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當前國際領域數位化學習的現狀,進而為教學改革提供決策與參考信息,2020年3月,雲端學習管理系統Schoology發布了第三份數位化學習報告——《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報告聚焦了教師和管理者兩個群體,從挑戰和優先事項、數位化學習策略與資源、技術的使用、數字公民與社交媒體、教學方法、專業發展與合作、數字學習對人的影響等方面,展示了全球數位化學習的現狀,並總結出影響當前及未來數位化學習發展的十大結論:數位化教學工具在幫助教師提高績效上作用明顯;教師迫切期盼按需定製的專業發展支持方式;數位化學習正成為區域教學策略的組成部分;對數位化學習所需基礎設施及人員進行投資,正成為地區及學校的共識;正式的數字公民計劃呼之欲出;學習管理系統對數位化學習及學生成績正產生積極影響;編程類課程開始受歡迎,機器人技術等方興未艾;評估管理工具的價值日益凸顯;社交媒體開始應用於教育教學中;學生觸網不足令教師擔心,但增加1:1項目可能是較好的解決方案等。基於報告的解析,構建了後疫情時期數位化學習的新框架,探討了數位化學習的場景、工具、課程、學習策略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等,以期為今後數位化學習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鑑。
.關鍵詞:數位化學習;在線教育;教師專業發展;K-12;學習管理系統
數位化學習[1](Digital Learning,亦稱在線學習、電子學習或基於計算機的學習),可以定義為在支持學習的數位化設備上所提供的教學。通常也指[2][3]通過網際網路或其它數位化內容所進行學與教的活動,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具有全新交互機制和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學習情境的改變,先後發展出了諸如移動學習[4]、泛在學習[5]等新形態。
在國外,尤其是歐美,對數位化學習的關注由來已久。其中,美國知名的雲端學習管理系統(LMS)——Schoology,自2017年起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數位化學習的相關調研,並定期發布數據調研結果,逐漸成為數位化學習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實證性研究報告。目前,Schoology已經擁有超過六萬多所學校及兩千多萬用戶,其應用已經擴展到全球,並且在一些區域,整個國家的學校都在使用其學習管理系統。2020年3月,Schoology發布了第三份全球數位化學習現狀的報告——《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本文以下也簡稱報告),並通過官網免費共享[6]。
《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報告的發布者為Schoology,其雲端學習管理系統(LMS)集成了課程內容開發、課程設計以及學生學習評估所需的各類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幫助K-12學校及相關大學提供課程管理、學習資源分配、學習活動和結果跟蹤;同時,也為師生之間、家校之間的溝通提供平臺和工具。報告的主要目的是對全球範圍內的K-12學校的數位化學習情況進行調研,主要從管理者與教師兩個維度分析了二者當前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工作的優先事項。報告進一步地從數位化學習策略與資源、技術在數位化學習中的作用、數字公民與社會媒體、教學方法、專業發展與合作以及數位化學習對人類的影響等六個重要主題,對全球數位化學習現狀進行了立體透視和深度分析,並得出了十項結論。其基本框架如圖1所示。
報告由相關教育工作者、前行政人員和課程內容專家等組成的專家團隊進行設計和執行。Schoology聯合多家贊助商於2019年8月至9月通過電子郵件、博客帖子、社交推廣(禮品卡贈品)及口口相傳的方式,開展了網上調查。該網絡調查採用邏輯跳轉,即根據調查對象的不同跳轉至與其對應的問題,參與者大約需20分鐘完成。調查對象主要為教師、教學技術專家、校長、教育主管和其他教育專業人士,共收集了16906名K-12階段的調查對象。其中,74.8%為教師,25.2%為教育管理者;在教育領域工作20年以上的佔比36.3%,16-20年的佔比17.3%,11-15年的佔比17.7%,6-10年的佔比16.0%,2-5年的佔比11.7%,1年以下的佔比1.0%。進一步地,報告又把調查對象分為管理者與教師兩大類,如表1所示:
圖1《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報告的基本框架
表1《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調查對象
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範圍內相關教育機構、管理者及教師的數位化學習最新情況及進展,對我國的數位化學習,尤其是後疫情時代的數位化學習開展及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基於該報告的框架與研究內容,我們重點關注三個問題:一是數位化學習面臨著哪些挑戰,未來的工作重點是什麼?二是數位化學習呈現出哪些新動態和發展新趨勢?三是對後疫情時代基礎教育中的數位化學習具有哪些啟示?
基於上述問題,本文以《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報告為基礎,結合Schoology官網的數位化文檔、案例及相關資料,對當前數位化學習中教師和管理者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工作的優先事項進行詳細的分析,並在報告提出的十項結論性發展趨勢之基礎上,從數位化環境、數位化資源及數位化學習方式等要素出發,構建了後疫情時代的數位化學習框架,並進行了進一步論述與思考,以期對今後數位化學習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首先呈現與分析了教師及管理者所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的優先事項,這些挑戰和發展優先事項,構成了本次報告的研究問題、相關主題及結論的基礎性證據。總體上,教師和管理者在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優先項上,既呈現共識性,又體現了個性化關注。
(一)教師面臨的挑戰及其發展優先項報告從12個等級,對教師當前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優先項進行了排序,如表2所示。
從總體上看,教師所感受的挑戰首先來自外部因素,如:學生在家接入網際網路困難、正常工作中數位化學習的時間不足、缺少家長理解與參與、新的教學方法難以實現、缺乏數位化課程、缺乏教學技術支持及數字工具太多等。其次是來自內部的、自身的挑戰,如:教師如何與學習社區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如何評估學生的理解、如何將課程規劃為學習目標以及日常化學習管理系統的應用等。與此相對應,教師重點要考慮的事項中,則體現出教師以學生為本,改善自己教學能力的傾向。如:教師把利用數位化工具進行更有效的教/學作為其第一優先事項,反映了教師對工具有效使用的急切性,而實現新的教學方法、與其他學習社區及教育工作者合作、如何評估學生的理解,則是教師期望在數位化學習中實現其教學提升、專業合作及促進學生學習的發展目標。
表2數位化學習中教師當前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優先項
從表2的統計排序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數位化學習中,教師所感受到的挑戰與其今後工作的優先事項並非一致。比如,教師會將「學生在家是否能夠接入網際網路」視作進行數位化學習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正常的工作時段內沒有開展數位化學習的時間」,以及「缺少家長的理解和參與」,排在了第二和第三。而在其優先項的選擇上,「提倡更多的學生獲得技術優先等級」,排在了第十,「改善家長的參與和理解」以及「在工作時間內更加有效率」,則排在了第五和第六位次。可見,外在的環境要素的滿足與否,是帶給教師挑戰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與2018—2019的調查報告相比,教師認為「家長的不參與或不理解」是一項挑戰的選擇項,從第七位次躍升至第三位次。為此,報告進一步指出,隨著教與學越來越注重數位化,教師們注意到家長的參與越來越少,且這一問題變得越來越重要。題項「學生家庭訪問技術」被42.5%的教師所選擇,成為排在第一位的挑戰,可見,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學生能否在家裡訪問網際網路依然是開展數位化學習的最大挑戰。
(二)管理者面臨的挑戰及其發展優先項同樣的,報告也對管理者當前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優先項進行了分析,依照優先程度匯總如表3:
表3數位化學習中管理者當前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優先項
從表3可以看出,對於管理者來說,目前面臨的挑戰和優先項,都是為教師提供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支持。設備的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無線熱點、網絡安全等)及教師協作的缺乏,都是管理者感到最具挑戰的內容,這也回應了教師所感受到的來自外部環境的挑戰。對管理者而言,如何為教師按需提供合適的專業發展計劃,規劃相關培訓課程,建立教師與管理者及專家之間就教育相關問題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渠道等,正是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問題。此外,教學評估,包括教學策略有效性、學生績效及課程實施質量等,也是數位化學習管理者較為關注的議題,即如何利用評估技術開展相關的教學評估,成為未來數位化學習的重要內容。
總體而言,教師在感受到的挑戰方面,更多來自外在的應用環境,在將來的重點工作上,即優先事項上又會回歸課堂教學及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管理者所感受到的挑戰,主要是教師專業發展以及數位化學習環境的搭建和供給,二者在優先項與挑戰上保持了相對的一致性。但無論如何,教師和管理者的關切是相向而行的:教師希望數位化學習的環境能夠變得更好,自己能夠藉助於數位化學習提升教學質量;而管理者則致力於服務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數位化學習提供更好的支持。
我們認為,對教師和管理者所面臨的挑戰和優先項的調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數位化學習客觀存在的一些問題,也為思考數位化學習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解決思路。結合這些問題和相關調研項目,《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報告得出數位化學習的十個結論,這十個結論既是對當下數位化學習現狀的總結,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未來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數位化學習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數位化教學工具在幫助教師提高績效上作用明顯數位化工具,也即數位化教學工具,一般內嵌於學習管理系統中,主要包括:(1)開發、管理和分發課程資料的平臺工具;(2)與學生溝通、在線討論的溝通工具;(3)記錄和分析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工具;(4)協作和共享資源的虛擬社區工具等。報告指出,教師們已經開始意識到數位化工具的應用所帶來的課堂效率提升及時間成本節約等好處。「利用數位化工具能更有效地開展教與學」(在報告中,K-12教師在該項選擇佔比達46.1%),成為2020年教師最重要的優先事項。教師把新的數位化工具引入課堂作為其首要任務,並對數位化工具的關注從簡單集成轉向高效使用。報告中關注的數位化工具具體應用場景還包括:1∶1項目解決「下雪日」學生無法聯網的問題、利用日曆工具管理作業和學生的活動、利用交流工具與學生、父母以及其他教育者溝通等。報告還指出,儘管數位化工具對提高教師績效作用明顯,但也存在工具過多而導致教師選擇困難等問題。
(二)教師迫切期盼按需定製的專業發展支持方式「提供相關和有效的專業發展」,連續兩年成為管理者面臨的最大挑戰和最優先事項。當下,最常見的專業發展支持方式是定期研習班、課堂觀察和單次研習班。報告認為,教師需要持續的、按需提供的專業發展支持方式。據Schoology官網提供的資料,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MGF)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每年在教師專業發展上花費達180億美元,但只有29%的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課程「高度滿意」,2/3的教師不相信這些課程對教師專業發展有所幫助,更有許多教師不認為所提供的教師專業支持方式與他們在課堂上面臨的新現實問題有關。可見,當下教師對專業發展支持方式是不滿意的。報告顯示,管理者比教師更看重教師專業發展項目的有效性,這需要管理人員更深入了解教師的具體需求,傾聽教師集體和個人的聲音。報告還指出,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地區開始提供混合的、異步的、連續的教師專業發展項目,且學校開始意識到學習管理系統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學習管理系統使用的人數與2019年相比也增長了近10%,有近70%的被調查者經常使用相同的學習管理系統來教授學生和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在課堂上使用同樣的學習管理系統,有助於異步的專業發展及開展混合學習實踐。
(三)數位化學習正成為區域教學策略的組成部分報告指出,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了數位化學習的價值,在關於「你所在地區或私立學校的整體教與學策略中,數位化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這一問題的調研中,62%的受訪者表示,數位化學習是他們所在地區或私立學校的教學策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6.3%的受訪者表示,大約是教學策略中的一部分。報告顯示,學校或學區人口和地理位置對這一比例有顯著影響。比如,招生規模越大的學區或學校,越認可數位化學習的價值;同時,郊區比農村和城市、農村比城市更加認可數位化學習作為教學策略的價值。可見,城市和招生規模大的地區往往也是優勢資源匯聚的地區,而郊區和農村地區則更需要通過數位化學習來均衡教育資源,以獲得更為公平的教育。報告還指出,數位化學習是實現差異化學習的重要方式;此外,在數位化學習中還可以開展混合學習、個別化學習、個性化學習、翻轉學習等教學策略或方法。
(四)對數位化學習所需基礎設施及人員進行投資,正成為地區及學校的共識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學區和學校意識到數位化學習所需人員及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並開始積極加以投資。教育管理者將「設備管理」排在未來工作的重點及優先事項的第二位,「技術基礎設施」(網絡連接、網絡安全等)以及「招聘合適的教學技術或信息技術人員」,成為各學區及學校管理者重點關注的事項。報告著重考察了各類行政管理者對數位化學習的作用,其中擔任教學技術或學術技術的人員,連同教育行政主管,被視為推動學校和地區數位化學習的動力,緊隨其後的是擔任信息技術和課程建設相關的教育工作者。在對教學技術或學術人員的相關調研中,超過90%的被調查者反映,他們會有一個人或一個專門的角色(可以是志願者)擔任他們機構教學技術的協調員。同時,在教學技術的專門服務機構中,76%的被調查者反映,他們的學校或學區有一個教學技術部門;且學區越大,就越有可能具備一個專門研究教學技術的部門。
(五)正式的數字公民計劃呼之欲出報告指出,當今社會教學生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數字公民,與現實生活中成為一個好公民同樣重要。數字公民所涉及的關注項包括:網際網路隱私安全、網絡關係與通信、數字足跡和聲譽、信息素養、自我形象與身份認同、創新學分和數字版權等。在網際網路中,學生需要知道如何以負責任和富有成效的方式與他人互動。根據報告的相關數據顯示,超過30%的學校和學區,要求學生完成自我的數字公民計劃,40%的學校和學區鼓勵教師在可能的情況下,制定一些數字公民原則,較大的教育機構更有可能強制執行所需的數字公民計劃項目。在「你所在的地區或私立學校最關心數字公民有哪些領域?」這一問題(可多選)上,84.3%的受訪者關注網際網路的安全問題,80.7%的受訪者關注了網絡欺凌問題。網絡安全和網絡欺凌是有關學生數字公民教育的首要問題。為此,報告提出,隨著教與學活動不斷遷移到數位化空間,保護學生的數字信息安全,確保他們有能力做出明智的決定,必須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六)學習管理系統對數位化學習及學生成績正產生積極的影響報告顯示,只有不到50%的學校和地區使用學習管理系統,但考慮到40%的受訪者不確定他們是否使用學習管理系統,報告認為這一比例可能要高得多。在使用學習管理系統的學校和地區中,62%的人每天都在使用,而另外27%的人一周中大部分時間都在使用,兩者相加接近90%,這說明學習管理系統的使用率很高,對學生的學習作用至關重要。從報告的數據中還可以發現,郊區、城市和農村的學校和地區,就每天及多天使用學習管理系統的頻率而言,總計差距不大;但就每天使用頻率看,郊區的學校和學區較於城市和農村有5%的比例領先。報告認為,部分原因可能是認同這一類別的受訪者更重視數位化學習,將其作為學校整體教學策略的組成部分。在學習管理系統的影響上,超過86%的受訪者認為,學習管理系統的使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教學技術和課程領域工作的受訪者以及在初高中擔任課堂教師的受訪者認為,學習管理系統的影響最大。
(七)編程類課程開始受歡迎,機器人技術等方興未艾報告對目前課堂中出現的新興技術進行了調研,這些新興的技術主要包括:編程技術、機器人技術、3D列印技術、基於遊戲的任務、數字徽章、遊戲排行榜、360度成像或視頻、三維虛擬仿真、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等。排在前三位的新興技術分別是:編程技術、機器人技術和3D列印技術。其中,近60%的受訪者在課堂上使用編程技術,這使得它連續兩年成為最受歡迎的新興技術。機器人技術為47.8%,較2018-2019報告增長了15%,成為榜單的第2位,3D列印技術緊隨其後,排在第3位。
(八)評估管理工具的價值日益凸顯評估管理工具可以用於洞察學生在整個學習周期中的進步和成長。從報告中可以看出,55%的受訪者所在機構對評估管理工具的使用是強制性或彈性的,另外30%的受訪者不知道他們的學校或地區是否使用了評估管理工具。從招生規模來看,較大的學校和地區更多選擇「強制性使用評估管理工具」,說明這些學區或學校需要對學生的評估創建、評估過程及評估結果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對於「使用某一項評估管理工具」的受訪者進行交叉分析得知,有33%的人每月只使用一次,而只有15%的人每天使用。評估工具主要用於形成性評估、終結性評估、共同評估或課程結束評估等,頻率也隨著應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報告除了關注評估管理工具的教學應用外,還關注評估管理工具在幫助解決學生誠信問題上的優勢。例如,用數位化工具幫助教育者識別抄襲內容,在實施評估時鎖定瀏覽器等。
(九)社交媒體開始應用於教育教學中報告認為,社交媒體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和在線互動的教學工具。報告中關於「在學校使用的社交媒體」的相關調研可見,大約有40%的學校和學區允許學生僅出於教學目的使用社交媒體;而另有16%允許在學校公開使用社交媒體,23%仍然不允許使用任何社交媒體。報告進一步分析認為,雖然在學校恰當使用社交媒體對教與學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對其濫用的後果也是一個需要關切的問題:有54%的受訪者(其中,管理者佔48%,教師佔56%)表示,社交媒體是他們所在學校或地區的一個重要問題。報告還認為,管理者和教師的比例不同,可能與教師的「第一線」角色有關。教師每天在教室裡與學生進行密切互動,而管理者主要是站在應然的角度,對社交媒體態度更為開放一些。在「使用社交媒體的目的和意義」上,69.3%的受訪者使用社交媒體是為了自身專業發展,以及與教育領域的其他專業人士溝通與聯繫。從教齡看,擁有11-20年經驗的教師,最有可能使用社交媒體作為其專業學習的網絡平臺,6年以上教師使用社交媒體關聯其他教育者的比例佔30%以上。
(十)學生觸網不足令教師擔心,但增加1∶1項目可能是較好的解決方案「學生家庭訪問技術」和「缺少家長的參與和理解」,是報告中教師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學生在家接觸網際網路及相應設備的機會不足,使得很多教師的混合式學習的開展面臨實際的困難。因此,教育設備的1∶1項目,在很多學校被視為解決數位化學習的重要方案。在該項目中,學生廣泛使用筆記本、平板電腦等數位化設備完成作業,與同伴合作進行探究活動並可獲得老師的及時反饋。藉助學習管理系統,教師也可以發布課程內容,包括講義和工作表,呈現視頻連結以及平臺上的其他在線資源,從而使學校、課堂和家庭場景中的學生形成有效聯繫。報告還關注了學校和家庭之間的溝通,超過9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所在的學校或學區在與家長溝通方面是有效的,但儘管溝通有效,缺少家長的參與和理解,依然是數位化學習的一大障礙。報告進一步指出,當家長能夠跟蹤到學生的進度、成績和任務的時候,學習管理系統也許會成為一個理想的交流平臺。
美國教育技術首席執行總裁論壇(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簡稱ET-CEO)在其召開的以「數位化學習的力量:整合數位化內容」為主題的第三次年會中,將數位化技術與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方式,稱為數位化學習,並提出了數位化學習的觀念。著重闡述了將數位化技術整合於課程中,建立適應21世紀需要的數位化學習環境、資源和方法[7]。李克東教授認為,數位化學習包含三個基本要素,即數位化學習環境、數位化學習資源和數位化學習方式,這已被國內學界所認同。在本次報告的十個趨勢和結論中所涉及的要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三種要素的不同表徵。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各方按下了暫停鍵,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要求,可以說是我國在線教育一次重要發展際遇,同樣也是一次重要的考驗。利用包括直播平臺在內的各種教學嘗試及應對策略,儘管問題叢生,但卻是多年來難得讓廣大學校、教師、家長及學生對在線教育有了全面、深入的接觸與體驗。在此特殊時期,數位化學習的現實需求「倒逼」著社會、學校不得不關注數位化學習的新常態,教師們不得不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深度反思,家長不得不重視「數字土著」的學習新特徵和新需求。雖然隨著疫情不斷得到控制,一切將會回歸正常,但數位化學習已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狀態。
我們認為,疫情期間各方的「觸網」經歷與經驗,將為今後數位化學習帶來新的認知,奠定新的發展基礎,也必然帶動數位化學習的系列變革,這些變革會在一定程度上重塑學習形態。為此,基於報告所揭示的發展趨勢,針對疫情期間數位化學習新問題、新實踐,我們需要進一步審視幾個現實且重要的問題:疫情之後的數位化學習環境,會呈現怎樣的狀態?在此環境中的教師專業發展及其教學,會有哪些新的變化?數位化學習所依託的各類資源,又有哪些新的拓展?以及數位化學習策略該如何紮實推進等。基於上述思考,我們構建了後疫情時代數位化學習的新框架,具體如圖2所示。
圖2後疫情時代數位化學習新框架
(一)數位化學習的環境:多場景交互與融合當下,我國正處於教育信息化1.0向2.0階段躍升的關鍵節點[8],將進入「融合」和「創新」的發展階段,數位化學習不再是單一環境下的無序發展狀態,學校、社會及家庭這些與學生緊密相關的學習場景,將會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互嵌和交融。而統一的學習管理系統將為多場景融合,架構起基礎性交互平臺。依託於統一的學習管理系統,社會資本助力下的各類教育平臺,會越來越接近或具備服務數位化學習的能力,並逐漸實現學校學習管理系統的融通,使得學校學習管理系統更加開放。數位化校園建設將逐漸實現各類場景業務與學習管理系統的無縫連通;基於學習管理系統的家校協同育人,也將成為數位化學習的新常態。
目前,針對中小學乃至大學的學習管理系統可以說是種類豐富,功能各有千秋,學習管理系統目標用戶也不甚明確,這對數位化學習來說是件利弊參半的事。有利之處在於:學校、學生及家長有很大的選擇空間,教育信息化相關企業可以放手去競爭和研發,以不斷滿足數位化學習的需求,且系統建設不容易被固化和壟斷。不利之處在於:非統一的學習管理系統,不利於從宏觀上對數位化學習進行有效治理,不同的學習管理系統因利益因素,在功能上、底層數據上往往不能互聯共享,相互之間整合度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形成了新的「信息孤島」和資源壁壘。從前文所述的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Schoology特別強調統一學習管理系統應用的重要性,基於學習管理系統,整合數位化學習工具,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教師教育計劃的實施、在線教學的實施及評價,以及家校互動等聯繫起來,成為Schoology將數位化學習不斷做強的一個重要前提。這,值得我們借鑑。
因此,國內的各類學習管理平臺,確應思考如何連通學校各類場景,協同家庭場景,融通社會場景,進一步整合包括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在內的各類平臺資源優勢,有效匯聚海量適切資源,實現各類學習場景的無縫分享與適配,形成教育教學真實問題導向和需要的數位化支持模塊,最終提供合適的學習管理服務。在運行機制上應能夠充分利用好政府的公益屬性,發揮好教育企業的資金和市場化服務優勢,實現多元投入、協同推進數位化學習教育市場的良性發展。通過政策加持與教育治理,學習管理系統未來需要從分散走向集群化、專業化和統一化,最終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優質的信息化產品和服務。
(二)數位化學習中的教師專業發展:為教師的智慧賦能與優化培訓模式在數位化環境下,教師面臨的挑戰與關心事項,正成為教育管理者數位化治理的工作重點。一方面,教師面臨的挑戰與關心事項,反映了數位化學習的真實現狀和實際需要,圍繞著對學生學習的促進,經歷了疫情期的教師將會更加適應線下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常態化應用;同樣,也開始遊刃有餘地駕馭起諸如下雪日、疫情期等「非傳統教學日」[9]在線的「彈性教學」[10]。我們完全可以說,今後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將逐漸成為教師開展教學的新常態:教師所關心的諸如如何在數位化助力下創新教學流程,實現新的教學方法,如何評價和呈現學生的學習績效,如何實現數位化課程並進行數位化管理,如何協同家校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場景等,將成為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重點。基於教師實際需要的、問題導向的、自下而上的教育管理新理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教育管理者所接受和實踐。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數位化學習場景中的管理者和教師之間的關係,不再是傳統的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關係,藉助於信息化手段和工具,管理者對教師需求能夠迅速獲取並及時回應,教育管理者緊盯教師這一第一資源[11],其角色漸漸發生改變,正經歷著從管理到服務再到引領的變化。管理者的信息化決策規劃能力[12]、課程改革領導能力和教師專業發展領導能力等,構成了數位化學習時代管理者的核心領導力。
我們認為,在信息化2.0時代,圍繞著教師專業發展,為教師提供符合教師需要的、持續的專業發展培訓和支持,提供友好的信息化環境,提高教師協作水平,為教師提供數據驅動下的、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混合式培訓,代表著未來教師培訓的方向。疫情期間廣大教師匆忙上陣,藉助於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等雲平臺的課程資源、學校推送的各類教學資源,很多教師變身「主播」,投入到在線教育中,完全有別於以往的教學過程與體驗。所以,疫情帶給教師發展與培訓的啟發是深刻的,如何讓今後的教師專業發展更加精準和有效,這就需要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即賦能理念來支撐。正如學者閆寒冰等提出的,在於「引導教師採用一種主動的、探究的、學以致用的方式解決真實教學問題,獲得自身教育教學能力的持續提升,進而助力學生發展」的教師專業發展路徑[13]。雖然,該理念的實現還有賴於解決好面向教師需求的專業診斷以及激發教師持續學習動機這兩個問題,但隨著教育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不斷深入到教育培訓領域,讓數據分析支持需求發掘,讓數據驅動教師培訓,讓伴隨式學伴或者導師陪同教師的專業發展生涯,這一未來之路是可期的。即為教師進行智慧賦能[14],正成為今後教育管理者的新使命。
(三)數位化學習中的教學:數位化工具的聚合併提升教學績效在《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報告中,「用於教學的數位化工具太多」是教師面臨的挑戰之一;而在未來重點事項中,「利用數位化工具更有效地教/學」排在首位。可見,數位化工具是當下教師最為關心的事項。數位化工具是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開展和參與數位化學習及治理的重要途徑。目前,數位化工具往往內嵌於一些學習管理平臺,也有大量優秀的數位化工具以某項功能見長但獨立生存。儘管在使用過程中選擇的空間更多了,但實踐中卻面臨著很多值得研究的問題:(1)對教師來說,一項教學工作可能涉及一種或多種數位化工具,甚至需要跨平臺、跨系統應用數位化工具,選擇恰當的數位化工具可能會很難,這讓很多教師囿於如何選擇數位化工具的困境中。如何真正讓教師解脫工具的束縛,將精力轉向促進教學創新,提升教學效果,成為當下很多教師技術應用的痛點,也需要我們關注並解決。(2)從管理者角度來看,分散的數位化工具形成的往往是多模態的教學數據,這些數據很難被把控、匯聚並形成幫助其管理決策、教學治理的有效信息,反過來也會掣肘其推進數位化學習改革的進程。(3)從學生及其家長來說,不同教育管理和教學需求的平臺APP,佔據了家長過多的屏幕資源,學生及家長常常需要在不同平臺間切換,生怕丟了哪一項學習要求或者任務。(4)就數位化學習工具而言,常常因為功能的相對單一,與大型學習管理系統不兼容,很難形成規模化的應用。如,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感受到在線教育直播缺乏教研模塊設計,問卷調研系統缺乏學習分析支持,學習打卡活動缺乏精準反饋等問題和現象。
因此,理想的數位化學習工具,不但需要企業的參與,還需要教育教學場景的磨合與適配,需要與其應用的環境,如,學習管理系統功能的聚合、數據的有機耦合,以及應用程式和平臺交叉間的集成[15]等。
(四)數位化學習資源的拓展:K-12數位化課程的MOOC化與常態化在今年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規模化的在線學習是落實「停課不停學」的重要方式[16],教師們將習慣了的傳統課堂進行數位化呈現,信息技術有效支持了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種全景式的接觸,讓教師們的課程觀和教學觀在實踐中得以重塑。無論是教師個人的小型在線直播,以及伴隨錄製課程而構建的私播課(SPOC);還是面向全國的大規模在線直播以及錄像課程,已形成了MOOC化的實踐應用態勢:「過期」的直播課=錄播課[17],錄播課的進一步加工和整合,轉化或形成MOOC資源。廣大教師利用視頻技術開發課程,管理課程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優質課程教師的影響力,也隨著大規模在線直播得以提升。相較於傳統的一人一課缺乏系統性的片段化、切片式示範與展示,大規模在線課程的實踐嘗試,為中小學課程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基礎。「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相關指導意見的頒布,意味著「三個課堂」在廣大中小學校的常態化按需應用,將成為現實。因此,今後教師如何強化數位化課程,如何構建屬於自己的MOOC課程,成為基礎教育「新基建」的內核。進一步地,如何開展基於MOOC的教學,如何培育教師在數位化學習場景下的課程領導力,將成為未來教師教育的核心議題之一。
(五)數位化學習的推進策略:整校區域推進《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報告通過調研指出,數位化學習策略被很多學校和學區採納,且通過招生規模的對比發現,郊區管理者和教師更多地認可數位化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加上作為推動數位化學習核心力量的區域或者學校管理者、技術人員的模範示範,數位化教學策略正在由原來的個別化行為向整體區域化推進。就國內而言,在國家的政策引領下,各地都進行了在線教育的有效嘗試,具備了整體區域推進的技術和實踐基礎儲備。當下,正在整校推進的「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就是最佳的行動契機。「縣—片—校」三級責任運行機制和責任清單,為整體區域推進建立了良好的機制設計。為此,我們需要利用好疫情期間所形成的珍貴實踐經歷,進行及時和精心的規劃和實施,藉助於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之東風,將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再次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當下,COVID-19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未來情形也不明朗。因此,數位化學習被寄予厚望,成為解決非常時期乃至今後教育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藉助於全球數位化學習的數據信息,《2020數位化學習現狀》報告對教師和管理者所面臨的挑戰和優先事項等,進行了充分的關注。這些挑戰,反映了數位化學習存在的問題,未來優先事項則反映出數位化學習的工作重點。我們通過對報告相關結論及主題的解讀,以及後疫情時代數位化學習新框架的構建,旨在深入探究數位化學習的多場景交互融合、智慧賦能教師、數位化工具聚合併提升教學績效、K-12數位化課程的MOOC化、數位化學習策略的整校區域推進等,這些無疑會成為未來數位化學習與發展的新命題。
正如Power School執行長哈迪普·古拉蒂(Hardeep Gulati)所指出的:每個學生都應該得到人生中最好的機會。希望本文的解讀和思考,可以為我國基礎教育數位化學習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提供一定的借鑑。更希望我們的不懈努力,可以為廣大學生的數位化學習,創造更好的學習未來。
參考文獻:
[1]理察·梅耶,李爽,盛群力.在線學習研究30年[J].數字教育,2020(2):1-8.
[2]桂清揚.基更博士新著《學習的未來:從數字學習到移動學習》述評——從數字學習到移動學習[J].開放教育研究,2003(2):36-38.
[3]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質——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J].電化教育研究,2002(1):3-6.
[4]葉成林,徐福蔭,許駿.移動學習研究綜述[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5]魏雪峰,張永和,魏志慧.從數位化學習到泛在學習的轉變——訪國際知名教育技術專家金書軻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12(2):4-8.
[6]Schoology[DB/OL].[2020-06-26].https://info.schoology.com,2020.3.6
[7]李克東.數位化學習(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核心[J].電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8]楊宗凱,吳砥,鄭旭東.教育信息化2.0:新時代信息技術變革教育的關鍵歷史躍遷[J].教育研究,2018(4):16-22.
[9]Peterson Beth.Digital Learning on Snow Days:Kentucky’s Non-Traditional Instruction Program[C]//Proceedings of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Media&Technology,2015.
[10]黃榮懷,汪燕,王歡歡,逯行,高博俊.未來教育之教學新形態:彈性教學與主動學習[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3):3-14.
[11]張志勇.教師是教育的第一資源——準確把握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戰略布局和重點任務[J].中國教育學刊,2018(4):5-8.
[12]葛文雙,白浩.教育信息化2.0視域下的首席信息官(CIO)——核心內涵、能力模型與專業發展策略[J].遠程教育雜誌,2020(4):64-73.
[13]閆寒冰,單俊豪.從培訓到賦能:後疫情時期教師專業發展的藍圖構建[J].電化教育研究,2020(6):13-19.
[14]萬昆,任友群.技術賦能:教育信息化2.0時代基礎教育信息化轉型發展方向[J].電化教育研究,2020(6):98-104.
[15]羅純源.EDUCAUSE發布2020年度十大信息技術議題[J].世界教育信息,2020(4):77-78.
[16]萬昆,鄭旭東,任友群.規模化在線學習準備好了嗎?——後疫情時期的在線學習與智能技術應用思考[J].遠程教育雜誌,2020(3):105-112.
[17]王芸,王建虎,王群利.「網際網路+」時代教育直播的SWOT分析[J].微型電腦應用,2019(3):26-28+34.
責任編輯:陶侃
作者簡介:王建虎,華中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在讀博士,新疆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位化學習、同步混合課堂教學;童名文,華中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數位化學習、資源適配和教育資源管理研究;王芸,高級工程師,新疆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化、教師教育;師亞飛,華中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個性化學習服務、學習分析。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數位化學習資源無障礙適配決策模型研究」(項目編號:15YJA880062)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時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自助項目「面向小學數學的自適應學習系統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編號:30106200208);新疆師範大學自治區「十三五」重點學科招標課題「基於項目學習的大學生創客教育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9XJKD0306);新疆高等教育研究所招標課題「新時代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育與提升策略研究」(課題編號:XJGJS201706)的資助。