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不管走上什麼賽場,我都會想起第一次參加『振興杯』的情景。」剛剛在首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總決賽中斬獲銀獎的瀋陽造幣有限公司造幣三部維修班班長張文良說,「我是從『振興杯』走出來的,也是『振興杯』的參賽經歷讓我樹立了信心,提升了技能,積累了經驗。」從一個鉗工學徒,到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從一名私企的臨時工,到央企的高級技師。回顧自己的一路成長,張文良感慨,「不論是技術上,還是生活上,『振興杯』都讓我發生了質的變化」。
一技之長點亮人生
90後的張文良出生於鞍山市岫巖縣的一個農村家庭。因為母親從事機械加工工作,小時候的他就能經常接觸到各種工具。讓張文良自己也沒想到的是,曾被當作玩具的銼刀如今竟真成了他的「寶劍」。
2008年,在瀋陽職業技術學院學習模具專業的張文良,被老師辦公室裡那一沓厚厚的「紅本」和一塊印著「全國技術能手」的精美獎牌深深吸引。也就是從那時起,他給自己立下了目標:成為技術冠軍。之後的日子裡,張文良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學習和訓練上。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八屆、第九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競賽中,張文良先後獲得工具鉗工第一名、機械設備安裝工第三名的好成績。圓夢賽場的張文良在此後的工作中始終勤於鑽研、勇於創新,陸續獲得「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技術能手」「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和榮譽。
工匠精神薪火相傳
「首屆『振興杯』鉗工冠軍曲驪是我的師父,大國工匠、第六屆『振興杯』鉗工冠軍方文墨是我的師兄。一路走來,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工匠精神』的傳承。」張文良是廣大青年技能人才中的典型,但絕不是個例。自2005年以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已連續成功舉辦16屆,累計吸引全國1600多萬名青年技術人才參加,22萬多名技術青年通過技能競賽晉升技術等級。參賽選手中有的從技能型人才成長為導師型人才,有的從操作型人才成長為創新型人才,還有一些走上了企業管理崗位,成為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推進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作為國內青年技能人才競賽中覆蓋面最廣、參賽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國家級一類賽事,「振興杯」為廣大青年技術人才搭建了相互切磋、共勉進步的廣闊平臺,充分發揮了「振興杯」賽事在全國青年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中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凝聚青年技能報國
在「振興杯」大賽的舞臺上,對於和張文良一樣的廣大青工來說,「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事例每天都在發生。一直以來,「振興杯」始終以時代要求為指引,以產業發展為導向,堅持面向社會、面向青年、面向企業,對競賽項目不斷優化,將比賽工種的覆蓋面不斷拓寬。在力求滿足企業需求和廣大青工願望的同時,將賽事的拉動效應與社會功能進一步延伸,比賽內容更加注重工藝創新,比賽過程更具技術含量,為東北地區乃至全國範圍內優化產業結構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推動技能成果轉化為具體實踐,發揮了積極作用。
共青團瀋陽市委書記劉曉虹表示,共青團瀋陽市委將持續推進全國青年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建設,打造好「振興杯」這一亮麗品牌,為全國千萬青年技術人才扶穩用青春脊梁扛起的開拓創新、實業報國的發展大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做好「大國工匠」的青春夢工廠。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曲俊錚
來源:瀋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