。運用人民銀行「稅銀一體化」系統,實現「稅費一體化」管理。2016年,工會經費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2017年達2.52億元。
淮北市:國企與非公企業工會結對共建
淮北市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啟國企與非公企業工會結對共建的先河。該市總工會構建「1610」結對共建模式,在90家國有和非公企業之間實行組織共建、隊伍共建、制度共建,開展資源共享、活動聯辦、工作互促等活動。「1610」結對共建模式獲得全國工會基層組織建設創新成果獎。
亳州市:以黨建帶工建
亳州市總工會聯合市委組織部出臺黨建帶工建工作實施意見,組建550多名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建(工建)指導員隊伍,開展集中建會行動。
宿州市:發放「全省最受歡迎的金融IC卡」
為推進網上工會工作,宿州市總工會把10項工會服務事項納入網上辦理,發放3萬餘張工會會員服務卡(銀行卡)。該卡被評為「全省最受歡迎的金融IC卡」。
蚌埠市:設立工傷慰問金
為拓展會員普惠服務項目,蚌埠市總工會在全省範圍內率先出臺工會會員大病補助辦法,設立工會會員工傷慰問金,為持有蚌埠市工會會員卡的會員提供非工傷意外傷害專享保障。
同時在全省範圍內率先推動當地政府主辦勞動和技能比賽。2017年起,該市明確「建功珠城」全市職工勞動和技能比賽以政府名義主辦,「珠城工匠」由政府表彰。
阜陽市:建立「入會+服務+維權」工作模式
阜陽市是勞務人口輸出大市。結合當地特點,阜陽市總工會建立「入會+服務+維權」工作模式,農民工會員由1萬多增至40多萬。
同時開展「接您回家」返鄉過年等服務;編印《寫農民工唱農民工文藝作品彙編》;發放《外出務工人員服務指南》20萬份。
淮南市:做好去產能職工分流安置工作
淮南市總工會搭建勞務合作洽談、網絡服務、職工培訓、融資創業、政策扶持、扶貧濟困六大平臺,建立煤礦企業分流職工勞動預警機制,累計投入資金658萬元。同時開展煤炭行業職工穩崗轉崗培訓,共培訓13062人。
滁州市:開展非公企業工會活力工程建設
滁州市總工會在非公企業工會中開展「三創三增」活動,即創建品牌、增大影響,創新機制、增強活力,創優服務、增進和諧。每年評選十佳最具活力非公企業工會。
六安市:試行建築安裝行業工會經費(籌備金)代收工作
六安市總工會在全省率先試行建築安裝行業工會經費(籌備金)代收工作,並爭取市政府支持出臺有關文件,協調住建、稅務、銀行等相關部門通力配合,工會經費收繳總量大幅增長。
馬鞍山市:建立「職工溫馨驛站」
馬鞍山市總工會建立282家「職工溫馨驛站」。「職工溫馨驛站」榮獲全國「四個100」志願服務項目品牌,2016年安徽省十佳志願服務優秀典型等榮譽。同時推進工資集體協商,並獲全國工會「貫徹落實工資集體協商三年規劃」先進集體稱號。
蕪湖市:加強「小三級」工會組織建設
蕪湖市成立非公企業工會15689家,組織非公企業職工入會626110人,建會率達到95.10 %,入會率達到95.31%。並建設職工服務信息化系統,建立完備的工會基礎資料庫系統,通過市政府開發的「智慧蕪湖」平臺實現數據共享和比對,可為職工提供11項網上工會服務項。
宣城市:開展窗口行業「微笑服務」活動
宣城市在全市窗口行業中開展「微笑服務」活動。在窗口單位推行佩戴「笑臉」標識牌上崗,評選「最美笑臉」,建設「笑臉牆」。
銅陵市:為一線艱苦崗位職工提供療休養服務
銅陵市總工會開展一線艱苦崗位職工療休養工作。組織來自環衛、礦山、冶煉、化工等「苦、累、髒、險」的一線艱苦崗位的職工,遠赴黃山、半湯、北京工人療養院享受療休養服務。
同時開展「圍繞大局謀發展、助力轉型獻計策」合理化建議活動。近五年,全市職工提出合理化建議10萬多條,獲省重大合理化建議表彰453項,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創造經濟效益15億元。
池州市:選出「池州工匠(技藝傳承人)」
池州市總工會舉辦「池州工匠(技藝傳承人)」系列技能大賽。選出電工電子、數控車床、電焊工、鉗工、砌築工、抹灰工、鑲貼工、食品製作工、民歌、農民畫等工種(傳統技藝),10名「池州工匠(技藝傳承人)」。
安慶市:打造「勞模+經濟組織+貧困戶」模式
安慶市總工會動員一批有產業基礎的勞模參與產業扶貧。結合當地農業合作社資源和貧困戶需求,打造「勞模+經濟組織+貧困戶」模式,通過經濟組織帶動貧困戶發展增收。
黃山市:唱響「徽州百工」品牌
黃山市總工會在徽派技藝傳承、旅遊服務行業和新型工業化領域,先後組織開展了34個大項66個小項的技能技藝比賽,吸引3萬餘名職工參與。(記者 徐慧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