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文藝復興,中國也有人文主義的四次興起,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2021-01-07 唯心史官

要說到「人文主義」,自然會想到歐洲的文藝復興,它的本質是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把神權統治回歸到自我的個體意識。

西方的人文主義興起,歸因於舊有既得利益階層被蕩滌(火藥炸毀騎士階層)、新媒介傳播了新理念(紙張推廣科學文化)和平民階層開始甦醒(地中海的商品經濟崛起)。

由於這些經濟基礎的改變,以義大利為中心興起的人文思潮開始擴散到西歐各國。

無論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但丁的《神曲》,還是盧梭的《契約論》、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亞當·斯密的自由主義、馬克思的階級解放、達爾文的社會進化論,最終指向都在於「人」自身—追求個體的解放,掙脫外界超意志力量的束縛。

在中國歷史上,亦有多次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只是近代中國人對自身文化感覺自卑,忽視了本民族的歷史。

中國綿延數千年的歷史中,在我看來,至少有四次人文主義熱潮:

第一次,商周時期——從「神」到「人」;

第二次,魏晉時期——從「禮教」到「個性」;

第三次,唐宋時期——從「門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時期——從「道德」到「功利」。

這四次人文主義思潮,每一次都是對前一次的「否定」,也是一次升華,形成了像波浪一樣的回溯的前進方式:

第一次是商周時期,周公旦創立的「宗法制度」取代了商朝的「鬼神模式」,把社會重心從「神」拉到了「人」,由此奠定了中國文化三千年之格局。

在周朝之前的商朝,是神權統治的社會,奴隸制盛行,大量奴隸沒有人身自由,被迫參加集體勞動,於是宗教的灌輸就顯得非常重要。

奴隸主們製作了許多大型青銅鼎來進行祭祀,他們把「神權」作為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灌輸到每個人的腦海中,告訴奴隸們:你一出生,就註定了這輩子的命運,你之所以每天辛苦勞作是為了向天神貢獻!

在今人看來,商朝是一個很搞笑的時代,處處充斥著「神」的影子:商朝人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去祭拜鬼神,向上天祈禱。

上自達官貴族,下至奴隸賤民,都相信「天神」的力量,所以這個時代的巫師很受歡迎,他們是神的代言人。

這個時期,人說了不算,神說了算,於是就變得很玄乎,因為誰也不知道神到底說了什麼,只能由巫師來傳達。

早先的巫師或許還比較公正,越到後來巫師就越沒水準,他們掌握了輿論大權,成了既得利益的代言人,利慾薰心,借著「神」的旨意宣傳自己的命令,把黑的說成白的,死的說成活的,顛倒是非,都是打著「神」的招牌。

反觀歐洲「中世紀」的黑暗統治,也是「神權」統治,任何與《聖經》不一致的想法都被視為異端,一切由教皇說了算!

在這種背景下,宗教發出的所有言論都是為自身利益集團服務的。

到了16世紀時,德意志的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倡導人的生活不是為了上帝,而是回到個體自身,每個人也不用通過神職人員與上帝溝通,可以直接與上帝交流。

人們開始關注現實世界,每個人都為自己而活,「人權」與「自由」成為關鍵詞,所帶來的爆發力是驚人的。

中國的周王朝,也正是這樣一個由「神」到「人」的轉型時期。

周公把商朝的「神本位」回歸到「人本位」:昔日的什麼鬼神、佔卜之術都放到一邊去吧,不要再相信這些玄乎的東西!

人之所以能夠替代神成為世間的合法統治者,是因為依靠自身的「道德」力量!

在今人看來,「道德」二字已很遙遠。

但在周朝,你可要知道這個概念有多麼吸引人!

因為對當時人來說,昔日的「鬼神」已不再束縛他們了,可以按照自己意願、努力去修煉「道德」,從而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去實現人生價值一決定權在自己手上。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曾說「精神的脫魅和宗教的世俗化是近代社會的重要特徵」,這句話用在中國周朝也十分適合。

世間重心從「天道」轉移到「德行」上來,甚至只要人的道德修為夠好,便可以與天、地並列,成為「天地人三才」。

道德修煉,就是每個人從自身做起,遵循宗法制的君臣關係,對上孝順忠誠,對下仁愛克制,以家族內部血緣為紐帶擴展到整個天下——親親尊尊」的人倫大綱取代了「佔卜巫術」的鬼神崇拜,由此奠定了中國三千年文化政治之格局。

周公旦終結了商王朝的鬼神時代,確立了人類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儘管這種合法性尚且還是一家一姓的合法性,但它由上而下衍生出來的文化,已經比當初的鬼神文化進步很多。

周公之後,孔子又再一次把這個意識形態推而廣之。

如果說周公的道德還是停留在貴族階層,那麼孔子通過設私學、教授大量平民子弟,就把「道德」這個概念平民化了。

孔子告訴我們:普通百姓修煉自己的道德,也能成為君子!

君子,亦即精神上的貴族。孔子還進一步確立,「德」的核心在於「仁」,所謂「仁者愛人」,每個個體存在的合法性在於是否愛人,而不在於敬鬼神。

「人」本身被抬高到重要地位,而對於宗教世界裡的鬼神,孔子的態度則是「敬而遠之」,可見與商朝的價值觀截然不同了。

這便是孔子的偉大之處,他與歐洲的馬丁·路德、禪宗的六祖慧能一樣,把神權世俗化,把貴族精神平民化,把高深的「道德理念」轉化為通俗的日常生活,用生動平實的語言把「親親尊尊、君臣父子」融入百姓日用之中,教導人們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兄弟和睦、怎樣與人為善、對朋友講信用、對上級忠誠、對下級仁愛。

所以,周公離我們尚且很遠,而孔子已經離我們很近了。

第二次人文主義思潮在魏晉時期,主要表現在精英知識分子階層對個體意識的認識,是魏晉名士「個性自由」對兩漢以來「名教禮法」的否定。

說來也很有意思:當初周公、孔子創立儒家思想,是為了破除商朝神權的專制,可久而久之,儒家自身又走向神壇,成為新的專制。

兩漢就是這樣一個時代:它既是儒學發展的新時期,也是儒學淪為統治桎梏的時期,陰陽兩面總是同時存在。

西漢經過武帝、宣帝、元帝幾代爺孫對儒學的連續推崇,已在全國形成風氣,這股風氣的好處是統一了意識形態,缺點則是由於恪守禮法,不知變通,開始陷入虛偽做作之中。

儒學經由董仲舒的修改之後,就形成「三綱五常」為核心的一整套專制思想體系,到西漢末期,已是儒生遍地,他們誇誇其談,好古非今,只知道玩文字遊戲和高唱忠孝節義,卻做不來實際事務,不知變通,把事情弄得很糟,比如大儒王莽及其手下一幫儒生就是典型代表。

再到東漢建立,漢光武帝劉秀本人就是學儒出身,手下的「雲臺二十八將」中大半是儒生出身(「東漢功臣多近儒,大半多習儒術,與光武意氣孚合」),與西漢開國的功臣多是「殺豬賣狗」之輩可謂天壤之別。

於是東漢崇儒之風更加盛行,愈演愈烈,「經學」成為東漢士人的進身之階,許多世家大族都以經學傳家靠這個才能做國家公務員。

東漢末期,這種現象泛濫成災。

所謂的知識分子,都是徒有虛名、道貌岸然、遷腐僵化,「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全社會充斥著假道學,這些儒生浮華交會、相互標榜,「忠孝名節」形同虛設,瀰漫著沽名釣譽之風,東漢也因此病入膏肓、人才凋零、大廈將傾。

東漢末年,「另類牛人」曹操上場了,他率先打破這種虛偽禮教。

曹阿瞞不是士族大家出身,只是個太監養子的後代,但他才華出眾,個性突出,說了很多大實話,做了別人不敢幹的大實事,給那些冠冕堂皇的儒生一個響亮的耳光!

在成為實際領袖之後,曹操開始打壓門閥大族,提拔一大批寒門出身的下層人士。

曹操提倡「唯才是舉」,甚至是那些「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都要提拔。

在《求賢令》中,他甚至公然宣稱:「西漢的陳平與嫂子有染,戰國的蘇秦施展陰謀詭計,可是他們都是安邦定國之才,陳平幫漢高祖定下偉業,蘇秦救燕國於危難之中,所以只要有才能就該重用,至於德行好壞並無關係!」

曹操的「唯才不唯賢」理論,是公然挑戰主流價值觀,這一方面使得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另一方面也招致儒生名士的猛烈抨擊,罵曹操為「贅閹遺醜」,是漢室奸賊,乃至士族門閥都聯合起來攻訐曹操。

西漢末年有王莽篡權,東漢末年有曹操專權,可這兩個人在當時的評價卻天壤之別。

大儒生王莽受到時人追捧,乃至數萬人勸諫他自立為帝;曹操被人們罵得狗血淋頭,始終不敢取代漢朝——兩人的區別在於,王莽篡權只是「政治行為」,是可以接受的,而曹操抨擊儒家的假道學,乃是「文化行為」,摧毀了舊有價值觀,無法被知識分子所接受。

但這種趨勢並未減弱,到了司馬氏專政時代,「反名教」傾向更加突出,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魏晉名士湧現出來。嵇康、阮籍、向秀、山濤等人,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又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言行舉止都揭露和諷刺舊有意識形態的虛偽。

這其中,嵇康是精神領袖,也是魏晉玄學的重要代表,他崇尚自然,認為「自然」乃是宇宙本來的狀態,本來是沒有任何矛盾衝突的,而儒家的「名教」恰恰破壞了這種和諧狀態,因此嵇康採取了與儒家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放蕩不羈,獨立世俗,縱情飲酒,癲狂做派,藐視權貴。

嵇康的怪異行為受到熱捧,人們稱他有風骨、是賢人,這種反常現象在今人看來是很難理解的。

但如果我們身臨其境,把之前兩漢的儒家僵化對人性的束縛也納入進來,就可以理解「魏晉風骨」的緣由——嵇康是對舊有價值觀的反叛,是對僵化意識形態的掙脫。

做流氓很痛快,做個「有文化的流氓」更痛快,嵇康就是這樣一個有文化的流氓。

他的經典名言「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就是一句流氓術語傳遍大江南北,意思是說:打破社會規則(名教),想怎麼幹就怎麼幹(自然),所謂的商湯武王、周公孔子這些權威都見鬼去吧!

知識分子們都效仿他的言行,熱衷於談老子、莊子,鄙視談周公、孔子。

反傳統固然是一次進步,但是搞過了頭,就陷入另一個極端了。

繼「竹林七賢」之後,人們都依葫蘆畫瓢,越發沒了規矩。

兩晉時期,士族群體對家國天下的「大事」不甚關心,關心的只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小事」,他們筆下的文字多為華麗辭藻,用典頗多,故作高深,古奧難懂;他們為人張揚,另類古怪,標新立異,對個體性格的發揮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時代。

在晉代,清談、玄學是最受歡迎的。當然,這種反傳統的人文主義,到後期已經走火人魔了,與第一次儒家走人僵化桎梏類似,第二次個性張揚演變成刻意的放縱,士大夫們甚至還開始吸毒了(五石散)。

晉代就這麼過去了,不提也罷。

第三次人文主義思潮是在唐宋時期,這一次主要表現在平民階層的甦醒上。

是「平民文化」對魏晉六朝以來的「貴族文化」的否定,人性的解放又進了一步。

唐代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它的前半期承接六朝以來的貴族文化,後半期開啟兩宋的平民文化,這其中,「古文運動」是重要轉折點。

隨著兩稅法的施行、科舉制的普及和商品經濟的興盛,豪強大族已經瓦解了平民階層獲得極大的自由,「土農工商」階層已經被打破,允許自由流動,他們可以讀書進入仕途、可以進城裡做生意,這些平民的自身經濟情況得到了極大改善之後,便自然會關注精神世界了。

這一次人文主義興起的標誌是韓愈柳宗元發起的「古文運動」一說來也很有意思,韓、柳的口號是「復興古文」,要回到秦漢時期的平民文學,否定的是南北朝以來的貴族文學,是一次「否定之否定」。

與之類似的,是歐洲13世紀的「文藝復興」,否定的是中世紀神權統治,復興的是古希臘人文精神,也是「否定之否定」。

禪宗說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正是世界循環往復、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價值觀。

古文運動」發端於中唐,這個時代正是世家大族沒落、平民進入上流社會的時刻。

平民出身的文人們要求平實、直白的文章,淘汰了六朝以來那種追求浮華、辭藻用典的華而不實的文體,《文心雕龍》式的陽春白雪已經被下裡巴人的草根文人們所唾棄,取而代之的是「唐宋八大家」的直白通俗的散文。

這種文風的轉變到了宋代更加明顯,昔日裡不入流的街頭市井的「詞曲」,竟然堂而皇之地進入上層。

填詞、唱曲等從前只是伶人娼妓的謀生手段,現在成為宋朝文學的主流,姜夔、柳永、範仲淹、歐陽修等人為市井優伶填寫的歌詞傳遍大江南北。

宋代政治風氣也為之一變,文人治國模式誕生,士大夫群體有發表獨立觀點的權利,不會遭到政治人身迫害。

自宋仁宗以後,朝廷的黨派結盟也漸成雛形,各自有各自的政治目標訴求,儼然有一股官僚民主之風,取代了皇權集中思想。

這並不是巧合,而是經濟、政治、文化三方面的相互影響、滲透,如同歐洲近代以來,在經濟層面有工業革命、在文化層面有個性解放、在政治層面有制度主化,三者其實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

宋代之後,一直到明朝中葉,社會才又發生了第四次大變革。

第四次大變革是令人糾結而彷徨的,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它並未成功,錯失了世界近代良機。

晚明時期,人文主義思潮與今天如出一轍,很多地方都很相似,有很多借鑑的地方。

晚明時期,商品經濟已經極為興盛,尤其在長江流域,兩湖江浙的稻米足以供應天下,紡織品、瓷器、鹽業、各種經濟農作物的發展,已經在經濟基礎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僱傭」契約關係取代了「附屬」人身依附關係,確立了人自身的本位意識,平民百姓自我權利受到了重視。

在這種情況下,人文主義思潮再度湧現。

王陽明心學崛起於明中葉,這種理論強調人的自我意識,由程朱理學的外界決定論轉向本體主觀主義,帶有反傳統的精神。

王陽明給明代社會吹進了清新的空氣,起到了一種振聾發聵的作用,甚至可以說「陽明心學」是明清以來最巨大的思想貢獻。由陽明心學中的一支發展演變而成,是以王艮、顏山農、何心隱、李贄等人為代表的泰州學派,強調人的自心自性的醒悟的,要求人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

湯顯祖、袁宏道等人的作品以及空前繁茂的民間文學、通俗文學中的優秀之作,如《西遊記》《金瓶梅》「三言」「二拍」等,都宣揚了反封建禮法、追求人性解放的人文精神。

在政治思想上,批判封建君主專制,主張眾人共治、民眾是天下的主體,要求對君權和政府權力加強輿論監督和制約,認為「凡為帝王者皆賊也」,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以上是中國古代四次人文主義的興盛時期,到了近代革命,也隨著清王朝的土崩瓦解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五四運動為標誌的新文化運動,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第五次人文思潮。

再到今天中國,隨著網絡這種媒介的應用,第六波人文主義思潮湧現,個體意識受到史無前例的重視。

相關焦點

  • 歐洲人文主義興起的「省思」
    這種時間和地域的延展,註定造成人文主義總在「變異」與「適應」中,發展持存。查爾斯·納爾特的《歐洲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和文化》對這些主題的釐清闡發,讓它成為理解歐洲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經典著作。表面上看,作者用平均化的闡釋,平鋪直敘的推移,並不厚重的體量來勾勒幾個世紀的「獨特文化現象」,頗有以小博大的雄心。
  •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一、文藝復興興起的背景公元14世紀中期,北義大利出現復興古典語言的新文化運動,歷史學家稱為「文藝復興」(Renaissance)。此運動後來傳播到歐洲各地,一直延續到16世紀。復興運動興起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四點第一點,中世紀後期義大利半島各城邦因四分五裂,各國相互競爭,極為重視人才和提倡學術文化,透過藝術品的創作來強化人民對自己城邦的認同。那時候的義大利,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在這一個半島上,有很多不同的城邦。
  • 午間閱讀 | 歐洲人文主義興起的「省思」
    人文主義的一個夢想促成了文藝復興,這個夢想是重新發現古典文獻,用古希臘羅馬的價值找到解決「歐洲一切弊病和不足的萬能靈藥」。十四世紀到十五世紀,人文主義從義大利滲透到整個歐洲,十六世紀又對新教和天主教改革產生重大影響。這種時間和地域的延展,註定造成人文主義總在「變異」與「適應」中,發展持存。查爾斯·納爾特的《歐洲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和文化》對這些主題的釐清闡發,讓它成為理解歐洲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的經典著作。
  • 高中歷史篇146:歷史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高中歷史篇146:歷史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 史學沙龍︱陳建守:文藝復興在中國,還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先簡要介紹一下自己,因為我長期以來對概念史和當代歐洲史學理論兩個研究主題比較感興趣,所以我自己的很多想法其實是從歐洲史出發去思考近代中國的問題。我今天的講題是「文藝復興在中國還是中國的文藝復興」,也許大家不太清楚何謂「中國的文藝復興」,但大家應該對歐洲的文藝復興較為熟悉。
  • 歷史說:人文主義,文藝復興運動,導致宗教改革運動
    百家原創作者:音音說歷史14—16世紀歐洲許多國家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對西方文明產生了巨大的思想和文化影響。那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講講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哪些文學作品吧。「復興」首先指該時期人們對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的強烈興趣,及著力發掘和崇尚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新現象。
  •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教育體系
    文藝復興時期,是指歐洲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末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時期。這個時間段的歐洲經過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代表著封建領主和舊貴族階級的封建制度逐漸衰落,而以新城市公民階層代表的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 高考攻略:歐洲近代三大思想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
    2.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2)知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3)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3.簡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等啟蒙思想家的觀點,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
  • 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文學
    文藝復興: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產生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運動。思想鬥爭採用:宗教改革、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指導思想: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術語解釋文藝復興:114—17世紀初歐洲一系列新興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的總稱。
  • 人文主義對18-19世紀歐洲古典音樂的影響
    01什麼是人文主義?14到17世紀,有一場運動在義大利興起,她披著復興古典文化的外衣,實則宣傳新興的資產階級的思想,這場運動被稱之為文藝復興,它的核心思想體系就是人文主義。人文精神是人類文明的一種進步,它讓活在神學禁錮之下的人們開始人類的自我關懷。人們開始拿起思想武器,為維護人的尊嚴、價值,與神學觀點對抗。
  • 文藝復興在歐洲各國的特徵
    導讀: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最先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達到頂峰。文藝復興體現的是人文主義,但各國的文藝復興又有不同的特徵。
  • Renaissance:文藝與人文再生之光——淺談文藝復興及人文主義背景
    La Renaissance, 1855年法國歷史學家朱爾·米什萊出版了《法國史》第七卷,該卷的名稱即為La Renaissance,用以表示一定歷史時期內發生的所有事件,從而使這個詞成了再生的時代的名字。文藝復興的定義在西方學界一直存在兩種認知分歧,即文藝復興是一個歷史時代,或文藝復興就是一場文學和科學運動。
  • 中世紀文藝復興:奔波遊學的貴族子弟,歐洲大陸的人文主義洗禮
    大陸遊學在英國的興起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從英國自身來說,逐漸資本主義化的貴族地主勢力強盛,為了鞏固貴族的統治,滿足其繼續壟斷國家政權的需要,他們便到歐洲大陸遊歷,以增長見識,開拓視野,提高社交能力。從歐洲大陸的文化氛圍來看,文藝復興之後的義大利、法國等國家,傳承了人文主義的精髓,許多國家的青年紛紛前往旅行,接受人文主義思想的薰陶。
  •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 人文主義思想
    「文藝復興」運動的思想體系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表現。它的思想核心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它的理論基礎是資產階級「人性論」。人文主義是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束縛謀取自身政治經濟地位的思想武器。
  • 歐洲史:人文主義手跡
    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15世紀的歐洲。1466年11月,特拉布宗的喬治——15世紀最負盛名的人文主義學者之一——被教皇保羅二世降旨關入羅馬監獄,備受苦楚。本章考察最為複雜和最有爭議性的哲學術語之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興起,以及它與前現代世界最重要的一項技術發展——印刷出版術的發明——之間的密切關係。將這兩項發展統一起來的正是書籍。
  • 八下歷史與社會第六單元 資本主義的興起與資產階級革命
    >32-34時間發生:14世紀→16世紀       興起國家:義大利     核心思潮:人文主義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含義\實質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延續了近300年之久。
  • 歐洲社會的巨大變革,古登堡印刷術的興起對文藝復興有何影響?
    自14世紀到16世紀時期,在歐洲的大陸上發生了一場載入史冊的翻天覆地思想文化的運動,即名為文藝復興,這也是歐洲從黑暗的中世紀向現代化過渡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此期間的主要核心是人文主義,此類精神在該時期廣泛的傳播,其中的宗教的改革也由此取得了很大的實質性得進展。
  • 葉小文:「上帝之死」和「新人文主義」
    不能不承認,現代化並非起源於我泱泱中華,而是起源於數百年前,西歐歷史上發生的一場持續200餘年的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並非僅在「文藝」,誠如馬克思所言,「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為他們效勞,借用它們的名字,戰鬥口號和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的語文,演出世界歷史的新的一幕。」
  • 五四運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中國的古代文化和經典與古希臘文化有本質的不同,科學和民主不是古代中國的特徵,認為五四運動意味著古代文明的再生是錯誤的。對五四運動類似歐洲文藝復興的解釋,最雄辯的論據是它採用白話文作為國語,同時建立了一種新的文學,但即使在這種意義上,兩者的類似也是很有限的。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絕大多數以白話文創作的偉大的文學作品是在運動期間及以後寫成的。
  • 法國文藝復興後期,人文主義懷疑論者,觀察人類情感的記錄者蒙田
    導語:在歐洲歷史中,有著一段輝煌的人文歷史,那就是在歐洲歷史上興起的文藝復興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人們開始挑戰了對於神權和宗教。大家逐漸意識到了天賦人權的意義所在。開始展現出一大批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文學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